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 区域和国别视域下中国与老挝实践的逻辑
2020-07-19李珍刚
李珍刚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它可以从多层面去构建,从区域和国别的角度去探索是一条有效的路径。近年来,中国与老挝从执政党和国家顶层高度不断推进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中老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商共建国家间命运共同体的典型范例,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和重大的实践价值,为深化和拓展国家间命运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启示。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与老挝;区域与国别;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D822.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479(2020)04-052-10
Abstract: The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the new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t is a complicated and long-term course to structure and needs to be built in many aspects. And it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structure from the aspect of region and nationality. In recent years, China and Laos have constantly propell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from the top level of governing parties and countries and produced obvious effects. The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China and Laos has become a classic example of how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discuss and build communities with shared future for them. It is not only outstandingin practice and massive in value, but also provides useful experience for promoting the communities with shared future for them, and even for mankind.
Key Words: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China and Laos; Region and Nationality;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积极倡导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国与老挝命运共同体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一个典型范例。本文认为,研究中老命运共同体对于构建国与国之间命运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就学界而言,近年来,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成果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在对中国与东盟、中国与俄罗斯、中国与越南、中国与柬埔寨、中国与缅甸、中国与欧洲、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及中国与非洲国家等区域和国别命运共同体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的确,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应当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也应当是处理区域关系和国家间关系的重要方向。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种场合不仅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且也身体力行地尽力推动构建各个方面和各个层级的命运共同体。当下,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不仅需要从总体上深入思考,也需要从区域和国别的角度去深入探究问题、发现规律,从共性中发现特殊性、从特殊性中发现共性,从多个层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拓展新的路径。中老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现形式。随着《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的签署和实施,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其实践经验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方兴未艾,但从学界来看,对中老命运共同体的关注和研究却仍然较为有限。可以看出,在这方面,国家实践和政策发展走在了学术理论研究的前面。实际上,正是由于中老命运共同体从理念到行动方案再到实践的发展为国家间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拓展了区域和国别视角下新的路径和发展空间,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研究提供了可资分析的实践样本,值得深入探究。
二、中国与老挝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特征
2017年11月,在中共十九大闭幕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对老挝进行国事访问,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优先发展与老挝关系的重视。访问期间,中老两国领导人达成高度共识,双方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共同打造中老牢不可破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2019年5月,中老两党领导人在中国北京一致决定启动制定《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这标志着中国与老挝命运共同体构建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回顾中老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具有如下特征:
(一)中老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与外国正式建立的具有双邊意义的命运共同体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一直在多种场合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多个层面、多个领域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如中国与周边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亚洲、中国—东盟、中国—非洲、中国—拉丁美洲、中国—阿拉伯等区域性命运共同体,中老、中越、中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双边性命运共同体,海洋、核安全、网络空间等领域性命运共同体,还有中华民族、海峡两岸等国家范围内的命运共同体”①,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联合国已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多个文件; 2019年, 金砖国家在巴西举行领导人第11次会晤时发布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11次会晤巴西利亚宣言》提出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确立的正式关系而言,中老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第一个与外国政府达成的内涵丰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命运共同体构建双方行动计划,是中国在国际社会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间命运共同体,开创了中国探索与外国建立国家间命运共同体的先河。
(二)中老命运共同体是借助于执政党力量构建起来的国家间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分别是中老两国执政党,在各自国家居于领导核心的重要地位,这意味着两党的关系可以决定和引领两国关系的发展。中老两国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世界和平发展有着共同的期待。中老两党都信仰共产主义,具有相通的理念,长期形成兄弟般的关系,为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中老两党共同签署的《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中所指出的,中老构建命运共同体是双方在深刻把握国际和地区形势以及着眼两国关系长远发展基础上做出的重要战略抉择。国家间命运共同体不仅包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遍内涵,更意味着双方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突出的政治纽带、特殊的友好感情。国家间命运共同体可以在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之间进行构建,但毋庸讳言,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构建命运共同体有着天然的政治基础,是可以优先选择的一个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老两党对中老命运共同体的共同认知和合力推动成为其构建的根本力量。
(三)中老命运共同体得益于两党两国领导人长期以来的战略引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老两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有着相似的历史和命运。处理好两国关系是中老两党两国领导人需要面对的战略性课题。1961年,中老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老两党两国领导人都曾尝试用高层交往来引领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中老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形成了年度会晤的良好传统,彼此建立起深厚的情谊。本扬自2016年以来先后5次到访中国;2017年,习近平对老挝进行了历史性访问。两国最高领导人的亲密交往引领中老两党两国“长期稳定、睦邻友好、彼此信赖、全面合作”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更加稳固,两国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的基础更为坚实,两党两国关系发展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中老命运共同体是彼此共同利益需求有机衔接的结果
当今时代,中老两国都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形成国家间优势互补的合力,实现合作共赢。在这种背景下,中老两国更加紧密地走到了一起,拉紧了命运共同体的利益纽带。中老两党两国形成重要的战略共识,互学互鉴治党治国经验,双方本着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强化发展战略对接,有序推进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的衔接,实现中国“十三五”规划与老挝“八五”规划的有机结合,不断深化各个领域务实合作,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共同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合作。两国多方面、多领域的项目平台对接增强了双边关系的互嵌性、耦合性,为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搭建了平等互利、相互支撑的共同利益平台,促进了双方利益的有机融合。
(五)中老重视命运共同体构建规划与规范
建设
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传统,就是对重大事务和未来发展愿景进行规划,通过规划,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凝聚共识,总结以往治理经验教训, 分析现实情况, 梳理思路和方向, 确定发展时间表、 路线图乃至 “施工图”, 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导引和规范,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这种传统也体现在中老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就是一项经典的规划方案。这一行动计划明确了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性质、原则、总体目标、行动举措和落实机制等内容,特别规定了5年的有效期,期满后,双方将根据实际情况签署新的行动计划。这既为行动计划的实施增强了紧迫感,也为计划实施进行绩效评估留下了伏笔,有助于促进计划实施的实效性,更为未来计划的改进提供了空间。
三、中国与老挝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价值
当今,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中老关系长期互动累积起来的结果,具有厚重的实践价值。
(一)双方相向而行为命运共同体构建打下
共性基础
共同体的存在是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同体本质上是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结成的集体或集体组织。按照英国学者鲍曼的观点,人们之所以需要共同体,是因为在人们看来,“共同体是一个‘溫馨的地方,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置身于共同体之中总是个好事,使人们感到像在家里一样安全;“在共同体中,我们能够相互依靠对方。如果我们跌倒了,其他人会帮助我们重新站起来”,所以,“‘共同体这个词会给人以不错的感觉”①。这意味着共同体是人群的集聚体,是人与人之间互信互依的温馨之所、互帮互助的精神家园、共生共享的利益之地,它是以共同体成员相向而行、相互关照、相互支持为前提的。命运共同体属于共同体的一种形式,同样具备上述特质。国与国之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需要把双方的关系建立在彼此共性的基础上。多年来,中老两国不断夯实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基础,中老两党两国领导人在多次会晤中反复强调,坚定支持彼此加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共同价值,这为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打下厚实的价值基础。不仅如此,中老两国重视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不断深化多领域合作,形成了坚实的中老利益共同体。中老两党能够率先构建并实施两国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正是长期以来两党两国人民真诚合作,积极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大共同价值的结果。
(二)尊重彼此差异性为命运共同体构建打下信任基础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有“和而不同”的古训,中国在当代的国际交往中也秉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相互尊重、不分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理念。中老两国国情不同,两国在国土面积、人口和经济总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但这并不影响两个国家构筑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这其中的基本要义在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对老挝的尊重和信任。毋庸讳言,中老命运共同体在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但是,只要按照平等互信的原则去协商合作,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和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深入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经济融合是大势所趋。距离近了,交往多了,难免会有磕磕碰碰。面对矛盾和摩擦,协商合作才是正道。只要平等相待、互谅互让,就没有破解不了的难题”②。201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时强调,“随着中老关系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双方应在巩固命运共同体共识基础上,聚焦命运共同体建设,推动其由理念转化为行动、 由愿景转变为现实, 让中老命运共同体落地生根、开花结果”③。多年来, 中老之间不断加强战略沟通, 开展全方位、 多层次、 机制性的广泛深入的对话交流, 提升了互信水平,巩固了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政治基础。相互信任是中老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前提条件。社会学理论研究表明,“世界上每一种实在的系统”,“对它来说, 世界都是极其复杂的。世界的可能性往往超出系统对其反应能力所及的范围”, 因此,“在不断提高的社会复杂性的条件下, 人们能够而且必须发展出比较有效的简化复杂性的方式”,而信任就是比较有效的简化复杂性的方式,因为信任可以“被用来克服他人行为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信任作为一种资本积累起来,它为更大范围的行为开放了更多的机会”④。中老两党两国长期以来的相互尊重所积淀的信任关系为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奠定了厚实的社会基础。
(三)实现发展领域对接为命运共同体构建
锻造合作纽带
当今世界,各国通常都有自己的发展愿景、
发展战略及发展方向。国与国之间实现发展对接可以增强彼此的联结性和共通性,为互利合作搭建桥梁、开辟路径,降低国与国之间合作的成本,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就发挥了这方面的作用。多年来,中老两国充分加强政策衔接,中国将“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进行有效对接,加强了中国与老挝和东盟的联系,例如,中老铁路建设便是中老合作和两国发展战略对接的标志性项目。老挝作为东盟唯一的内陆国,一直渴望突破“闭锁”状态,加强与周边及其他国家的连通,“一带一路”倡议就为老挝实现发展梦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基于此,老挝也是最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之一。第1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老两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双边合作规划和《“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等文件。除了中老铁路,“老挝一号”广播通信卫星和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项目也成功落地。中共十九大之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出访就选择了老挝,两国签署了中老经济走廊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丝绸之路、科技、农业、电力、人力资源、金融和水利等领域的合作文件①。多领域的对接和合作将中老两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彼此有机粘合的利益纽带。多年持续的交流合作产生了丰富的实践成果,也为中老两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四)多层面交流互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增强韧性
多年来,中老两国已经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合作框架体系,从政党、国家、企业到社会的交往交流越来越密切,交流合作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外交和生态等诸多领域。多主体、广领域的合作增强了两国社会各个层面的了解、理解和共识,形成两国的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进而成为不可分离、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2017年11月在老挝媒体上发表的文章所指出的:“中老在探索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平等相待,相互扶持。”② 正是这种宽领域、多层次不断扩展的深度相互合作交流使得中老关系具备足够的韧性,能够经得起风风雨雨,行稳致远。
(五)以命运共同体安全促进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的有机统一
中老两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负有巩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巩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既需要中老两国各自的努力,也需要彼此守望相助,“加强信息和情报交流,推进理论和政策研究,协调立场和观点,共同维护好各自安全稳定,防止外部势力介入,妥善应对‘和平演变威胁”③。长期以来,防止“和平演变”一直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重大命题。自1918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以来,100多年间,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人类社会的新生力量在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中发展几经曲折。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世界上仅剩下中国、越南、老挝、朝鲜和古巴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事业一度处于低潮。尽管如此,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在逆境中变革奋进,各自不同程度地取得发展成就,进一步增强了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特别是中國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是一种激励。老挝政府总理通伦·西苏里认为,“中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值得老挝学习和借鉴,鼓舞老挝坚定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①。当然,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内部发展的巨大压力和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除了“打铁自身硬”、做好本国事情,也需要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安全、执法安全和对方国家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加强合作,携手筑好安全防线。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认为,“要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各方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②。中老命运共同体把各自安全和对方安全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看待,促进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的有机统一,就是两国命运共同体本质在安全领域的重要体现。
(六)实践效果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示范
经过多年的实践,中老命运共同体构建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中老两党签署的《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加快了两党两国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步伐,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了国家间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标杆。它让人们看到,国家之间命运共同体构建是如何从价值理念走向实践效果的。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的,“中老关系堪称中国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全面合作的典范”③。近些年来,中国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构建命运共同体上达成共识。2019年4月,中国政府与柬埔寨政府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柬埔寨王国政府关于构建中柬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2019—2023)》,“这是中国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签署的首份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是指导中柬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更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④。2020年年初,柬埔寨首相洪森到访中国,并“表示柬方将继续同中国开展正常合作和交往,致力于同中方一道构建柬中命运共同体”,对此,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患難见真情。在这个特殊时刻,柬埔寨人民同我们站在一起,体现了牢不可破的中柬友谊和互信,诠释了患难与共这一中柬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⑤。继老挝和柬埔寨之后,2020年年初,在习近平访问缅甸期间,缅甸与中国达成共同构建两国命运共同体的共识,命运共同体成为中缅两国关系发展新的目标引领。中缅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指出,“双方一致同意弘扬中缅传统‘胞波情谊,深化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中缅命运共同体,推动中缅关系进入新时代,并对两国下一阶段各领域交往合作进行了系统规划和部署”⑥。中缅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外正式建立的第3个国家间命运共同体。中老命运共同体、中柬命运共同体和中缅命运共同体都是经过双方确认和具有实质性内涵的命运共同体形式。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国家倾向于与中国构建命运共同体,韩国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12月,习近平在会见到访中国北京的韩国总统文在寅时,文在寅提出,“韩方愿同中方共同努力,增进两国政治互信和民间友好,密切各层级交往,深化务实领域合作,加强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沟通协调,推动韩中合作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取得新发展,推动韩中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更上层楼。韩方愿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同中国及其他国家共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①。2019年12月,习近平会见来华出席第8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的韩国总统文在寅时,文在寅再次强调,“韩中两国拥有悠久交往历史和相通文化渊源,两国是命运共同体”②。在中国成都举行的中日韩商务峰会上,文在寅甚至提议建立“东亚铁路共同体”,“这一构想邀请韩国、朝鲜、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蒙古参与建设密集的铁路网络”③。由此可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方面,中方倡导的理念已经开花结果,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在这方面,中老命运共同体发挥着先行者探路和示范者的标杆作用,其构建实践在国际社会正在产生越来越多的积极回响。
四、中国与老挝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经验
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创举,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愈来愈凸显其价值。中老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行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开辟了新的道路,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实践经验。
(一)顶层设计是国家间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础
在中老关系长期友好合作交流的基础上,
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签署《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是中老两党两国在新的形势下对中老关系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为中老关系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注入了新的动力,增进了中老之间的传统友谊,深化了彼此的互信,明确了双方关系发展的目标和路线图,给双方关系的发展带来了可预期性、稳定性和确定性,有助于双方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中老命运共同体构建实践经验表明,国家间关系的发展需要国家战略性的顶层制度安排,战略性的制度安排可以为国家间关系的发展提供涉及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和规范性的方向指引和路径指南。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顶层制度安排可以为国家间关系提供战略方向和价值引领,也可以为国家间关系发展提供可预期性并注入动力、激发活力,为国家间关系发展描绘路线图,开辟国家间关系发展的新途径。
(二)平等尊重是国家间命运共同体构建的
基础
中老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基础上的国家间共同体,它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彼此行事的准则。这种命运共同体既不是结盟关系,也不为了针对第三方而对抗其他国家,本质上不以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对内对外关系的依据。长期以来,中老两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协调配合、相互支持,既维护各自国家的正当权益,又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发展与繁荣。中老国家间命运共同体是基于彼此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形式与结盟以及西方学术话语中的“国际共同体”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中,美国学者康威·汉得森所说的“国际共同体”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国际共同体”是国际关系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广泛使用国际准则规范,扮演多重角色,为了共同的利益采取说服的方式达成共识,在互动中实现某些政治整合,其议题是“人类福利的公正,特别是全球财富分配,在解决问题的层次上,遵循超国家准则规范解决,在获得共识方面,是世界日益民主和资本主义化,出现世界文化”①。显然,汉得森所谓的“国际共同体”构建以资本主义化为共识和基础,是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中心去思考的,带有浓厚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事实上,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理论的架构很少考虑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和尊重问题,对权力和利益的考虑通常是其价值核心和优先方向。实践证明,西方中心主义的“国际共同体”价值近些年来在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冲击下已有支离破碎的趋势且为全球治理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这意味着国与国之间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不能以这种“国际共同体”价值为基础而应该以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为基础,这样,国与国之间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才更为可持续、更为稳定和可预期。
(三)国别和区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
有效切入点
中老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与老挝两个国家建立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尝试,这启示我们可以在国别和区域命运共同体建设上进行更多的探索。事实上,中国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各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处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也有与中国交往的特殊过程、各种不同的利益关系、关系状态和文化认知。中国可以从地区和国别切入,在他国自愿及与中国友好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推进地区和国别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并逐步取得成效,在双边和多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增大共同利益,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认同。国与国之间命运共同体既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遍价值,又可以体现出基于双方历史文化基础上彼此合作交流的特殊价值。因此,从具体国别切入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针对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进而增强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是逐步扩展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范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四)目标引领和重点突破是国家间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路径
根据《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关于構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点是推进战略沟通与互信、务实合作与联通、政治安全与稳定、人文交流与旅游、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五项行动”,在政治、经济、安全、人文和生态等5个方面为中老关系长远发展规划时间表和路线图,让中老命运共同体落实、走深、入心。这种定位既体现了双方合作的广度, 又聚焦彼此迫切需要的特殊领域,便捷易行,容易产生积极效果。如通过实施 《关于共建中老经济走廊的合作框架》,以中老铁路为依托,带动交通和产能等多个经济领域务实合作,这条铁路由线到面成为中老双方“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示范项目,让两国社会各界都看到构建命运共同体合作的实效,特别是为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进一步增强双方合作的信心,为国家间命运共同体建设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体现民心所向。有了广泛的民意和民心基础,国家间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就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五)组织机制是推进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平台
组织机制是命运共同体运转的动力基础。在中老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中老双方形成了多种方式的交流合作渠道和平台,如中老两党两国高层“走亲戚式”的交往传统,多领域、多层级、常态化的对话交流机制,合作共赢的多种项目利益纽带,面向经济一体化地区机制内的协调和配合渠道,等等,都对推进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平台作用。事实上,中国与许多国家都建立有各种各样的合作组织,有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组织,也有半官方性质的合作组织,还有官方授权的合作组织,这些组织可以在发挥双方交流合作桥梁作用的同时,将双方关系朝着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引导,加强彼此政策方面的沟通和治国理政经验分享,在经贸、投资和人文等领域实现统筹安排和规划衔接,不断丰富双方合作内容,夯实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推动双边关系健康、 可持续发展。
(六)积极实践与探索可以为命运共同体构建不断赋能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项宏伟的事业,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注入和支持,这就需要参与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各方明确命运共同体的目标,看到命运共同体的未来,积极合作、持续探索。2017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老挝时,在老挝媒体上发表文章指出,“中老要加强战略沟通,打造互尊互信的命运共同体;要深化战略对接,打造互帮互助的命运共同体;拓展务实合作,打造互惠互利的命运共同体;扩大人文交流,打造互学互鉴的命运共同体”①。习近平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得到了老挝党和政府的积极回应,有力地促进了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双方在联合声明中明确在彼此信赖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长期稳定的中老高度互信、互助、互惠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牢不可破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中老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把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行动放在了关键地位,在两党两国关系实践中凸显中老命运共同体的作用,在行动中丰富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性、全局性、统领性和规划性内涵,从更高站位、更大视角、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把握双边关系发展方向、绘制双边关系发展蓝图,推动两党两国关系实现更快更好发展,造福两国及地区各国人民,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贡献。中老两国的实践表明,国家之间的积极互动可以为构建国家间命运共同体不断赋能,推动国家间命运共同体持续发展。
(七)国家间命运共同体构建需要长期的累积过程
中老关系走到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一步是两国关系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中老两国在历史上长期友好相处,两国关系的发展总体上是不断向前迈进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无私地支持老挝人民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及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老两国从1961年建交至今,关系不断密切、合作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 “长期稳定、睦邻友好、彼此信赖、全面合作”的方针和“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的精神。2009年,中老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新时代,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政策让中老两党两国的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凝聚越来越多的共识,在多个领域共同合作、携手前行,朝着深度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方向不断推进,不仅在国家层面累积了两国合作交流的基础,在社会层面也培植了人民之间浓厚的情谊。1962年至1978年,中国政府无偿地为老挝修建37条沥青路面的公路。既方便了中老两国的往来,也促进了老挝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老挝人民的赞誉②。当今时代,两国合作的重大项目更是凝聚了中老人民的情谊。中老铁路即将建成通车,中老合作的这一大工程不仅助力老挝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更助力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2020年,中老两国在困难时期真诚互助、同舟共济,深刻体现了中老命运与共的精神,两国领导人对双方合作给予高度赞赏③。正是长期以来这种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滋养着当今的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经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友好合作更成为中老命运共同体枝繁叶茂的肥壤沃土。这也表明,国家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有战略定力、耐力和智慧去精心构筑,方可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结 语
在當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的矛盾、冲突和挑战,但人们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基本的大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课题。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在重视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的合理关切和利益,在注重本国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其他国家的发展,人类可以基于利益责任形成命运共同体。在当今时代,这种全球治理观可以有效地消除人类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治理赤字,为世界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带来稳定性和确定性。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更高境界、国与国关系发展的最高层次。就中国而言,既可以从人类社会整体上去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也可以从国与国关系的角度去构建命运共同体。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文化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利益互动过程,更是一个彼此不断调整关系的公共治理过程。这可以从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时空维度去理解。从时间逻辑上看,走向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命运共同体可以是一个方向,从具体事项开始,不断增强互信、逐步深化共识就是在累积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从空间逻辑上看,由区域和国别开始做起,与一国或区域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并取得成效,可以产生示范效应,为其他国家树立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范例和标杆,进而增强命运共同体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形成由点、到线、到面、再到体的立体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格局。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从简入繁、从单一到多样循序切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老命运共同体就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尝试。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开端和扎实的基础,特别是中老两党签署并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 的实施不仅为中老两党两国构建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规范、清晰的行动方案,也为国家间以及执政党之间构建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样本和范例,其价值是史无前例的,也是非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正在给人类社会发展注入巨大的活力和动力。在这方面,中老命运共同体构建披荆斩棘,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因此,这种探索实践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在国别和区域角度的实践上扮演了探路和引领的角色。
(责任编辑:马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