外倾性对成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敬畏与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效应 *
2020-07-20刘振会金童林乌云特娜
李 鑫 刘振会 ,2 金童林 乌云特娜
(1 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呼和浩特 010022) (2 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蒙自 661199)
1 引言
近年来,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敬畏(awe)、乐观(optimistic)、希望(hope)等积极因素受到广泛关注。生活满意度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是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Diener, Emmons, Larsen, & Griffin,1985),可以预测个体身心健康(Uchino et al.,2016)。已有研究发现,外倾性(extroversion)是生活满意度的重要预测因子,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牟晓红, 刘儒德, 庄鸿娟, 王佳, 刘颖, 2016;Dumitrache, Windle, & Rubio-Herrera, 2015)。外倾个体更加积极乐观、热情活跃、善于交际,更容易建立友谊(Chapman, Roberts, & Duberstein, 2011;Dumitrache, Rubio, & Rubio-Herrera, 2018),拥有这些积极品质的个体更容易获得生活满意感(Magee,Miller, & Heaven, 2013)。自我评价理论也认为人格是预测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变量,尤其是外倾性(Pavot & Diener, 2008)。目前,很多研究探讨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关注自尊、自我效能感、内在目标、应对方式、积极情绪、自主支持等情绪和认知因素的中介作用(Li,Delvecchio, Lis, Nie, & Di Riso, 2016; Puerta-Cortés &Carbonell, 2014)。已有研究发现敬畏与自我控制同是个体重要的情绪和认知资源,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考察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潜在变量。
1.1 外倾性、敬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研究表明,外倾性是稳定的人格特质,也具有稳定神经机制(李孟泽, 邱江, 2017)。外倾性个体能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田学英, 卢家楣,2012)。敬畏(awe)是一种以外界刺激为导向的特质性积极情绪,指个体面对浩大刺激而产生的自我超越体验(Keltner & Haidt, 2003),短暂的敬畏体验与特质敬畏具有高度一致性(Piff, Dietze,Feinberg, Stancato, & Keltner, 2015)。已有研究发现,外倾性能够正向预测敬畏(董蕊, 2016)。外倾个体乐于寻求刺激,勇于探索,能够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来接纳外界刺激,更容易产生敬畏体验(科克 J. 施奈德, 2011)。而敬畏对于个体身心健康有积极促进作用,能够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董蕊, 2016)。已有研究发现,敬畏可以扩大个体的时间感知,减轻时间紧迫带来的压力(Rudd,Vohs, & Aaker, 2012),改善个体的急躁情绪,放慢生活步调,使得生活更为轻松惬意。敬畏还可以促进个体的人际关系,提升生活满意度(Piff et al.,2015)。敬畏的原型模型更关注敬畏的情绪体验,认为敬畏能够使个体感知浩大,从而体验到自我渺小感(Keltner & Haidt, 2003),能充分欣赏他人的价值,在社交中表现得更谦逊(Stellar et al.,2018),增加亲社会行为,使得人际关系更紧密。此外,敬畏可以促使个体关注精神生活,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Rudd et al., 2012; Ye & Lu, 2015),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获得精神愉悦感(Krause, Pargament, Hill, & Ironson, 2016)。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成人外倾性通过敬畏的中介影响生活满意度。
1.2 外倾性、敬畏、自我控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个体抑制不良思想、情绪和冲动行为,激活积极因素,进而调整自身的行为(Finkenauer, Engels, & Baumeister,2005),在特质层面上,自我控制是个体不顾或改变内在反应、打断并抑制不想要的行为倾向的一种能力(Tangney, Baumeister, & Boone, 2004)。在状态层面上,自我控制是自我对自我施加控制(Duckworth & Kern, 2011)。自控能力高的人往往有更强和更稳定的状态性自我控制能力(Guan &He, 2018)。积极情感扩展和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能够建设个体的身心资源、认知资源和人际资源(Fredrickson, 2001)。敬畏作为一种积极情绪,不仅可以促进个体身心健康,还能调动个体的心理资源。按照敬畏的扩展模型的观点,敬畏体验丰富的个体具有更多的认知资源和情绪资源,并且更擅长自我反思和沉思(Lopez, 2009)。“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敬畏体验可以增加个体的自律行为和自我监控(Han, Kim, Jeong, &Cohen, 2017)。当个体面对神圣事物而产生敬畏体验时,就会对自身的行为有所约束(王晓丽,2009)。已有研究发现,敬畏体验能够抑制行为,降低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增加亲社会行为(Piff et al.,2015; Stellar et al., 2018; Yang, Yang, Bao, Liu, &Passmore, 2016)。敬畏是一种道德情感,还能促使个体专注于此时此刻的身心感受,将注意力保持在当下的体验上,抑制其他事物和想法的干扰,获得心灵愉悦的体验(朱小蔓, 2005; Fredrickson &Cohn, 2008)。此外,脑机制研究发现,个体的敬畏体验与注意力、自我意识、认知控制的前扣带回脑区有关(Guan, Xiang, Chen, Wang, & Chen,2018),前扣带回主要对有意识的自我调控起作用,通过监控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据此本研究推测,敬畏可以预测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与生活满意度有着显著正相关(Ronen,Hamama, Rosenbaum, & Mishely-Yarlap, 2016)。高自控个体能够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Li et al.,2016),更好地控制负面情绪(Hofmann, Luhmann,Fisher, Vohs, & Baumeister, 2014),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高峰强, 任跃强, 徐洁, 韩磊, 2016),能有效地处理人际冲突,拥有更好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Cheung, Gillebaart, Kroese,& De Ridder,2014),能获得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因此,自我控制是提升个体生活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综合以往研究可知,外倾性和敬畏显著相关,敬畏和自我控制关系密切,自我控制能够预测生活满意度。本研究提出假设2:敬畏和自我控制在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即外倾性通过敬畏的中介,敬畏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影响生活满意度。外倾性、敬畏与自我控制都属于特质性变量,趋于稳定,较少受到时间的影响。因此,本研究采用横断研究进行理论上的初步探索,有利于完善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内在机制,并试图揭示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为提高成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提供一个新思路。假设模型图如图1所示。
图1 假设模型图
2 方法
2.1 被试
采用方便抽样,抽取成年人共900名,有效问卷858份,有效率为90.7%。其中男性549名(64.0%),女性309名(36.0%);高中及以下学历157名(18.3%),大专及本科学历648名(75.5%),硕博学历53名(6.2%);工作所在地在为农村的259名(30.2%),乡镇282名(32.9%),县城128名(14.9%),地级市及省会城市189名(22.0%);被试的平均年龄为30.43±7.53岁,年龄范围为20~54岁。
2.2 工具
2.2.1 中文大五人格形容词量表—外倾性分量表
采用罗杰和戴晓阳(2018)编制的中文大五人格形容词量表。在本研究中,采用外倾性分量表,4个条目,采用双极形容词形式6点计分。被试得分越高,说明外倾性越强。外倾性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3;问卷的效度指标基本达到可接受水平(χ2/df=4.01, CFI=0.90, TLI=0.89,RMSEA=0.08)。
2.2.2 特质积极情绪量表—敬畏分量表
采用董蕊(2016)修订的特质积极情绪量表中的敬畏分量表。该量表共6个条目,采用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7点计分,单维结构,无反向计分题目。被试得分越高,说明其敬畏体验越强。在本研究中,该问卷整体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9,问卷的效度拟合指数尚可接受(χ2/df=4.28, CFI=0.93, TLI=0.89,RMSEA=0.08)。
2.2.3 自我控制量表
采用谭树华、郭永玉等人(2008)修订的自我控制量表。该问卷共19个条目,采用1(“完全符合”)~ 5(“不完全符合”)5点计分,问卷分为冲动控制、健康习惯、抵制诱惑、专注工作和节制娱乐5个维度,无反向计分条目。被试得分越高,说明自我控制能力越好。在本研究中,该问卷整体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4,5个维度的Cronbach α 系数分别为 0.75,0.51,0.56,0.65,0.53;问卷效度指标为χ2/df=3.86,CFI=0.99,TLI=0.98,RMSEA=0.06。
2.2.4 生活满意度量表
采用Diener等(1985)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该问卷共5个条目,采用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7点计分,单维结构,无反向计分条目。被试得分越高,说明其生活满意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问卷整体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4;问卷效度指标拟合良好(χ2/df=3.72,CFI=0.99, TLI=0.97, RMSEA=0.08)。
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采用偏差校正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置信区间法进行模型建构和中介效应分析。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方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对所有测量项目进行未旋转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共有9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被提出,并且第一个公共因子解释总变异量的20.9%,小于Podsakoff等提出的40%的判断标准(周浩, 龙立荣, 2004)。因此,说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各变量之间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对各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如表1。结果表明,外倾性、生活满意度、自我控制与敬畏两两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
表1 外倾性、生活满意度、自我控制和敬畏的相关分析结果(n=858)
3.3 敬畏与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分析
控制人口学变量年龄与受教育程度(学历),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敬畏、自我控制在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构建模型如图2。使用AMOS22.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模型拟合良好(χ2/df=4.55, CFI=0.94, TLI=0.91, RMSEA=0.06)。外倾性可以正向预测敬畏(β外倾性→敬畏=0.16,t=4.753,p<0.01),其 95% 的置信区间为 [0.09, 0.23];外倾性可以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β外倾性→生活满意度=0.11,t=3.623,p<0.01),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5,0.18];敬畏可以正向预测自我控制(β敬畏→自我控制=0.11,t=2.893,p<0.01),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4,0.19];敬畏可以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β敬畏→生活满意度=0.19,t=5.920,p<0.01),其95%的置信区间为[0.12,0.26];自我控制可以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β自我控制→生活满意度=0.26,t=6.785,p<0.01),其95%的置信区间为[0.18, 0.33]。模型中所有路径系数均显著(p<0.05)。
采用偏差校正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置信区间法进行模型建构和中介效应分析(温忠麟, 叶宝娟, 2014),研究共重复抽样2000次。计算95%的置信区间,从外倾性到生活满意度的链式中介效应的置信区间为[0.002, 0.014],该区间不包括0,再次表明该链式中介效应显著。模型中的两条中介路径分别是外倾性通过敬畏、自我控制影响生活满意度,和外倾性通过敬畏影响生活满意度。对两条中介路径依次进行显著性检验的结果见表2。因此,在外倾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既包括敬畏、自我控制作为部分中介效应的3.70%,即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的效应有3.70%是通过敬畏→自我控制起的作用;还包括敬畏作为部分中介效应的22.22%,即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的效应有22.22%是通过敬畏起的作用。
图2 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的链式中介模型(标准化)
表2 对中介效应显著性检验的Bootstrap分析及其效应率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成人外倾性与敬畏、自我控制和生活满意度都显著正相关,外倾性能够直接预测生活满意度。这一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Dumitrache et al., 2018),即外倾性个体热情活跃,积极乐观,善于交际,更容易体验到积极情绪,获得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4.1 敬畏在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
外倾性可以通过敬畏的中介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这证实了假设1。以往研究发现,积极情绪可以部分中介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Magee et al., 2013)。这意味着外向的成人能够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外界事物,产生更多的敬畏体验,将注意力集中于精神生活上,激发个体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质量的评价更高。
外倾性的奖赏敏感性模型认为,外倾个体的情绪体验更积极,是由于外倾性个体对奖赏刺激更敏感(Corr, 2008)。积极情绪与奖赏有较强的相关,敬畏也被认为是一种与奖赏有关的亲社会情绪(Guan et al., 2018)。因此,外倾性个体面对浩大刺激时,会有更多的敬畏体验(董蕊, 2016)。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敬畏作为一种自我超越的情绪,具有明显的积极后效。本研究结果显示,敬畏体验程度越高的个体对自身的生活状态越满意,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Rudd et al., 2012)。在敬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上,一方面,敬畏体验可以促使个体将注意力转移到更大的实体上,减弱自我关注(Shiota,Keltner, & John, 2006; Shiota, Keltner, & Mossman,2007),以开放的态度来欣赏外界事物,充分欣赏他人的价值,在社会交际中更加谦逊包容,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幸福感(Krause et al.,2016; Stellar et al, 2017)。另一方面,敬畏能够激发个体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减少物质主义的享乐,促使个体产生积极的生活态度,获得精神愉悦感和内心平和(Prade & Saroglou, 2016; Ye & Lu,2015; van Cappellen & Saroglou, 2012)。因此,敬畏在外倾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4.2 敬畏与自我控制在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成人外倾性通过敬畏、而敬畏又通过自我控制部分中介影响生活满意度,证实了假设2,即敬畏与自我控制在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外倾性个体喜欢探索外界刺激,产生更多的敬畏体验,获得精神满足,但是外倾性个体的行为抑制能力较低(Dumitrache et al., 2018),体验到敬畏后,个体能够更好的控制自身的思想,行为变得更加谦逊,人际关系更为和谐,从而获得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敬畏产生的自我超越体验,可以增加个体与外界的连接(Bonner & Friedman, 2011),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身心健康,调控自身的行为,表现出高水平的自控能力(董蕊, 彭凯平, 喻丰, 2013)。一方面,敬畏体验能够积极调控自身的行为,使之发生适应性变化。积极心理学和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为,当个体面对的浩大刺激是不熟悉的或不能用已有知识解释的,敬畏体验能够调整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将新的经验纳入其中,建构新的认知图式,行为做出适应性的变化,促使个体更好的控制自身行为。敬畏的神经机制研究发现,这种顺应的发生与前扣带回脑区有密切的联系(Guan et al., 2018),前扣带回脑区在认知控制、有意识自我调节和注意力中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敬畏可以有效地抑制行为。敬畏体验丰富的个体能够更好地自我反思和沉思,并约束自身行为(王晓丽, 2009),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律(Han et al., 2017),因此,敬畏体验能够提升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高自控个体能够自觉抵制诱惑,控制冲动行为,生活自律,拥有健康的生活习惯,更专注于学习和工作(谭树华, 郭永玉, 2008)。高自控的个体表现出更积极的心理行为模式,能够更好地调节消极情绪,控制不良的思想观念进行理性思考,减少人际冲突(Briki, 2018),积极地应对生活(Hofmann et al., 2014),使得生活更加满意、幸福。综上,本研究发现,外倾性成人在面对外界刺激时,能够体验到更多的敬畏,从而激发个体更多地反思并控制自身的行为,最终获得更高的生活满意度。敬畏与自我控制是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的结合,都对生活满意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4.3 不足与展望
尽管本研究所提出的链式中介模型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但仍是横断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横断数据无法分离出变量的先前水平,导致中介路径系数偏离真实值,无法明确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后续研究可使用纵向设计或实验研究对变量的先前水平进行控制,避免横断研究中的估计偏误问题,为揭示中介模型的因果关系提供更有利的证据。
5 结论
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外倾性对成人生活满意度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间接通过敬畏对成人生活满意度产生作用。(2)外倾性通过敬畏的中介,敬畏又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间接影响成人的生活满意度,即成人的敬畏与自我控制在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间具有链式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