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地区瓜蒌棚下肉鹅放养技术
2020-07-18张超云杜军刘宇杨培钰
张超云 杜军 刘宇 杨培钰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利用瓜蒌藤下的空间开展肉鹅养殖,达到瓜蒌除草和食草丰鹅的效果,从而实现瓜蒌、鹅的和谐共生、绿色发展,促进农户创收增收,以供参考。
关键词:瓜蒌;肉鹅;皖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S835
文献标识码:A
瓜蒌作为上架藤蔓作物,架蔓下有大量空间资源闲置,而闲置空间的水分、光线更适宜草类的滋生,人工除草投入巨大,化学除草容易对土壤和瓜蒌本身带来污染和农残,不易被农户和企业、消费者接受。架下肉鹅养殖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尤其和瓜蒌作为配套种养,既绿色除草,又鹅粪肥田,还能助力农户增收,循环种养,前景可观,现结合种养实践,梳理出一套皖南地区瓜蒌棚下鹅放养技术。
1 选择适宜场地
瓜蒌棚下肉鹅放养突出以瓜蒌为主,要优先选择适宜瓜蒌生产种植的区域田块,要求富含有机质的沙瓤土,沥水性好,同时地势高平,不易产生过水、内涝等,距离清洁水源不宜过远,保证需灌即灌,最好有水塘,便于中鹅期后能嬉水。
2 放养年度规划
规划要结合瓜蒌生产,新栽的瓜蒌棚下肉鹅的放养应在瓜蒌茎基部木质化后,避免瓜蒌苗尤其是公苗被嘬食,影响瓜蒌产量和效益,二年生及以上因茎基部已木质化,肉鹅生活习性耐寒,可提前移入棚下,进行放养。要结合市场和鹅的生长规律,一般肉鹅养殖2~3个月即可出栏,放养肉鹅耗时大概要翻4~6个月,市场在中秋、春节需求尤盛,雏鹅引入应在5月为宜。
3 放养区域圈定
因草类生长和肉鹅耐寒习性,当年生瓜蒌一般在清明节前后栽培,多年生亦在此时生长,此时皖南地区昼夜温度一般在10~24℃,放养区已不需要搭建保温鹅棚等设施,在瓜蒌架上用可固定雨布等固定遮雨设施即可,特殊年份可在东西北3个方向做一些防风措施。同时放养区域较大,不建议使用围网等圈养,可在转场期适当做一些隔断。
4 雏鹅挑选及室内喂养
鹅苗的选择要求健康、壮实、精神活泼。雏鹅入舍后1~2h内应先饮水,对鹅苗在运输过程中的应激反应有较好缓解效果。此外,还需要在饮用水中添加抗菌素等。如遇到雏鹅弱小、不会饮水的情况,可人工驯饮。雏鹅的消化系统比较弱,因此饲喂中要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在雏鹅处于1周龄前,每天饲喂的次数控制在8~10次,其中晚上饲喂次数为2~3次,处于1~2周龄时,每天饲喂次数可适当减少到6~8次,晚上1~2次。饲喂的饲料一定要选择专门针对小鹅的优质饲料,在饲料缺乏或者其它特殊情况下用小鸡的专用饲料代替也可以。可用嫩黑麦草等汁液比较多的青草充分剁碎后与精饲料拌合均匀作为鹅苗的饲料,供雏鹅自由采食。雏鹅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弱,室内饲养除精心呵护外,35cm的围栏将雏鹅分群,避免鹅苗互相挤压导致踩死[1]。
5 户外适应训练
经过21d左右的室内驯养,即可在瓜蒌田开展户外适应性训练,可在两垄之间的垄沟铺上大棚膜,灌水形成浅水戏水区,最好铺2条以上垄沟,要求一头可排水出田,同时两沟中间隔开避免鹅苗互串,以便换水,保证水源清洁,减少发病。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采取呼唤、吹哨等方式开展反射性训练,一般14~21d即可让鹅群产生稳定的反射习惯。
6 棚下放养
经过室内喂养和户外适应性训练后,鹅一般在30日龄余,体重1.5~2.5kg,进入中鹅期(30~80日龄),此时自我觅食、消化、抗病能力很强,结合补饲中鹅料,可以开展瓜蒌架下放养。放养密度可控制在40~50只·667m-2,单个鹅群密度控制在200~300只左右。放养初期,温度高时上午早放早归,下午晚放晚归;在天冷温低时,则上午迟放迟归,下午早放早归。放养的时间要随着鹅年龄的增长而延迟,而且这个时期鹅的消化吸收能力都很强,因此要提供足够的饲养营养,在晚上的时候要补喂饲料,夜料在临睡前喂给,以吃饱为度。60~80日龄的中鹅,则采取舍饲短期肥育措施,这样可以有效改善中鹅肉质、增加肥度、提高产肉率。在吃食上采取自由采食,日喂3次,夜喂1次,同时要饲料与青绿饲料混喂,在育肥后期则改为先喂精饲料后喂青绿饲料。在饲养中鹅的过程中,要限制鹅的活动,保持安静,减少刺激,让中鹅多休息,这样可以使体内脂肪迅速沉淀。在清洁卫生方面,要保持鹅体的干净,可隔天放水20min。在分群方面,要强弱分群,照顾弱群,育肥15d左右可出栏上市。
7 免疫接种与疾病预防
7.1 雏鹅舍消毒
先将鹅舍内的地面进行充分地清洗打扫,用稀释浓度至2%~3%的热碱水喷洒地面消毒,用20%石灰水加3%来苏水混合均匀粉刷墙壁。鹅苗进育雏室之前的7d内,将舍内的器具、垫料等充分地进行消毒,可选择福尔马林、高锰酸钾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封闭门窗熏蒸12h,对于前面已经进过鹅苗的育雏室,消毒的次数要增加至2~3次[2]。
7.2 鹅疫苗接种
如果种鹅没有注射过小鹅瘟活疫苗,或者注射疫苗的时间已经超过100d,则孵出来的小鹅在出壳后的当天或者第2天需要注射1次小鹅瘟活疫苗,采取皮下注射的方式,一般注射7d后鹅体即可产生免疫能力。在未发生小鹅瘟的区域,可在雏鹅孵出后的1~7日龄时用同源(鹅制)抗血清进行注射,采取皮下注射的方式,注射量控制在0.5mL·只-1;对于发生流行小鹅瘟的地区,雏鹅孵出后1~3日龄时用同源(鹅制)抗血清进行注射,注射量为0.7mL·只-1。如果种鹅没有免疫注射过单苗、二联苗,或者之前注射过但时间在60d以上,在未发生鹅副黏病毒病、鹅流感等的情况下,雏鹅孵出后10~15日龄时采取皮下注射的方式进行免疫,疫苗可选择I号剂型单苗、二联苗;在发生上述2种病的情况下,可在雏鹅孵化后的5~7日龄皮下注射Ⅱ号剂型单苗、二联苗;如果种鹅免疫接种过单苗或二联苗,且时间未超过60d,则其后代雏鹅在孵化后的10~15日龄时进行皮下疫苗注射,疫苗类型选择I号剂型单苗或二联苗。对于后备的种鹅,可在其处于3月龄时注射1次小鹅瘟活疫苗进行免疫,注射的量按照常规即可[3]。
7.3 鹅易感病防治
小鹅瘟是雏鹅易发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病后表现为下痢严重,排便为水样(黄白色或黄绿色),鼻孔内有浆性分泌物流出,病鹅时常摇头,部分鹅在症状表现出来之前直接死亡。防治方法:用小鹅瘟血清皮下注射可治愈。
鹅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主要是饲养管理不当造成的,传播的主要来源是发病鹅的粪对饲料、饮水造成污染,进而导致健康鹅发病;发病时病鹅的年龄、病原菌侵染的部位等有所差异,可导致表现的症状不同。防治方法:强化鹅群的管理,促使鹅自身抵抗能力的增强;鹅舍内保持干燥、良好的通風条件;定期开展消毒工作,冬季加强对鹅舍的防寒保暖,在日常饮水中添加一些庆大霉素、土霉素等,注意轮换用药。
在鹅体内寄生的鹅球虫病有16种,其中以肠球虫最为常见。不同年龄的鹅均可感染球虫病,此病幼鹅易发生,造成较高死亡率。防治方法:加强对饲养环境的消毒,在饲料中添加氨丙林,用量按照1kg体重250mg配比,连续添加饲喂3d左右;也可在饲料中添加球虫宁防治,用量按照1kg体重30mg配比,连续添加饲喂3d。
绦虫病属于肠道寄生虫病,由矛形剑带绦虫等种绦虫寄生所致。鹅感染绦虫病后表现的症状为日渐消瘦、精神不振、翅膀无力下垂、走路不稳、运动能力不协调、甩头,刚开始2只脚开始麻痹做划水动作,之后麻痹扩展到全身,最后后坐或者往一侧倒下死亡;排出的粪便为灰白色稀粪,其中常见乳白色绦虫节片出现。防治方法:可在鹅饲料中添加吡喹酮,按照1kg体重用药量30~40mg的比例配置,投喂1次;也可在饲料中添加灭绦灵片,按照1kg体重用药量50~60mg的比例配置,投喂1次即可;还可选择丙硫咪唑添加到饲料中,用量为1kg体重用药10~25mg的比例配置,饲喂1次[1]。
参考文献
[1] 李文春.雏鹅的挑选原则[J].水禽世界,2008(05):23.
[2]成重庆,王文斌.仔猪白痢病的综合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2(11):120.
[3]翟洪民.肉用鸡场内部设施布局的原则[J].家禽科学,2013(06):8.
[4]韦公远.鹅用饲料添加剂的应用[J].致富之友,1999(10):20.
(责任编辑 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