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娱乐至死”,消解了什么

2020-07-18巩仪

人文天下 2020年10期
关键词:媒介娱乐信息

巩仪

一、何为“娱乐至死”

随着科技的快速迭代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早已将其触角深入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时代下,形形色色的娱乐活动活跃于各路媒介之上,休闲娱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社会娱乐化步伐的加快,娱乐的种种弊端逐渐浮现,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对于娱乐业的批判,“娱乐至死”一词再次成为热点。

“娱乐至死”一词源于美国著名媒介生态学家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书。该书以美国由印刷机统治的“阐释年代”向以电视为主要媒介的“娱乐业时代”转变为背景,从理论角度分析媒介对社会表达与文化塑造的影响,阐述了作者对社会过度娱乐化的批判,以及对人们自愿受娱乐控制最终“娱乐至死”的担忧。

“娱乐至死”理论产生最重要的前提是技术的变革。波兹曼在书中提出:“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完全另一回事了。”在电视“入侵”的年代,他警惕过于娱乐带来的社会异化。而放眼当下,“娱乐至死”的理论在今天仍存在其合理性。甚至我们可以说,波兹曼对电视媒介的担忧在如今完全转嫁到了互联网新媒体之上。

如今,互联网的便利大大解放了人们的娱乐自由,但同时又成为禁锢人类批判思维的枷锁,其影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互联网时代下,主流信息的载体由文字、图片向视频等新兴表现形式转化,这种载体的变化会改变社会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体系,造成人们思维方式由理性思考向感性认识转变。视频、图片具有高度的感染力,但其语境是孤立的,语义表达是不完整的,本就容易导致人们对事件片面理解,理性思考的缺失则更易使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流于表面。其次,电视时代和网络时代一个很大的不同是:人们从被动接受筛选过的消息到半自主地接受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被动到半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媒介从一对多到多对多的过程,媒体的权威性被下放到民众自己手中,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然而,个人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是有限的,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信息爆炸导致社会“信息-行动比”不平衡,加之网络环境复杂混乱,信息真实性大幅下降,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因此受到影响。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娱乐至死”

人们在探讨“娱乐至死”时,往往会陷入一个理解误区,即将“娱乐至死”等同于“娱乐致死”,转而讨论娱乐对人精神与肉体的伤害。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晰,“娱乐至死”不等于“娱乐致死”。“娱乐至死”是指“娱乐”对精神层面的消极影响,而“娱乐致死”指的是娱乐导致人的生命终止。

那么,娱乐是否致死?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当前的确出现了少数娱乐业中的死亡案,如高以翔事件等,但其仅为极个别的情况。我们不能由于少数的案例,而对休闲娱乐产业全盘否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繁荣,人们不再苦于吃穿用度,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凸显。党中央曾多次批示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消费也是一种生产力。适当的娱乐能充实生活,疏解疲劳,也为人们接下来的工作做好准备。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如今泛娱乐化的社会,过度追求“眼球经济”的消极影响不容质疑。当前,影视剧中恶搞历史名人、偉人的现象屡见不鲜,网络上明星八卦消息接连不断,诸此种种,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社会氛围的营造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笔者认为,使文艺娱乐走入死胡同的不是娱乐,而是娱乐化;不是娱乐业或者文化产业,而是过度娱乐化的社会倾向。与其说这种过度娱乐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对人类物质文明的破坏,不如说更是对精神文明的消解。以下笔者将目光专注于受众角度,从社会层面进行阐述。

(一)商业导向下娱乐的媚俗化倾向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指出:“文化工业不断在向消费者许诺,又不断在欺骗消费者。它许诺说要用情节和表演使人们快乐,而这个承诺却从没有兑现;实际上,所有的诺言都不过是一种幻觉。”

在娱乐产业商业之风横行的当下,资本为外貌至上与拜金主义披上理想的外衣,包装成少男少女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利用所谓的“意见领袖”进行赤裸裸的商品展示,将新兴媒体平台打造成物欲横流的贩卖场。娱乐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荼毒着大众,特别是分辨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在娱乐圈中,流量取代演技,资本成了上帝。商业的逐利性下,乱象丛生,企业专注于经济效益而罔顾社会效益,最终拉低了眼界,扭曲了世界观。

娱乐休闲是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笔者所担心的是我们的社会陷入一种“取悦文化”之中,人们将可以即时且轻易获得的快乐当作人生追求,并以此为准绳去互相取悦。取悦的快乐是浅显而易得的,在社会生活中,为了获得群体性认同,许多人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而在社会氛围的感染下,将取悦自己、取悦他人当作行为的准则。这种“取悦”中最司空见惯的就是对外貌的追求和吹捧。外貌是人与生俱来的禀赋,优秀的样貌也是一种天赋。但是当下许多人将天赋视为登天的台阶,通过改变容貌来谋求成功,这是本末倒置。长此以往,明星将专注于外貌、八卦,通过迎合粉丝来获取人气和社会关注。短视频平台上,大量颜值视频颇具人气。在短暂的视频中,人们专注于外貌而屏蔽思考,而短视频又通过奖励性陷阱,进一步减少人们的思考时间。在诸多媒介的作用下,最终对人们的思维模式产生影响,甚至产生“颜值决定论”。

(二)碎片化信息导致社会智商降低

在社会不断加速的今天,以推送、网游、短视频等为代表的休闲与娱乐大行其道。这些碎片式的内容将人们的休闲生活切割成片段,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造成了新的异化。相关研究表明,由于人们对提高人生丰富度的渴望,社会信息趋向于以碎片化方式出现。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大量信息的涌入进一步造成信息的泛滥。与此同时,人们的好奇心空前强烈,但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却不允许人们去深入了解事物。长此以往,人们将失去对待事件分析的基本态度,习惯于接受媒体直接给出的结论,丧失思考判断和过滤信息的能力。

此外,这种碎片化也会大大阻碍儿童的全面发展。《村落效应》一书指出,儿童每听一小时娱乐节目,就会少听50至100个成年人的词汇,并在以后更少说话。当教育适应了娱乐化的体系,我们的孩子又会怎么样呢?寓教于乐的“乐”不应是简单的感官娱乐,而应是对于自然和社会的丰富感知和实践。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媒介形式不断升级,整个社会的导向也会因此而改变。人类对于世界的感知与理解不能基于表面,而在感官娱乐盛行的当下,我们往往基于现象和“眼见为实”行事。它是否是世界的真相?人究竟是否掌握了世界的规律?人们对世界本源的追寻无法通过单纯的感官享受来获得,最终还是需要人们的理性精神,需要通過缜密的逻辑、深刻的理解和不断的思考来寻觅。

(三)“伪娱乐”造成行为上瘾

在相关文献中,“伪娱乐”是指内容上缺失文化内涵、艺术上缺少审美、欣赏指向上单纯对人的身体本能进行开发的徒具形式空壳的所有信息的传达。一方面,“伪娱乐”大幅度削减了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大量低质内容拉低人们的审美水平;另一方面,简单的生理需求会使人们进一步走入深渊。这些新兴的娱乐方式在降低人们对文字的需求与耐心的同时,削弱了人们对时间、注意力的把控能力。根据2018年4月初企鹅智酷发布的《抖音&快手用户研究报告》,抖音上大约22%的用户每天使用该应用超过1个小时,且平均每人每月有13.5天会使用这个应用。在短视频等休闲方式的发展之中,行为“上瘾”现象大量出现,对个体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造成困扰。娱乐不再是一种休闲,而成为人们前行的负担。

与此同时,社会娱乐化问题涌现。社会的娱乐化就意味着处在各种媒介渠道上的信息价值是由其有趣与否决定的,而不是其在决策中的重要性。在信息商品化的社会之中,信息的获取成了一种贩卖活动。大量的媒介以商业的供需逻辑,满足人们底层的窥私欲和生理欲望,从曝光度角度考虑信息的价值,却远远忽视其内在的社会价值,造成了虚假信息、八卦信息等的泛滥,造成了社会性的无聊与空虚。正如《娱乐至死》一书中反复提到的,信息的脱离语境、严肃视频与娱乐内容相接等做法均从心理角度大大降低了社会问题在人们感知中的严重性,冲淡了人们的焦虑感,从而造成人们对严重社会问题的轻视。若社会持续如此发展,也许最终真的会走向《美丽新世界》中的那种结局,即每个人沉溺于可见的快乐,徜徉在无形大手掌控下的所谓“乌托邦”。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成为“新中产阶级”。他们大多受过良好教育、来自非传统意义上的中产阶级家庭,但却有着改变自身社会层级的强烈意愿,其文化生活和消费方式往往带有明显的后现代化意味。由于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与个人审美的逐步提高,社会进入“文化杂食性”阶段,即在消费分层的基础上,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同时消费低端文化和高端文化的人。我们应该看到,在如此开放多元的消费社会之中,每个人都有选择娱乐方式的权利,我们应充分尊重他人。但与此同时,作为社会文化的管理者和生产者,我们要牢记文化产品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效统一”,始终坚持社会价值的首要地位,遏制社会娱乐化的不良风气。

互联网的大潮仍在不可逆转地滚滚向前,我们身处其中既要清醒地认识到它带给我们的便利,也要认清其中潜在的危险。仅针对娱乐业来说,当前国内娱乐产业亟需整顿,改变当前既缺少政策规范又缺少行业自律的现状。这种改变既需要政府把握娱乐产业发展方向,坚持“双效统一”,又需行业协会和明星个人正本清源,形成行业规范和自我规范;既需媒体和新闻行业内部应谨遵行业道德,守住行业底线,又需观众群体提高审美标准,拒绝低俗文化。针对广泛意义上的娱乐来说,无论是互联网的使用、媒体责任的提升,还是其他方面,只有探索出一种健康的商业发展模式,才能保证娱乐有益于民、造福于国,最终走出“娱乐至死”的困境。

[责任编辑:刘  霞]

猜你喜欢

媒介娱乐信息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订阅信息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娱乐眼
努力学,尽情玩
展会信息
娱乐猛回头,让你乐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