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课堂交流方法探索
2020-07-18廖念
摘 要:受到环境和习惯影响,网上学习学生比例会日益增多,成为网络社会教学模式的新常态。研究与实践发现线下教育转变为线上教育,会客观的或者主观的导致部分学生脱离学习状态,从而要求教师反思线上课堂交流,尝试从“传递式”教育方式向“建构模式”教育方式转变。
关键词:课堂交流;建构模式;教育方式转变
一、 思课堂交流的意义
在每课时教案后面都有一栏“教学反思”。这要求每个老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而这项教学工作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有一个“三分之二”定律(弗朗德斯在1970年提出),即认为每堂课有三分之二的内容是师生对话,而在这些对话中教师又占三分之二的说话时间。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项创新,他开发了弗朗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用于记录和分析课堂中师生语言过程和影响。他的理念是:语言行为是课堂中主要的教学行为,占有教学行为的80%左右,因此,评价一堂课的最佳方式是对课堂内的师生语言行为进行互动分析。如此看来,课堂交流对于教师的教学反思相当重要。
理查滋和洛克哈特(Richards, Lockhart,1994)曾经指出,教师们通常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什么、教学活动又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习的。究其原因就是教师们并不熟悉他们课堂中存在交流模式,也不知道怎么去探索这些交流模式。如果不去探索这些交流模式,就会出现这些问题,“为什么费尽心思想要他们去做的事情,学生就是不明白?”“要开始上课了,学生为什么还继续问昨天的事,而昨天已经讲过了。”教师的问题学生不理解,学生的提问教师不理解。所以,Kemmis认为教师们必须把和课堂交流相关的具体信息都收集起来,然后利用这些信息来决定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交流意味着什么?仅仅是教师要求学生学什么,做什么吗?学生必须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要求吗?如果赞成这样的观点,那么这接受的是“传递式”教育的观点,并不允许学生质疑,只允许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来控制课堂节奏和内容。这样的课堂缺乏有效的交流并且失去了活力,学生对学习这门学科也失去了学习兴趣。如果相信学生确实聆听了教师的教导,他们将会借助自己的信念体系或通过理解教师的言行而去过滤课堂所呈现给他们的东西,那么就可以把这种教育模式叫作“建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学习和课堂教学中的活跃参与者,因此课堂是多变的,教师必须组织课堂交流,成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是一致的。如果赞成“建构模式”的教学课堂,教师就必须反思课堂交流,最后达到教师和学生需求的一致性。
二、 线上教育的不足
学校不得不将正常的教学活动从教室搬到线上。但是,各种教学事故频发,低年段的师生交流互动几乎没有,线上课堂交流出现了明显的困难。在线上教学中,如果学校选择的教学平台是输入型,也就是不能和学生互动(说话交流)也不能面对面看到学生的平台。教师由线下每次上课面对一个班级学生转变为线上一次上课面对几个班级或者一个年级的学生,而教学时间缩短为20分钟。这种教育模式基本上就是“传递式”教育模式。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线上教育的不足之处:
1. 教学受到网络的影响,如:存在网络卡顿、网络故障、网络信号差等因素的影响。出现这些情况的教师或者学生都会中断教与学。而这些情况很客观,因为教师和学生都回到了各自的老家,有部分人的家乡是在农村,网络信号不稳定或者没有网络的情况是有的,这就会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部分学生的听课质量。
2. 学生会因为各种原因旷课,迟到,早退。可能是因为网络原因部分同学不能按时上课;可能是因为随父母外出(工作/辦事)部分同学不能按时上课;可能是因为缺乏父母监督,自己不想上课就不上课。
3. 缺乏课堂交流,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建构模式”的教育方式变为“传递式”的教育方式,弊端比较大。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了解学生是否读懂了他的意思。而学生是否在真正的听课教师也无从所知。也许学生一边打开课堂听课,一边玩游戏;也许学生一边打开课堂听课,一边睡觉;也许学生一边打开课堂听课,一边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也许学生根本就不打开课堂听课。
通过分析就会发现线上教育会客观的或者主观的损失部分学生去学习。如果客观因素无法改变,那么主观因素可以尝试去改变。“传递性”的教育方式比较枯燥无味,如何把线上教育从“传递性”转变为“建构模式”的教育方式?如何加强线上教学的课堂交流?这些问题将接下来继续讨论。
三、 线上教学交流模式构建
巴恩斯(1976)指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取得多大的学业成绩,取决于学生对教师设计的交流模式是否能真正充分的领悟。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设计交流模式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的意图?也许可以尝试使用提问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交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提问即是交流,只是线上教学提问缺乏了学生的回答,那么问题怎么设计能让学生跟着去思考?在此举例道德与法治课的一次线上课堂交流设计。在讲授《青春萌动》这一课堂时,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青春萌动以及与异性的交往,学会正确处理与异性之间的感情,明白对异性的欣赏并不是爱情。如何通过线上教育让学生感同身受的去思考呢?教师设计了一个学生们都可能会遇到的小场景,假定学生小雅向老师求助,她最近非常关注班上一个优秀的男生,导致了近期学习成绩下降,但是她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也不知道这样的想法是否正常?以学生的角度向老师提问,老师解答。问题还在继续发展,小雅一天放学居然收到了心仪男生的表白信,希望他们能交往。小雅又矛盾了,这是她心里希望的,可是发生了又觉得不太正确,她迷惑了,不知道怎么选择。对于教师这样设计的场景和提问,正是学生们的所想。老师的解答可以继续做假设,如果你是小雅选择交往结果会怎么样?选择拒绝会怎么样?如何才能正确拒绝?如果你是小宇,有了心仪的异性,你应该如何正确选择?教师通过这样的提问式设计来解答,即便没有同学的互动回答,是教师做的解答,学生也会开始思考并学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思维模式。这样也就搭建了“构建模式”。
除了在课堂中进行问题设计外,道德与法治这个学科还可以通过作业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例如:教师可以结合现实和所学内容进行提问。当学到情绪这个主题的时候,课后作业可以是一个小调查,提问同学们在家学习这段时间有什么情绪?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情绪?这些情绪对你有什么影响?我们可以怎样去调节?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同学们掌握了所学内容,同时他们也和老师进行了一次思想交流。这也形成了一次课堂交流。
四、 总结
线上教育不得不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进一步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沟通进行改善。教师要采取明智有效的教学策略,就必须了解自己在课堂上所发生的事情,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什么、教学活动又是怎样影响学生的,熟知自己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模式。
参考文献:
[1]宁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解与可行途径[J].比较教育研究,2002(1).
[2]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3]KEMMIS S, MCTAGGART R.行动研究计划者[M].维多利亚:迪肯大学出版社,1982.
[4]THOMAS S C F.反思课堂交流:亚洲案例[M].余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廖念,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番禺区新英才中英文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