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娱乐至死》并不“娱乐至死”

2020-07-18王径舟

人文天下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化娱乐媒介娱乐

王径舟

20世纪80年代电视的出现和发展,逐渐取代了原本占社会主导地位的印刷技术。社会的公共话语权逐渐从报纸、杂志等一批带有逻辑性、秩序性的传播媒介转向碎片化、情景化的电视媒介,公共话语的表达方式逐渐变得娱乐化。尼尔·波兹曼希望通过《娱乐至死》这本书,提高人们对于媒介进化的警惕,认识到媒介进化会对人的思想意识、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造成不可逆的影响。21世纪,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如今出现的丰富的娱乐内容,更和媒介的发展息息相关。本文基于媒介进化的视角,分析探讨娱乐内容和媒介进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思考“娱乐至死”的深层意义。

一、从媒介进化的过程思考现代媒介

麦克卢汉曾经基于媒介的进化提出了“媒介定律”——提升、过时、再现和逆转。从媒介技术的角度来观察整体媒介环境的进化和发展,有着相当强的解释和说服力。从传统的报纸,到后来的电视,再到目前的互联网,是新旧媒介功能不断取舍、相互融合的过程。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将图像、声音、文字等传播形式完美地结合到一起,有了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应用空间。

尽管电视媒介的强势出现迅速占领了媒介传播的主导地位,但很难说新媒介一定会取代旧媒介、新媒介的产生一定会带来旧媒介的灭亡。印刷时代,人们面对的是文字,文字带来了阅读和思考;从电视时代开始,人们逐渐沉迷于影像,影像带来跳跃的欢愉,通过色彩斑斓的画面和稍纵即逝的视觉刺激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稍纵即逝的电视画面,很难让人有时间去思考,甚至永远失去了“回头看”的机会。在媒介进化的过程中,即使电视发展迅速,但印刷出版的纸质内容,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如今仍然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广播也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有了区别于以往的应用场景和空间。但也不可否认,电视所带来的内容立体化传播,对新闻内容全方位、实时的报道,所体现的时效性和真实性是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无论如何都不可比拟的。

二、人类需求是媒介进化最直接的推动力

无论在哪一种科技环境下,娱乐都有其存在的方式,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需求。但伴随着技术的发展,文化娱乐内容因为新的媒介更加轻易地传播和扩散,导致每个人接触的文化娱乐内容达到饱和。关于过度娱乐的负面新闻报道层出不穷,引发了相当一部分人对“娱乐至死”的担心和忧虑。

媒介进化是社会科学进步最直观的表现之一,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求最直接的推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样写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媒介技术的发展,是朝着人性化趋势来建立的,也是朝着稳定社会关系的目标而前进的。而娱乐作为缓解压力、释放压力的重要手段,是每个人正常的生活需求,同时也是巩固和稳定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

不同社会环境下,人们对文化娱乐内容的传播形式会有不同的需求。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如手机、平板等新媒介的产生和应用,符合如今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规律,同时也为碎片化的内容传播打下基础。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的发展和变化更加具有上述特点,拓宽了人的视觉、听觉,将人接触信息的范围扩大,甚至开始出现触觉和嗅觉的体验。在以屏幕为内容展示媒介的时代,一部手机,包括了前面大部分媒介的主要功能,既可以包含印刷时代的纸质出版物内容,也可以收纳电视时代的电视节目作品,具有电视时效性的同时,又多出了电视所不具备的便携性。媒介的进化将各具特色的传统媒介整合到一起,改变接触信息方式的同时,也因为形式的改变而拓展了娱乐内容的生产和制作,产生一大批适合新型媒介传播方式的娱乐内容,一批批网剧、网漫、网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逐渐成为市场上文化娱乐内容的主流。相声、小品、戏剧等原本局限于特定场所才能观看的娱乐内容,随着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传播范围不再局限,传统娱乐文化内容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在手机等移动媒介的终端,极大地满足人们“随时看、随时停”的碎片化娱乐新需求。

娱乐,作为人基本的生活需求,任何时候都存在,只不过存在的形式、内容以及传播的方式不同,并不是媒介的进化才让人们开始娱乐,而是媒介的进化让人们更加便捷地去接触娱乐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也让人们有了更多对娱乐内容的选择权。我们应该思考以何种方式面对娱乐爆炸的时代,面对娱乐过盛,需要把握好工作生活和娱乐之间的尺度。

三、媒介进化不至于“娱乐至死”

社会生活中的娱乐内容,本就应由专业的娱乐内容生产者来提供。娱乐内容生产不应回避,但也不至于夸大到“至死”。尽管人是具有独立判断、自主意识的个体,理应能够选择自己的文化娱乐需求。但实际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平台对内容的绝对把控使人们的主动选择变为被动。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娱樂内容更具有小众性、垂直性的特点,文化分层的现象较为突出,每个层次的人都能在丰富的娱乐内容中找到自己的归宿。“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换个角度来看,“芦苇”本身就是随风飘扬的。以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娱乐内容生产传播机构,通过娱乐“领袖”——明星、网红等,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控制着某一范围的娱乐内容,以此增强彼此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正因如此,让许多能够保持独立、理性思考的人因为社会关系的需要,也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娱乐,通过参与娱乐来寻找自己的归属感。

文化娱乐内容看似轻松有趣,但其背后对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娱乐内容的生产传播又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娱乐内容的可靠性进行监管。从源头把控,对娱乐内容生产者进行有效监管,娱乐内容传播平台也要对传播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通过不同网络平台的交替使用,人们能够发现最为合适的娱乐内容,大多数人能够在纷繁的文化娱乐内容中寻找到一个平衡,只有沉迷娱乐内容的人才称得上“至死”。与其说“娱乐至死”,不如说是“习惯至死”——媒介的进化会让一部分人进入舒适圈,达到忘我的境地。如此的不良习惯,不应把责任都推给媒介或娱乐本身。但我们也要相信,随着媒介的进化,这样的状况会有所改观。

[责任编辑:张  玙]

猜你喜欢

文化娱乐媒介娱乐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GAFAT新格局
娱乐眼
“城中村”农民文化娱乐生活存在问题研究
努力学,尽情玩
娱乐猛回头,让你乐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