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城杨氏藏书家风的现实启示

2020-07-18杨胜祥

知与行 2020年2期
关键词:藏书家风启示

杨胜祥

[摘 要]家风,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弘扬和学习优秀家风,就是继承、弘扬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清末四大藏书世家之一的聊城杨氏,在藏书家风的研究上具有重要现实启示。杨氏海源阁藏书始于杨兆煜,其子杨以增建海源阁,收书数十万卷,规模已具。至其孙杨绍和,又广收零星散本,使海源阁成为当时藏书的重镇。后来又经曾孙杨保彝保藏,传至玄孙杨敬夫,战乱、匪祸四起,保护艰难。直到1945年在各方人士的帮助下,将剩余书籍捐入山东省图书馆。今其藏书主要存于国家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为广大读者阅读使用做出贡献。聊城杨氏藏书家风对现实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身为领导干部者“廉洁齐家”;二是妇女在树立藏书家风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三是家庭内部相传的“书香”文化;四是藏书不忘阅读研究;五是拥有保护古籍的使命感。

[关键词]藏书;海源阁;家风;启示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20)02-0091-05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作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弘扬和学习优秀家风,就是继承、弘扬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人有一人之风格,一家有一家之家风,一民族有一民族之风俗,一时代有一时代之风尚。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家族、家庭,各具突出特点。有那么一类家族为世人所知,或者说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由于藏书的家风,我们可以称之为藏书世家。清末有四大藏书世家著称于世,即铁琴铜剑楼的主人常熟瞿氏、海源阁的主人聊城杨氏、皕宋楼的主人归安陆氏、八千卷楼的主人钱塘丁氏。今以聊城杨氏为例,讨论其藏书家风的现实启示。

杨氏海源阁藏书始于杨兆煜。兆煜,字炳南,嘉庆三年举人,出任山东即墨县教谕。其子杨以增建海源阁,收书数十万卷,规模已具。以增,字益之,号至堂,道光二年进士,官至江南河道总督。山东省图书馆藏海源阁匾,有道光二十年杨以增识文:“先大夫议立家庙未果,今于寝东先建此阁,以承祀事,并藉藏书。取《学记》先河后海语。颜曰海源,盖寓追远之思。亦仿鄞范氏以天一名阁云。”可知海源阁是作为家庙而藏书的,之所以命名“海源”,寄托了主人慎终追远之意。又因海源皆为水,天一阁称天一即取天一生水意,书籍怕火,水可克火,所以说也是仿照四明范氏“以天一名阁”。据相关资料记载,海源阁楼上楼下,各为三楹。楼下供奉祖先牌位,楼上收藏善本书籍。宅后有三舍,收藏普通版本。在肥城又建陶南山馆来分散藏书。其时汪士钟藏书散出,“经史佳本,往往为杨至堂丈所得”。(潘祖荫《艺芸书舍宋元本书目跋》)汪士钟一部分书籍之前得自著名藏书家黄丕烈。至其孙杨绍和,又广收零星散本,使海源阁成为当时藏书的重镇。绍和,字彦和,号勰卿,同治四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清初毛晋汲古阁和钱增述古堂的藏书流散,康熙中归徐乾学传是楼和季振宜,后来“徐、季之书由何义门介绍归于怡府”。(陆心源《仪顾堂续跋》)怡府,即怡亲王府。怡府藏书散出,有一部分为“聊城杨学士绍和”购得。海源阁书籍后来又经曾孙杨保彝保藏。传至玄孙杨敬夫,战乱、匪祸四起,保护艰难,藏书陆续散失。直到1945年在各方人士的帮助下,将剩余书籍捐入山东省图书馆。今其藏书主要存于国家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聊城杨氏五代人一百多年的藏书经历,形成其独特的藏书家风,对现实具有重要启示。

一、身为领导干部者“廉洁齐家”

海源阁汗牛充栋的善本佳刻,主要来自杨氏数代人的购买,并非强抢豪夺。杨绍和《楹书隅录》记载了一些书籍的来源,并标上价格。如宋本《史记》,杨以增以“三百八十金购之吴门”,[1]93宋本《三国志》“以重金得之”。[1]113“昔在袁江,有估人持吴郡故家秘书一单求沽”,杨绍和向其购买百宋一廛故物宋本《东南进取舆地通鉴》。[1]145太平天国运动后,古书散出,杨氏又从中购得珍本不少:“咸丰初,扬州始复,南北各军往来淮上,往往携古书珍玩求售。”[1]86至于杨氏购书资金来源,也并非贪污受贿所得。据丁延峰先生研究,杨以增有较为丰厚的俸禄,另外,杨氏刻书可以获得收入,田产是一笔不小的支持。杨以增为官口碑很好,生活简朴,至“卒之日,库存甚富,而私囊萧然”。不贪取公家财产,以自己的应有之财力购買书籍,至为廉洁。为了买书,甚至被时人李慈铭评为“家资为山左冠而吝啬特甚”,[2]可见日常生活非常节约。杨以增、杨绍和、杨保彝都是清朝的官员,他们“得书有道”,用合法的收入通过合法的方式购入。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强调经济基础的作用,所谓“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精神依托于物质,物质与经济挂钩,要想享受较高的精神文明,必要有充足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持,所以孔子并不反对追求富贵,孔子认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是如果人人都毫无原则努力追求富贵,势必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也会影响精神文明的实现。这之中便有一个原则问题,或者说标准规范,君子有君子的标准,小人有小人的目的,孔子称之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义”的前提下,努力创造个人或者社会财富,为追求精神文明做好铺垫,这是“君子”的做法。“小人”则是失去了这种“义”的规范,单纯追求“利”,终究还是“小人”。自古“君子”“小人”是一组相对概念。儒当中,也有“君子儒”与“小人儒”之分。“君子”失去了“义”则转换为“小人”,“小人”遵守了“义”便成为“君子”。这就强调道德在现实中的重要作用。

着眼到管理阶层,领导干部亦有“君子”与“小人”之分,也需要在“义”与“利”之辨中选择成为“君子”,这样才会成为精神的胜利者,社会的贡献者,国家的栋梁之材。聊城杨氏的“得书有道”,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案例。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是精神文明的记录,而购买书籍则需要花费大量钱财,需要经济基础作为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书籍就是一般所谓的物质。但是,书籍又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书籍是直接与精神发生联系的物质。如果通过不合理、不正当或者说不合法的方式,获取经济财富来购买书籍,或者直接强抢豪夺书籍,比起一般的非法所得获取普通的物质享受来,总令人觉得性质更为恶劣。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对于藏书家道德修养的期许更高,逾越了规范至少是不够“风雅”之事。聊城杨氏作为藏书家的同时,身为领导干部,恪守住了“君子”的操守,无愧于家国社会,无愧于精神追求。

二、妇女在树立藏书家风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

中国传统社会中,妇女在接触知识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在聊城杨氏的藏书家风中,杨家的妇女和古书结下不浅的缘分。她们在思想上注重保护善本古书,并将爱护书籍的思想传输给下一代。据杨敬夫回忆:“我个人是十六岁以后才有机会看到宋元珍本书籍的。过去先母王太夫人以为小孩不懂事,不许看,以免胡乱作践。到了我十六岁之后,觉得小孩已有了些知识,并已知道保护书籍的重要性了,才放心的叫我看珍本书的。”同时,她们学会了修整书籍的方法。“我家的老姨太太是诸城相州王家陪嫁来的丫鬟,本姓朱,虽然是个没读过书的农村妇女,但她却很知道爱护书籍。另一位庶母姓郭,是肥城人,也很知道书的贵重,她们都学会了很熟练的装订书籍的技术。”古书经常会遭遇装订破损的情况,她们掌握装订技术,“重加装池”,对于保护书籍、延长书籍寿命起到重要作用。故海源阁的书保存极好。周叔弢云:“杨氏书初出时细审之无一指爪痕,想见当年藏书之谨惜。”甚至当书籍受到威胁时,她们还会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书籍。民国初年,袁世凯长子袁克定觊觎海源阁藏书,王太夫人得讯,将海源阁楼上的善本书搬到她的卧室内保存。后来,次子袁克文派聊城知县宋世男前来购买宋版书,送来宋版《易经》、西装料子,并允诺以丰厚价格和封赏,遭到王太夫人的严词拒绝:“如有人以武力相加,也只有付之一炬,并以身殉之!”在遭遇匪祸之后,原为王家陪嫁丫鬟的朱姓老姨太太积极考虑书籍之保护,同意杨敬夫转移书籍,“以为马鸿逵部队占城时没受到多大的损失是很幸运的”,[3]26主动地把几本宋人册页交给杨敬夫带走。

我国古代社会一些具有优秀学问知识的女性在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比如著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工书画,擅诗文,通晓音律。与赵明诚结婚后,致力搜求古籍碑帖,“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事见《金石录后序》。又如清代道光年间的姚畹真,號芙初女史,与其丈夫张蓉镜皆有藏书之好,因张蓉镜字芙川,二人字号中皆有一“芙”字,故名藏书楼曰“双芙阁”。姚畹真曾有诗记载收藏之事,见于其家藏宋本《后村诗集》上,有诗句云:“好花明月原无主,自取猩红小印钤。”夫妇二人收藏大量古籍,一起对藏书校勘整理,成为藏书史上的佳话。《藏书纪事诗》赞其事曰:“与花同好月同明,修到双芙有几生。”但受于时代限制,如上述具有优秀学问知识的女性在古代社会中是为数不多的。大部分女性在生活中,尤其是成长阶段,失去了学习学问知识的机会。在聊城杨氏家风中发挥“独特作用”的杨家妇女,缺乏较高学问知识,甚至“没读过书”,反映了当时社会大部分女性的状况。在这样的条件下,她们能够爱书、惜书,显得尤其可贵。

时至今日,女性获得解放,拥有与男子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女性在各行各业“撑起半边天”,更多的女性成为拥有优秀学问知识的女性。相较于聊城杨氏的妇女而言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但聊城杨氏妇女在藏书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则更具有时代的意义。相较于男性而言,女性一般具有认真细致的特点,极其有利于书籍的保护。同孩子相处时,女性一般比男性更具有亲和力,更便于将爱护书籍的思想传输给下一代。故妇女在树立藏书家风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将仍旧而且还会继续对更多的藏书家庭发挥“独特作用”。

三、家庭内部相传的“书香”文化

要连续几代守护古籍,有一个必要条件是家族成员要有家学传承,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兴趣上热爱书籍,在能力上可以鉴定、研究古籍,具备目录学、校勘学、版本学等方面的知识。杨氏历代都有比较好的文化素养,在科举中取得功名。杨兆煜“论帖、品诗、读画,具有鉴裁,好讽诵陆渭南、吴祭酒诗”。(王延庆《孝直先生传》)杨以增“名物、象数、音声、训诂亦勤恳研究”,深得王引之器重。他用合乎礼法的方式和自己的家人相处,“其事父母,待兄弟、朋友及和调家庭,言动有常节,一以宋儒之礼法为归”(梅曾亮《兵部侍郎江南河道总督杨公家传》)。杨绍和幼年就得到林则徐的赏识,“年七岁,以赋诗受知于林文忠公”。等到他去世后,张英麟评价他“学为儒宗”。(《翰林侍讲学士杨公墓志铭》)杨保彝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幼禀庭训,循礼法”“所学益有根柢”。(《杨保彝传》)在收藏了数量众多的古籍后,杨氏又在目录学上做出贡献。杨绍和、杨保彝父子为藏书编制目录,著录信息。王绍曾先生云:“为杨勰卿(绍和)所撰者,曰《楹书隅录》《楹书隅录续编》,曰《海源阁藏书目》;为杨凤阿(保彝)所撰者,曰《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而《海源阁书目》由勰卿撰成于前,凤阿增补于后,勰卿所撰《宋存书室宋元秘本书目》,则为北京图书馆收藏。”[1]3共五种。其中《海源阁书目》著录普通书(明清版本),其余四种著录的是宋元秘本书。藏书家需具备鉴定版本真伪、时代、优劣之能力,此种能力属于版本学。一方面家中众多版本有助于培养版本学素养,另一方面版本学素养有助于购置众多版本。杨氏数世置书,必不缺少这方面之能力。其最直接体现于世者,即在《楹书隅录》中。《楹书隅录》为题跋目录,详记各本行式、印章、评跋,间附按语,在清末目录中享有一定地位。

家族世代相传的学问称之为家学,是古代社会中令人佩服、羡慕的一项重要内容,故古人常以有家学渊源自夸或者称赞别人。在家学影响下,熏陶出许多优秀的学问家。比如清代绩溪金紫胡氏以经学传家,笃学之风盛极一时,涌现出许多著名的经学家,学术著作之多,令人赞叹。清代江藩著《清朝汉学师承记》,记载清代经学方面重要代表人物,是后赵之谦续其书作《续记》。在《续记》中为绩溪胡氏的胡匡宪、胡秉虔、胡秉元、胡培翚、胡廷绶作传,附胡肇昕、胡澍、胡绍勋、胡绍煐,附见胡培系、胡培受、胡培字、胡培孝诸人。赵之谦称胡氏“盛甲一代”。如上所述聊城杨氏具有一定的家学传承,有比较好的文化素养,保证藏书事业的延续与发展,可见家学之重要。如今社会结构发生改变,一改过去封闭的大家庭制度,信息资源交流骤增,具体的学问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家族的保守传授。但是一些基本的理念风气、家庭教育培养仍旧在小家庭内部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若能够在家庭教育中传承好学笃行、爱书惜书之风,建设具有“书香文化”的家庭,则家庭长久藏书才成为可能。

四、藏书不忘阅读研究

如果徒事藏书,而对藏书不加利用,则殊为无益。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藏书进行阅读研究,发挥书籍本该发挥的作用。陆建瀛云:“吾向以至堂好蓄书,今乃知其得一书必阅一书也。”[3]12证明杨以增在藏书的同时广泛地阅读大量的书籍。梅曾亮《海源阁记》说:“同年友杨至堂无他好,一专于书,然博而不溺也。”广泛阅读群书,而又能有所专门。杨以增在礼学、小学上有相当的建树,著有《礼理篇》一卷(清聊城杨氏自刻本,存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等)、《志学箴》一卷(清聊城杨氏自刻本)、《刘武仲字册跋尾》一卷(《山东省图书馆季刊》铅印本,存山东省图书馆)、《古韵分部谐声》不分卷(钞本,四册,存山东省图书馆)。杨绍和精于郑氏之学,对《毛诗》《公羊》皆有研究:“为学主敬工夫,而犹邃于汉郑学,名物训诂,研究精密,《毛诗》《公羊》皆有札记,未成书。”[3]21杨敬夫也是通过阅读家中所藏书籍进行学习的:“我最初浏览的宋版书有《韩昌黎集》《三苏文粹》等,是为了学习作文用来做参考用的。以后又看到宋版的《尚书》和《四经四史》之类典籍。”[3]26此外,杨氏数代在文学创作上皆有所成就,有别集传世。海源阁的藏书对杨氏文化素养的培养提高起到较大作用。事实上,使天下人都能阅读研究藏书是更大的利用。但由于时代、观念限制,杨氏对于藏书的管理较为保守,不对外开放,致使海源阁藏书在归入国家藏书机构前,基本只是在家庭内部为主人服务,并未对社会大众产生较大的帮助。不过,杨氏也做出过一些补充努力,即刻书传世。据丁延峰先生统计,海源阁刻书有四十五种,有一些系海内孤本。为保护古书,同时使同好皆能看到,杨氏用当时可采用的能够最大限度保留古籍原貌的方式——影刻,来以广流传,如宋本《唐求诗集》。到民国时期,影印技术已经比较普及,杨敬夫生活艰难,仍然有心愿:“声言在津招股影印,后未实现。”[3]38

依据藏书与利用的关系,在古代社会中就把藏书家分三六九等。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云:“藏书家有数等。得一书必推求本原,是正缺失,是谓考订家,如钱少詹大昕、戴吉士震诸人是也。次则辨其版片、注其错讹,是谓校雠家,如卢学士文弨、翁阁学方纲诸人是也。次则搜采异本,上则补石室金匮之遗亡,下可备通人博士之浏览,是谓收藏家,如鄞縣范氏天一阁、钱塘吴氏之瓶花斋、昆山徐氏之传是楼诸家是也。次则第求精本,独嗜宋刻,作者之旨意纵未尽窥,而刻书之年月最所深悉,是谓赏鉴家,如吴门黄主事丕烈、邬镇鲍处士廷博诸人是也。又次则于旧家中落者,贱售其所藏,富室嗜书者,要求其善价,眼别真赝,心知古今,闽本、蜀本,一不得欺,宋椠、元椠,见而即识,是谓掠贩家,如吴门之钱景开、陶五柳,湖州之施汉英诸书估是也。”将藏书家分为五等,即研究内容的考订家,注重文字异同的校雠家,收藏异本的收藏家,追求善本的赏鉴家,从事经营的掠贩家。以上五种藏书家,对藏书的追求皆有不同的偏重,从而产生不同的利用方式。书籍最基本的作用是记载人类的知识,供人阅读研究之用。由于藏书或多或少具备学术资料价值、历史文物价值、艺术鉴赏价值,这些价值又随藏书主人的利用发挥不同的作用。从五种藏书家的性质可以知道藏书有研究阅读、校勘文字、收藏、鉴定、经营等作用,这些作用或多或少都存在于每一本藏书。聊城杨氏发挥藏书阅读研究的基础作用,对我们今天藏书有劝勉意义。

五、拥有保护古籍的使命感

藏书聚散,本是规律,而仍有一代代藏书家不懈从事收藏,不仅是兴趣使然,盖都具备一种保护古籍之使命感。而在聊城杨氏藏书的清朝晚期,这种使命感显得更为突出。咸丰年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至苏州,苏州藏书大家汪士钟藏书散出。当时汪氏“合家离散,宋元善本悉为邻家携去”。潘祖荫《艺芸书舍宋元善本书目》跋:“咸丰庚申(十年)以前,其书已散失。经史佳本,往往为杨至堂丈所得。兵燹之后,遂一本不存。”杨以增收藏大批汪士钟家在战火中流出的书,有保存文献之功。设若当时没有大批收入,而是任由其四下分散,不知会毁灭多少善本佳刻。除了汪士钟家,还有许多江南藏书家的古书因战乱而散出,所谓“洪杨之乱,江南各地藏书,一时俱出”(王献唐语),杨以增在河督任上,救护不少。清代后期,更是战火连连,匪患不绝,杨氏后人一直秉承这种保护古籍的使命感。八国联军侵华,北京的皇宫、衙署、府邸、民宅大都受到冲击,许多珍贵文物或被焚毁,或被抢劫。著名的《永乐大典》就是毁于当时翰林院的大火。藏书事业自然不能免除劫难,杨保彝在北京为官所居住寓所的一百多件古物、书籍也损失了。但是,事后聊城杨氏还是托人在京购买劫余善本,据杨敬夫回忆:“宋版四彩堂刻本的《韩昌黎集》是庚子之役后,掖县吕海寰世伯以四百两银子在北京代买了,又送到聊城来的。”[3]26

自古藏书分官藏、私藏两种。官方藏书集中,规模较大,但当遭遇天灾人祸,特别是改朝换代之际,往往受到严重破坏。隋代牛弘曾将隋以前的五次重大图书损失总结为“五厄”,即秦始皇焚书、西汉末年战乱、东汉末年战乱、西晋末年惠怀之乱、侯景之乱与梁元帝焚书。私家藏书虽然也有遭遇到图书全部焚毁的情况,比如钱谦益绛云楼失火,但由于私家藏书数量众多,较为分散,不致一网打尽。古籍传承有绪,源远流长,离不开历代藏书家的庋藏。特别是当官方藏书遭受损失,私家藏书家会自发地承担起保护的使命。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杭州,文澜阁沦为军营,阁内藏《四库全书》散乱满地,有不少流入市场,甚至有当废纸用来包扎食品的。当地藏书家丁丙、丁申兄弟偷偷潜入文澜阁,抢运出剩余《四库全书》,后来又收集到部分散佚零种,不足部分自己出资历时多年请人抄写。聊城杨氏在动荡之际收集图书,使许多古籍得到暂时的安居条件,与这种保护古籍的使命感紧密相关。如今太平时代,这种保护古籍的使命感仍旧有其积极意义,市场上每当有稀见版本流传,每每受到当代藏书家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该版本的灭绝。如今科技进步,除了收藏保护,以电子化和影印等方式使稀见版本化身千百,是最好的保护,也是摆在当代人面前的历史使命。

六、结语:弘扬藏书家风,传承中华文化

近现代以来,公立藏书机构的建设愈来愈趋于完备。大部分珍贵典籍都进入了公立图书馆,在受到较好保护的同时服务于社会大众,为广大读者阅读、使用、研究古籍,了解、传承、弘扬古代文化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还有一些古籍散落在民间。至于我们平常使用的普通书籍,更是流布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新时代以来,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进步,涌现出愈来愈多的藏书家庭,成为保护书籍(尤其是古籍)的重要力量。孔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也。”可见文献在继承古代文明方面的决定性作用,而文献的基本物质载体是图书。聊城杨氏五代人一百多年的藏书经历,形成其独特的藏书家风,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王绍曾.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M].济南:齐鲁书社,2002.

[2] 丁延峰.清代聊城杨氏藏书世家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 聊城师范学院图书馆.海源阁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0.

〔责任编辑:屈海燕〕

猜你喜欢

藏书家风启示
小毛驴藏书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为巾帼藏书发先声
藏书与读书
我国人均藏书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