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课,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2020-07-18苗亚
苗亚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追求有效和质量,从而不断创新教育观念和改革教学方式,从教学观念上进行创新,用教学方式实现创新改革,创建新的教学思维,科学合理高效地进行教学课堂讲解,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育。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建立需要有效利用新方式教学,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翻转课堂和微课堂教学,利用高科技的手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本文通过分析微课堂的结合策略建立有效课堂,以此来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进步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合一;有效课堂;微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8-0012-01
随着新课改的创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小学教育教学,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已经成为一个重点思考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微课堂就是一个重要的解决途经。小学生拥有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高效掌握课堂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增强数学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自信,还可以增加小学生对数学的新理解,增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一、采用微课教学,增加教学趣味性和生动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生上课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学习效率低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结合微课课堂的学习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师需提前准备课件,省去在黑板上书写的时间,使得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应用多媒体的多种功能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将网络上的知识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的知识范围得到扩展,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引导学生用生活元素理解数学知识,增强数学亲切感
在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发现数学问题,教师要让小学生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动力。从理论上来说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合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生活体验,并且将生活和数学通过课堂的形式表达和应用,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方式,然后通过数学的微课堂讲解重新应用到生活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新认知和知识巩固。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比生硬的课本知识更加熟悉和了解,所以,教师要合理地运用这种生活化的场景,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相关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课本知识。
三、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个性化教学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个人的性格还没有完全被紧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在现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对于个性化教学进行特别强调,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进行数学指导教学,对于不同兴趣的学生教师选择不同的微课堂教学方法,引导每一个学生发挥微课的作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都能够得到重视。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发现他们的特长,安排不同的任务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一部分学生教师要有耐心有责任感地进行教学指导,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了解学生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微课指导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在数学学习兴趣之上建立数学思维基础,促进学生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双提高。
四、利用微课增强小学数学作业趣味性,加强家校教育一体化
首先,增加表达类作业的数量减少抄写类作业数量,学生通过与家人的有效沟通,利用微课作业课件将学到的知识传达给家长,可以当父母、爷爷奶奶的小小讲解员,给他们讲一讲今天学到的知识,在讲解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掌握知识。而家人也要和孩子进行有效的反馈和互动,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也使得家长加强对孩子学习情况的关注。其次,对于操作类的作业,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微课教师指导教案,丰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操作类作业的数学学习思路和解题的方法技巧,然后要求学生用心观察身边的日常情况,收集与数学相关的生活事例,再进行分析整理,从中发现问题和相关点总结出数学结论,从而建立自己的数学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最好的例子就是算术,小学生对于算术通过数学微课的学习都应该有自己的学习计算思维,家长可以在生活中通过无意间的提问和教学帮助学生完成算术作业,增强算术的理解,提高对算术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更好地巩固和学习知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微课数学课堂模式下,很好地回避了传统数学教育模式的弊端,改善了课堂死板的教学氛围,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有效并且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在轻松有效地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质量,将知识应用于生活,让数学知识活起来。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思辨能力、学习主动性、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提升,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修潔.微课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6):135-13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