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对越南心理战的演变(1954—1972年)
2020-07-19朱美娣
朱美娣
摘要:为遏制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扩展、防止越南“陷落”,在1954—1972年这近20年里,美国在越南实施广泛而持久的心理战。这期间的心理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因整体形势需求不断调整,呈现出因时制宜之特色。从最初为稳定吴庭艳的南越政府而实施的“爱民”计划,到意在消灭南越境内越南共产党武装的“反叛乱”计划,再到以瓦解敌方斗志、改善农村生活的“绥靖”计划,最后至“谋求和平”之宣扬,其间呈现出较为清晰的阶段性。不过,不管它如何变化,都是为了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都改变不了它的侵略者本质,改变不了它失败的结局。
关键词:美国;越南;心理战
[中图分类号] D8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479(2020)04-073-08
Abstract: In order to contain the expansion of communism in Southeast Asia and prevent the “fall” of Vietnam, the United States carried out extensive and long-lasting psychological warfare in Vietnam from 1954 to 1972. The psychological warfare during this period was not unchangeable, but constantly adjusted to the needs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justing measures to the times. The psychological war shows a clear stage: firstly, it started the “love the people” plan implemented to stabilize the Ngo Dinh Diem government, then the “counter insurgency” plan aimed at eliminating the Vietnamese Communists in South Vietnam. Moreover, it dismantled the enemys fighting spirit and improved rural life with pacification, and finally it preached for peace. However, no matter how it changes, it is to serve the national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 cannot change its aggressor nature and the outcome of its failure.
Key Words: The United States; Vietnam; Psychological Warfare
虽然美国的历史不長,但其对心理战分外重视。从独立战争开始,心理战就被应用于战场,历经一战、二战,其理论和实践各个层面都已相对成熟。而美国发动的侵略越南战争(以下简称“越战”),这一美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对外侵略战争,其心理战的应用也毫不例外,且较之越战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在越南心理战的研究早就引起学界注意,国内外学者对美国在越南较为著名的心理战行动或计划已有不少研究①,然而,却极少有论者总体考察美国在越南心理战的演变历程。总体考察这种历程对深入认识美国在心理战上的指导思想和应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试图按照美国在越南心理战工作的重心之迁移,论析其发展和演变历程。
1954年,《日内瓦协议》签署后,越南被一分为二,随即成为冷战的前沿阵地。为遏制共产主义阵营的扩展,美国开始重视越南的重大战略意义,试图扶植“亲美反共”的吴庭艳作为其在越南的代理人,计划先确保南越稳固,继而统一越南。鉴于这种政治目的,美国从一开始即明白这不是一场领土争夺战而是一场人心争夺战,因此,心理战被美国视为最重要的战争样式。在1954—1972年这近20年间,美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越南实施了广泛而持久的心理战。这期间的心理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几经调整的,呈现出因时制宜等特色。总体而言,按照其指导思想和工作重心之迁移,可以分为4个阶段。
一、以“爱民”为重心的初创期(1954—1959年)
1954年,按照《日内瓦协议》规定,越南南北分治,双方民众300天内可自由选择归属,1956年将举行全国大选。美国为增强吴庭艳势力,试图鼓动北方民众南下,率先在“自由之路行动”(Operation Passage to Freedom)中实施了心理战。他们宣称,“圣母玛丽亚去了南方”,“基督已经南下寻求自由”,留在北方只有“专制下的痛苦”;并且大力宣传,如果民众南下,美国政府即提供每人89美元的安置费,这对年均收入只有85美元的越南人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②。因而有近100万民众南下,留在北方的仅有15万,足见此役的巨大成效③。
1955年10月,南越成立了越南共和国,吴庭艳出任总统,与胡志明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分庭抗礼。然而,就当时形势而言,吴庭艳政府无疑处于劣势。首先,吴庭艳通过篡改选票等卑鄙手段当选,合法性备受质疑。其次,吴庭艳政府独裁专制、倒行逆施,不得民心。加之南越经过长期战争,民众饥寒交迫,传染病风行,大多数地区桥梁被毁,道路被破坏,田地荒芜。而1956年就要举行正式选举,吴庭艳能否当选,实在是大问题。
在这样的局势下,美国处心积虑地帮助吴庭艳政府笼络民心、稳定政局。为此,美国特地调派著名的心理战专家爱德华·兰斯代尔(Edward Lansdale)④赴南越开展心理战工作。兰斯代尔的策略是从重塑政府工作人员形象和军人形象入手,选择行政基础较为薄弱的农村为主要阵地来展示吴庭艳政府对民众的悉心关爱之意。
首先,重塑政府工作人员之形象。南越政府的公务员平时大都态度傲慢,且80%长期生活在西贡,没有基层工作经验。为改善这一不良形象、适应新的形势,美国调遣驻南越国家安全部门(the National Security Division)的人员特别是南越社会行动部、教育部、公共卫生部和青年与劳动部的顾问组成培训机构,选择部分人员进行培训。这些受训人员主要包括两个群体,一是南越的公务员,二是大学生志愿者。培训结束后,由他们组成“爱民行动干部”(Civic Action cadre)下基层开展工作。其中,公务员为主体,大学生志愿者主要起协助作用。
1955年春,兰斯代尔派遣“爱民行动干部”下乡开展工作。他们工作的区域主要是广大农村,特别是越盟撤退后的那些权力真空区。这些工作人员统一身着普通劳动者常穿的黑色衣裤,以亲民姿态出现在农村民众面前,且按要求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工作,苦乐与共。
据美国相关档案文件,他们的预定工作程序如下①:首先,召集村民开会,宣讲他们为什么来这里?来这里做什么?重点宣传政府对民众的关心、爱护之意以解除村民的疑惑和反感。其次,修建必须的工作场所。这些工作场所主要有:村礼堂,作为村官开会及政治研习场所;综合信息大厅,用于发布新闻、传达政府的有关信息;小学,让农村孩子有书可读;诊疗所,为村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等。按要求,这些场所就地取材营建,以简朴为主,一改过去政府官员作威作福的傲慢姿态以获得民众好感。
除了这些基本工作,他们还要根据当地情况修复破损道路和毁坏的桥梁等以利民生。如果在边远地区,还帮助村民修建蹲厕、进行疟疾控制、排放污水等。如在缺医少药的金瓯省,美国资助的志愿者医疗队——“兄弟行动队”(Operation Brotherhood)在1954—1956年间共治疗约73万人②。此外,他们还在“解放区”建立医疗站,最高峰时期每天治疗1万人。
另外,兰斯代尔团队很注意这些工作的可持续性。他们要求工作人员选择一些村民进行简单的教育技能和医疗急救技能等培训以便工作组撤离之后他们能继续维持小学和卫生所等的运作,甚至还为村社训练民兵以便自卫。
所有这些工作大多通过拍摄现场照片、印制各种传单来宣传和展示,以期改变南越民众对吴庭艳政府的态度。兰斯代尔认为,争取越南农民的支持将是吴庭艳政府获得成功的关键③。事实证明,这些工作初见成效。据兰斯代尔的调查报告显示,“爱民行动干部”对平民保持了“兄弟般的态度”,获得了民众的好感④。
此外,兰斯代尔团队还帮助南越政府重塑军人形象。南越军人长期受法国人的影响,对老百姓态度傲慢。士兵还常常在军事行动中趁火打劫,偷盗百姓的东西,引起民众的反感和厌恶。为消除南越军队的恶劣影响,兰斯代尔专门成立了一所军事学校,对南越军人进行心理战培训,“详细讲述改善军民关系的方法”⑤,向军官示范深入基层怎样与平民交流、相处。受训过的军官被派去乡村尤其是越盟刚撤离的地区工作。他们通常利用一些小品和短剧等表演形式向民众展示士兵的好、坏行为;演示如何回应越南共产党的宣传及怎样处理越南共产党发起的示威,甚至包括收集集体行动情报方法、对隐藏武器库位置定位等方面的谈话⑥。但是,效果不很明显。一方面,学校和课程缺乏最高层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南越军队士兵工资很低,他们常掠夺民众以增加收入①。
同时,美国还建立武装宣传队(Armed Propaganda Teams)进行爱国主义动员。宣传队成员主要由受过心理战培训的南越军队士兵组成。他们常随身携带扩音器、传单、书籍、海报、留声机、电影放映设备和基础医疗用品等,跟随南越陆军部队进入占领区开展心理攻势。为扩大吴庭艳在南越的影响,这些队员还用精心制作的吴庭艳的彩色画像替换村民家中悬挂多年、陈旧褪色的越南共产党领袖胡志明的画像,以交换的方式销毁胡志明画像,从而消除胡志明在群众中的影响。这个举措证明是成功的。兰斯代尔解释:“如果我们进入村民的房子,直接撕掉胡志明画像,只会招来村民的愤怒。”②
根据兰斯代尔的调查研究,武装宣传队的效果十分显著。兰斯代尔回忆:“宣传队在渗透进农村边远地区是成功的,通过散发基础性的医药品(例如阿斯匹林)或放电影吸引人群——然后对人群讲话,解释陆军的和平任务、自由越南政府的目标,然后散发传单和书籍。”③
这些武装宣传队不仅亲民,而且深受民众欢迎。因此,他们在农村活动期间,一方面收集了很多一线情报,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军民关系,争取了南越民众对他们的支持④。然而,在北越的支持下,南越境内的反政府武装活动日益频繁,对吴庭艳政府形成极大威胁,美国的心理战工作重心也不得不随之改变。
二、 以“反叛乱”为重心的发展期 (1960—1964年)
1960年,南越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南越境内的反政府行动此起彼伏。这些反政府武装之前已开始活跃,只是活动规模不大。1960年12月20日,南越民族解放阵线(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正式成立。该组织认为,吴庭艳政府是美国殖民主义的傀儡,视推翻吴庭艳政府为其首要任务。他们采用游击战术,在乡村展开各项行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针对南越的“叛乱”,美国肯尼迪政府强调实施“特种战争”,由美国出钱、出武器、出军事顾问,训练当地军队进行打击,当然,首要的还是运用心理战。1961年5月11日,美国总统肯尼迪签署了52号国家安全行动备忘录(NSAM52),明确提出心理战、经济战和军事行动等要齐头并用:
“防止共产主义统治南越”,“为实现这个目标,加速实施一系列相互支持的军事、政治、经济、心理的和隐蔽性的行动”⑤。
这一时期开展的“反叛乱”心理战中,最为著名的是美国协助南越政府启动的“归正运动” (The Chieu Hoi Program),它也是美国实施的规模最大、花费最多的行动计划。1963年4月17日,在美国的大力协助下,吴庭艳在南越信息总指挥部举行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了该计划的实施。
这项“归正运动”主要分5步实施:第一步是引诱。利用一切手段说服越南共产党和北越士兵“归顺”南越政府。如通过飞机散发美越联合制作的传单、海报,以及武装宣传队进入纷争区与人民面对面宣传等。这些传单和海报将吴庭艳政府描述成代表人民利益的“正义政府”,而以北越为“专制政权”,宣扬“归顺”南越政府是一种爱国行为①。
第二步是接收“归正”者。一般在每个省和地区设立一个接待中心以便有意“归正”者能在自家附近“归顺”。在西贡还有个“全国归正中心”,该中心接待各省的“归正精英”。所有“归正”者待遇不薄,期间衣食住行花费全包,还有零用钱,连妻子和孩子都有这笔零用钱②。
第三步是接受再教育和职业培训。一般“归顺”后首先进行72小时的政治教化以灌输对南越政府有利的态度,然后提供职业培训和读写教导以帮助“归正者”日后谋生。60天的培训结束后,去留与否,自愿决定。
第四步是情报收集及持续性运用。这是“归正计划”最大价值所在, 主要包括审问 “归正” 者以套取有利情报,利用信息引诱其他潜在的“归正”者“归顺”南越政府、揭露越南共产党和北越的军事基地及食物储藏所、利用“归正”者协助军事行动等。
最后一步是重新安置“归正”者,包括整合和同化“归正”者融入南越社会。为离开的“归正”者发放路费,标准是每人1200越盾③。
美国这一“归正运动”的灵感源于越南历史上反明领袖黎利的事迹。美国心理战办公室明确承认了这一点:“14世纪黎利国王在领导越南人民反抗中国明朝的斗争中,允诺只要那些文职囚犯能参加反对明朝的战斗就予以大赦。”还指出,黎利的特赦令中包括了类似“归正”的词汇④。
为开展这一计划,美国心理战机构制定了大量政策、指令及指导手册以指导工作。概括起来,他们所设想并大力宣传的敌方心理弱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战争的恐惧(面对强大的美国对手必然会有的受伤、死亡及死后无体面葬礼⑤等);第二,战斗时困难重重(潜入南方这一陌生环境的艰难、各种丛林疾病、缺医少药、远离家人等);第三,对家人的担忧(家人在家里不受保护、妻子缺乏丈夫关爱、孩子缺乏父亲指导等);第四,对越南共产党的胜利缺乏信心(南越及美国军队军事装备占绝对优势,越南共产党伤亡惨重、处于孤立无援境地等);第五,处于蒙蔽状态下信仰的幻灭(越南共产党并不想解放越南、他们只是越南共产党的“棋子”和“炮灰”、会导致手足相残等)⑥。美国企图以这些虚假的宣传瓦解民众的心理防线,引诱他们“归顺”南越政府。
虽然美国大力宣传“归正计划”,南越政府在整体上对此却不太热情,态度消极。尽管这样,在运动实施的前3个月,仍有大约5000人“归正”。1963年6月的佛教徒危机及11月发生的推翻吴庭艳政权的政变等政治动荡使“归正”人数减少。即便如此,1963年的“归正”总人数仍有11248名⑦。1964年以后,因南越政局混乱、越南共产党反攻等原因,“归正”人数急剧减少。然而,随着1965年美国地面部队进驻越南后,美越战争全面升级,美国的心理战不得不再一次做出重大调整。
三、以“绥靖”(Pacification)为首务的整合提升期(1965—1969年)
1964年发生的“东京湾事件”是美越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性事件。1965年,美军战斗部队正式进驻南越,美国在越南的战争全面升级。此后,在越南,事实上进行了两场战争:一场是争夺阵地、短兵相接的战斗;另一场是争夺人心的心理战。美国政府明确把心理战定性为比军事行动更重要的首要战争。美国总统约翰逊反复强调“另一场战争”(the Other War)才是真正的战争。约翰逊所谓的“另一场战争”也就是为控制人民和赢取他们的忠诚而进行的一场政治、经济和社会斗争的战争,即“争取心灵和思想的战争”①。1966年1月17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华莱士·格林将军在其发表的演讲中也明确指出赢得“另一场战争”的必要性:“你可以杀了每一个越南共产党和在越南的北越人,但还是会输掉这场战争,除非越南村庄恢复、政治重组。”② 可见,美国政府的目的是要赢得越南的人心以遏制共产主义阵营的扩展。
这一时期,美国心理战的任务更加多面,一方面,要挫败、瓦解北越及南越境内游击队等敌方的斗志;另一方面则要赢取南越民众的支持。相较而言,前者是标,后者是本。因为美国政府认为,如果能够赢取南越民心,则越南共产党自然会成为“无水之鱼”,因而“绥靖”是这一时期工作的重心。但第一方面的工作也在持续开展,其具体表现就是“归正运动”的升级。
这一时期“归正运动”的新特点,一是在领导权上,由原来南越与美国合作逐渐转变为美国独自掌控、全权负责。二是特别实施了吸引越南共产党中高层的“民族和解计划”(the National Reconciliation Policy)。该计划特定于1967年“雄王节”这一天由南越总统阮高其宣布,声称越南共产党中高层干部只要“归顺”南越政府,不仅给予大赦,而且还会保证他们的政治权和公民权,政府会提供相应的政府职位。
此外,为加速“归正”,美国还实施了“第三方引诱计划”(Third Party Inducement)、“回头计划”(turn-around programs)和“基特·卡森偵查计划”(Kit Carson Scouts Program)③等。或利用金钱,对携带武器的“归正”者给予丰厚的酬劳;或利用旧情,让“归正”者写信引诱部属投降;或利用“归正”者作为向导与侦查兵一起获取心理战情报和军事情报,甚至还让他们现身说法,呼吁更多人“归正”。
在以上心理战行动的攻势下,“归正”人数不断上升,至1969年达到顶峰,多达47023名④。其后,随着美国越南化政策的推行,美国逐渐从中淡出,“归正”人数逐渐下降。
较之越南共产党和北越士兵,南越民众是这一时期心理战的主要对象。美国政府认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帮助南越政府与越南共产党争夺民心,赢取民众支持以控制农村,从而控制农村的粮源和兵源,彻底摧毁越南共产党的根本。要让村民与南越政府站在一起,南越政府就要为他们提供比越南共产党更多、更好的服务。为此,美国加强了“绥靖计划”。该计划主要包括两个维度:
第一,保障村民的安全,防止越南共产党“侵袭”。为此,美国协助南越政府对农村人口进行重组,形成新的社区,以“人墙”的形式隔断共产主义的渗透。如吴庭艳政府1959年的“农庄计划”(agrovilles program)、1961年实施的“战略村计划”、1964年的“新生活村”计划、1965年4月的“农村重建”及7月底的“农村建设”等。这些计划旨在为农民提供以防御、学校、医疗所、中心市场、公园和电力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社区中心,企图在越南全境建立村社防御系统,强迫农民集中进入筑防的栅栏里以防止越南共产党的袭击。但农民怨声载道,因为这实质成了控制村民的“集中营”。
同时,1965年,美国和南越政府开始实施全面消除越南共产党影响的计划,其中最重要的是攻击越南共产党基层组织(the Viet Cong infrastructure)的“凤凰计划”(the Phoenix Program)。该计划以保护村民不受越南共产党袭击为幌子,妄图在南越全境识别、抓捕或暗杀越南共产党员,消除他们在民众中的影响,最终消灭他们。由于该计划执行手段残忍、滥杀无辜,结果反而导致百姓对南越政府的恐惧,“疏远了大量民众”①。
第二,开展新的社区发展计划,改善民众生活。如前所述,这样的计划其实一直在实行且几经修正,名称也一再变化。美国政府认为,要赢得民众的支持,除了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更要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为此,1966年,美国出台了“革命发展”(Revolutionary Development)计划。该计划主要针对友好和中立目标受众,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政府形象建构、社区发展、农村发展、美国形象美化、公共安全和难民问题等,主要在以下6個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公共卫生,帮助人民改善居住水平和卫生条件,为他们从今往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二是教育,提高民众文化知识水平,教会民众怎样适应“新的、进步的生活方式”;
三是土地改革,教会民众怎样合理利用土地、发展社区项目,以便他们从土地和工作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四是家庭合作,帮助百姓进入互助协会以提升技能、提高生产和收入;
五是发展畜牧业和手工业,教导和鼓励民众通过编织工艺品、开展新项目等方式赚钱,过更好的生活;
六是宣传,通过展示新的住房、道路、学校、通信系统和大坝等有目共睹之建设与发展,让更多的民众感恩南越政府和美国②。
该计划执行多年,取得了不小的成功。据美国资料称,“干部们教会村民各种技能”,“村民对革命发展干部的工作非常满意,这也是中央政府与国家的农村居住者相互合作的第一个真实有形的证据”③。
同时,还有美国政府自我美化的诸种举措。由于越南长期遭受法国殖民者欺压,对“外来者”较为反感。美国政府为消解这种敌视,一方面通过大量的传单和海报等来阐述自己没有殖民和入侵的意图。如一份美国联合公共事务处制作的海报,其中一个画面描绘了几位美国士兵正在救治受伤的越南人,另一个画面描绘的则是几位美国士兵正在热火朝天地帮助越南人建设家园的劳动场景。文字则借南越政府的口吻来解释“为什么美国人来到越南”、为什么南越政府邀请美国人来“我们的”国家:
“美国人来到越南是因为他们决定帮助我们打败共产主义的入侵。”“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重建家园,恢复我们的生活。和我们一样,美国人知道必须消除战争的蹂躏,才能让自由的人民生活繁荣。”④
美国政府正是这样,通过各种宣传将自身包装成仁义慈善的“救世主”来掩盖其侵略者的本质。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对其工作人员和士兵进行培训,向他们讲授越南人的基本观念和情况,以期他们工作时能拉近美越之间的距离。为此,美国政府特意策划一些短期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项目,如教育、培训、公共工程、农业、交通、通信、卫生保健和环境卫生等,由美军亲自参与,帮助当地人民发展经济、改善生活。
总体而言,美国在越南的心理战以“绥靖计划”规模最大,成效最为突出。虽然其本意并不在发展越南经济,但其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南越民众的生活,收到了一定的实效。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际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和平成为新的时代主题,美国在越南的心理战工作也渐近尾声。
四、尾声(1969—1972年):谋求和平
1954—1969年,美国涉越南事务长达15年之久,疲惫不堪的美国谋求尽快结束越南战争。美国总统尼克松上台后,不断推进战争的“越南化”,加快与北越和谈。美国政府开始逐步撤退心理战机构,准备淡出越南事务,宣传“和平”,及“向越南人民展示停火、和谈的益处和必要性”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工作。
1972年,美中和解及美苏关系的缓和为美国心理战提供新的契机,其心理战产品不断暗示:北越的盟友如中国和苏联皆不再为其提供援助,北越很快会陷于孤立。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成了美国宣传的焦点,传单和海报等大肆宣扬中美关系的改善,暗示中美化敌为友,如传单4488就描述了美国总统尼克松与中国领导人毛泽东亲切握手的场面①,其目的是为了向北越显示美国与中国已成为朋友,所有对北越的援助都会终止。
1972年5月,美苏首脑在莫斯科会晤,美国总统尼克松与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会谈的海报和传单比比皆是。美国一再暗示,美国与苏联已成为朋友,苏联将不再援助北越。当然,这些传单所暗示的内容并不符合历史实际,这只是美国的导向性解读。
一方面,美国宣扬美中、美苏关系的改善;另一方面,又不想让北越人产生美国这样做是因为自身衰落的错觉。因此,一些传单再次强调了美国的军事力量,暗示美国的强硬。传单4503就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极好案例,展示了美国的航空母舰在北部湾拦截运往北越的物资的画面,并声称美国永远不会遗弃越南;同时警告越南共产党,战争即将结束,南越很快会实现和平②。
1972年下半年,随着美国与北越开始和谈,美国主要的心理战工作是告知和平即将来临。如1972年11月8日投放的传单4588顶部正中的标题和底部的水牛都使用象征和平的绿色③。这类“绿色和平”主题的传单有几十个之多。传单中的文字也更多地出现“水牛”“乡村”“节日”等字眼,宣传一种田园牧歌般的宁静与和平气氛。美方的这些传单意在唤起越南人对早日结束战争之政策的支持。
综上,我们看到,美国在越南近20年的心理战,其战略思想和具体举措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本着遏制共产主义阵营这一目的,根据美国国情及越南和国际形势随时做出调整的。从最初为稳定吴庭艳政府而实施的“爱民”计划到意在消灭南越境内越南共产党武装的“反叛乱”计划,再到以瓦解敌方斗志、改善农村生活的“绥靖”计划,最后至“谋求和平”之宣扬,其间呈现出较为清晰的阶段性。不过,不管它如何变化,都是为了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都改变不了它的侵略者本质,改变不了它失败的结局。
注:本文为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美国对越文化心理战研究(1954—1972)”(项目批准号:18YJC770050)、河南师范大学2017年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7QK35)和河南师范大学博士启动课题(项目编号:qd171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马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