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笋茎腐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技术要点
2020-07-18陈慧芳
陈慧芳
莴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蔬菜,我们都特别喜欢,脆嫩可口,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但生菜要想获得高产,必须掌握栽培技术、日常管理、施肥,特别是病虫害的管理,及时有效地控制。 茎腐病是生菜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真菌病害。 莴笋叶斑病分布广泛。 通常发生在秋季露地,春季偶尔发生在保护地,发病后地面附近叶柄出现褐色坏死斑,当天气持续阴雨,褐色汁液在斑点处暴露,一般发病率在10% 左右,严重发病率可达30% 左右,影响了产品质量,降低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莴笋茎腐病的病征及防治措施如下:
一、发病症状
幼苗下叶柄接触地面时出现红褐色病斑,叶片发黄。 由于病情发展缓慢,种植后,病株下部叶片逐渐变黄,上部叶片逐渐伸长,生长缓慢。 从茎基部附近的叶柄开始发病,开始出现半透明水渍状,2~3天后病部颜色变深, 表皮略下陷,出现无定形的褐色坏死斑,后来延伸到整个叶柄,渗出暗褐色汁液,内部除维管束外都腐烂呈粘滑软腐状,有臭味。。 病害从下部叶片向上发展,叶柄基部呈褐色,下部叶片枯萎死亡。 使茎褐腐病,高湿时病部生长网状菌丝和褐色菌核,天气干燥时病部为褐陷斑。 病株茎基部腐烂,变薄,易折断。除莴笋外,还可危害大白菜、花菜、萝卜、番茄、大葱、胡萝卜、芹菜、生菜等。
二、发病原因
莴笋茎腐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入侵性病害。 病原体在患病植株的残余物或种子上越冬。 病原体感染莴笋,在病叶上形成分生孢子,在分生孢子顶部打开一个洞,然后配子体从内部溢出,形成分生孢子。 病原菌在地表以下20厘米处,同样菌株在夏季残留,形成传染源。主要诱导因子为适宜的气候、适宜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同时施用氮肥,使莴笋生长速度快、阴暗、排水不良。入侵方式,一是风雨传播,二是灌溉或施肥,三是耕作中除草接触植物,当植物体受到伤害时,细菌更容易通过伤口或气孔入侵。 在植株生长后期,阴雨温度降低,有利于莴笋病害的传播。细菌可以在受损植株和病残体上越冬,并通过灌溉水或土壤耕作传播。 多雨、虫多、伤口多、温度过高,土壤水分过高,地势低洼、播种较早、田间积水的地块,菜地水分过多,种植密度过大,氮肥施用过多,病害严重。
三、怎样防治莴笋茎腐病
前期大部分地方天气晴好,后期阴雨气温下降,有利于莴笋病害蔓延。防治莴笋茎腐病主要采取物理防治措施与药剂防治相结合;
1、利用农业进行防治
(1)同一块地上长期连年种植一种作物或一种复种形式称为连作,又叫重茬,重茬的危害,经常胜过连作;两年连作称为迎茬。这些都会导致减产,如发生病害、土壤养分失衡 、土壤生态恶化等。因此,要实现农作物持续高产优质,必须实行轮作。莴笋属于十字花科作物,建议与茄科(辣椒、西红柿、茄子)或葫芦科(黄瓜、丝瓜、甜瓜等)作物交替轮作。
(2)莴笋喜寒冷气候,比高温更耐寒,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茎叶在12~20℃ 生长良好,易抽薹24℃ 以上。
(3)整地后,每亩耕地施用3~5平方米农家肥、30~50公斤高氮低磷低钾复合肥、20~30公斤生物菌肥、200~400克微量元素肥,刮后铺平平地,并用40% 吡咯烷酮和40% 可湿性粉剂1:1混合5~8克药物,在边界表面均匀撒上适量的细土混合物,然后与土壤表面混合均匀消毒。 莴笋根系浅,为肥沃疏松壤土或沙质壤土,具有较强的保水性和肥力。
(4)莴笋收获后,清理地面,拔出茄子幼苗,去除残留的枝叶,带出地面,深埋或焚烧,防止感染扩散,并撒少量土壤消毒,减少田间病源的积累。
2、加强肥水管理
莴笋喜欢在温暖的环境中生长,耐寒性很差,对水分和营养的需求也比较大,所以在莴笋地里栽培,要彻底布置沟箱,这样才能排水和灌溉,避免内涝。 抬高边界的地面,不要用水灌溉。及时培养,培养土壤,促进根系生长,要小水滴灌,防止细菌随水传播。培育除草时,注意不要伤害植物,避免细菌通过伤口入侵。对于病情严重的田间,轮作时间应在两年以上,适当的密度栽培应减少田间湿度,春莴笋应遵循多少追肥的原则。种植后可进行一次追肥,以提高成活率。然后在大约半个月后再种植追肥,追肥也可以作為农用肥料。莴笋莲座期和成肉期的追肥非常重要,应注意适当增加氮素,同时注意补充钙、铁等营养物质,促进根系发育,植株强壮。
3、药剂防治
苗床一旦发现病苗,要及时拔除,然后用药剂喷雾或者浇灌,控制病害蔓延。注意用药剂喷雾或灌根以后,撒些草木灰和细干土,降湿保温。发病初期用新植霉素或农田链霉素1斤兑水4000斤,喷雾或灌根或50%安克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25%凯润乳油3000倍液喷雾或浇灌,隔5~7天1次,连续防治2~3次。或96%“天达恶霉灵”粉剂3000倍液,每平方米3升或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每平方米喷淋兑好的药液2~3升。
(作者单位:271604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安驾庄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