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精致生活不失奔放内涵
2020-07-18余一
余一
金与玉,正好印证了契丹人追求生活上的奢华与精神上的自由奔放。辽朝的金银器制作精美绝伦,各种技艺不断精进,上承汉唐传统,又通过草原丝路广泛吸收西域诸文明的成果,使其得以发扬光大,同时也注入本民族的生活习俗特点,为下启后世,做出时代的历史贡献。辽朝金银器造型简单大方、典雅精致、高贵华美,造型和装饰风格同时受到周边游牧民族、中亚文化和唐、宋金银器造型艺术风格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异域民族风情。
而辽朝玉器在风格上自由奔放,肖生玉器神态自然,纹饰简洁,注入了契丹人自由奔放的精神,他们敬奉自然,向往诗与远方的世界。
通过对传世的辽朝金银器、玉器等文物进行赏析,可以解读契丹在物质文明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独具契丹特色的艺术风格。
高翅冠
冠饰之风流行
辽朝建立之后,契丹族便刮起了戴冠饰的流行之风,冠饰不分性别,男女均可佩戴,这些发现在辽朝墓葬的壁画中均可证实。高翅冠是契丹贵族妇女广泛流行的一种冠饰。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鎏金高翅银冠用鎏金薄银片分片锤击成各部位的形状,并用细银丝缝缀加固而成,呈现出富有层次的浮雕装饰效果。这表明辽朝的金银器制作工艺已在继承唐和五代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与本民族的传统风格融为一体,形成新的特色。冠顶圆形,两侧立翅高耸,看起来很像鸟飞翔时展开的双翅,冠正面和两侧立翅镂空并錾刻火焰宝珠、凤鸟和云纹等花纹,冠顶缀饰道教造像。契丹人受到中原道教影响开始信奉道教,公主的伯父和叔父都是虔诚的道教信徒。此冠以道教为饰反映了道教在契丹皇族中的传播。
佩饰
戎装也尽显华贵
契丹人因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信仰,制作出许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饰物,包括冠、簪、镯、耳坠、戒指、带饰、佩饰等。捍腰又称扞腰,为契丹民族重要佩饰,围于腰部,起保护腰部的作用。《辽史·仪卫志二》所记的“田猎服”中有:“皇帝幅巾,擐甲戎装,以貂鼠或鹅项、鸭头为捍腰。”这种旨在御寒和保护腰部的戎装,唐宋都有,称为“抱肚”。据《契丹国志》载,在每年新罗进贡契丹的礼单中就有“金抱肚一条五十两”。
漆器
数艺并施于一器
妆奁盒,盒内黑色漆胎,外以鎏金嵌宝石錾花银箔包镶。整体略呈曲角四方体,与内置铜镜造型相合。外表以镶嵌的玉、玛瑙、松石以及金银器錾花、锤揲等技术组成各式精美、华丽的图案纹饰。盖表构思精巧,装饰繁复。盒盖内镶有一层银箔,其上鎏金錾刻“庭院赏乐图”,描绘墓主人生前场景。当中涉及的包金包银技艺萌于鲜卑,后被契丹人发扬光大,通行于辽代的系列马具、服饰首饰类金银饰件的加工制造中。还有银衬多宝嵌技术,银衬是一种将银片直接锤揲在漆胎外的工艺,起到固定、美观的作用;多宝嵌即集玉石、象牙、玳瑁、云母、金银等宝物为一器的工艺。而此妆奁盒如此奢华而繁复装饰手法,又承袭了唐代中原的风格,盒子内装有一面飞鸾凤纹铜镜,这说明契丹是很爱美的民族。
春秋战国以来,漆器主要兴盛于中国的南方,由于气候的原因,北方草原鲜有完整的漆器出土。此件漆胎鎏金器的发现,为我们研究辽代漆器及金银器的装饰工艺和技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杯盏
融合多元文明风格
在辽朝契丹族墓葬出土的金银器中可以看到西方文化的身影,辽朝早期和中期的金银器同时受到了唐朝文化和波斯萨珊、中亚粟特及拜占庭等地文化的影响。在器物的造型方面,金银器的花朵造型和多棱块面来源于粟特金银器。如鎏金高士图银杯,造型就源于中亚粟特系统器形,而杯柄部装饰简约,且柄部下不封口,联珠棱为焊接的做法均与唐代金银器有别,应视为契丹人的创新与发展。杯口口径偏大,杯体较深,又有着拜占庭工艺的艺术风格。开光内高士作书写、把酒、执扇、饮酒、捧钵、抚琴、阅书狀。杯沿、折棱、足沿及开光边框均为联珠纹饰,为萨珊王朝常用纹饰,而金银器上装饰颗粒状联珠则为粟特风格。
还有金盏亦为盛酒茶用具,外壁錾刻五组双雁衔花纹。鹅、雁为辽代重要祭祀物,辽代金银器频见鸿雁纹,或与契丹人“春捺钵”捕鹅猎雁的独特制度有密切关系。
凤形玉佩
美好祥和的祈愿
契丹是北方游牧民族中,大量使用龙纹和凤纹等中原民族纹饰的民族,在此之前的游牧民族中并不多见。尤其是凤纹,广泛地出现在辽朝的各种工艺装饰上,契丹人喜欢用凤纹图案装饰美化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趣。辽朝凤纹的主要特征是凤头比较大,头上有凤冠,眼睛大而有神,嘴部似鹰,脖子通常呈S 形曲线,身体较长呈展翅欲飞状,尾部由几根长翎尾组成。辽代玉器纹饰在延续唐风的基础上又进而细致入微地刻画与强调,较多地采用了镂雕、平雕和浅浮雕、阴刻相结合的工艺,但辽代玉器的阴刻线条略显软滞,不及唐代挺拔、犀利。由于游牧民族豪放不羁的生活态度与观念造就了这个时代刚健有力、粗放豪迈的精神特质,反映在凤纹造型中,自然也呈现出粗犷遒劲、自由奔放的形式风格。此凤凰纹白玉佩饰用阳纹、阴刻两种线条表现其饱满的羽翅,增加了图案的精美感和细致感,静中有动,形神兼备。
摩羯形玉佩
独特的图腾崇拜
契丹族虽然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但其民族习性较为开放,在玉器的制作题材上也是非常随意自然,不受任何程式化的束缚。玉器的造型不仅具有浓郁的自然情趣,还兼顾适合本民族的生活习惯。佩和饰件的造型有龙、凤、鱼、鸳鸯、鸿雁、海螺、猴、蛇、蟾蜍、蜥蜴、蝎子、摩羯、马形和狻猊形等形象。其中,尤以摩羯形最为特别。
“摩羯”为佛教中的一种神鱼,龙首鱼身,其地位类似中国的河神。大藏经《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云:“摩羯者,梵语也。海中大鱼,吞噬一切。”在渔业发展下,契丹人开始对于摩羯有特殊的图腾崇拜,以摩羯为纹饰做成玉器表达了人们希望借此可以得到如来的恩惠和保护。以玉雕琢的摩羯鱼较为少见,大英博物馆藏的此对玉摩羯佩,圆雕一龙首鱼身形象,龙张口含珠,肉鼻上卷,龙发后飘。龙身为鱼形,并生双翼。下部有供佩系之穿孔,此类造型流行于辽金时期。摩羯源于印度,从这里也反映出契丹族吸收和融合西方文化的因素。
肖生形玉佩
原始的动物崇拜
辽朝玉器中,肖生造型者有很大比重。肖生造型中所涉及的写实动物有鸿雁、鸳鸯、狮、鱼、马、狗、猴等,这与契丹民族喜欢钓鱼以及四季捺钵游猎习俗有关。鱼是肖生造型中最为常见者,辽朝盛行佩玉鱼,用以表明尊贵身份,也兼取鱼之吉祥寓意。
而白玉熊看上去憨态可掬,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辽代写意的玉器造型通常简约,一般只呈现出动物的基本形态,少细致的纹饰,显得颇为生动,也展现出玉材本身温润光滑的质感。
契丹族玉器的造型,不仅有多元一体的特点,而且还有一器多用的功能。既是装饰物,又是实用器。鱼形盒、螺形瓶等,可装纳随身携带的香料或小件物品。这种集装饰、实用功能于一体的玉器,是为适应契丹人游牧生活的需要而设计的, 是契丹族玉器的又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