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导师制在化学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

2020-07-18侯昭升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5期
关键词:导师制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逐步由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本科生导师制模式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促进化学类人才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本科生导师制是加强化学类学生学习和思想指导的需要,是推进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 导师制;化学类人才;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 侯昭升(1976—),男,山东单县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化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5-0041-02    [收稿日期] 2020-03-03

本科教学是大学教育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1]。本科生导师制是本科生培养和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诞生于14世纪的英国,最初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推行是为解决学生的安全问题而提出的,但却成为这两所大学培养出许多高质量人才的关键[2]。自2002年开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先后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并取得了成效。本科生导师制是具有现代理念的高校教学制度,《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化学类本科生推行导师制培养方式,对于提高高等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

1.培养化学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由于本科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化学类学生将来能否成为社会所需的创新型科研人才,因此社会对本科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求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又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和思维创新能力。本科生导师制的教育方式是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不仅负责学生学习上的问题,而且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之外的各种生活问题。在学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教师言传身教,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有助于建立师生间的长久友谊以及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阶段的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是否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化学作为应用型学科,其培养目标要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的出现符合其培养目标的要求。导师做到与学生一定频率的接触,在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能力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修读课程以及研究课题,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及能力发展水平做出客观评价,引导其不断进行自我反省,促使其不断进步。在这种不断反省和进步的过程中,使每一个在导师培养机制下的学生在未来能够获得最大的成功。

2.优化导师团队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本科生导师制既能激发学生潜能,又能提高导师的认知和表达能力。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家爱默森曾說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本科生导师只有具备充实的知识体系,熟悉前沿科学的发展趋势,才能游刃有余地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和探讨。本科生导师制侧重于“因材施教,言传身教”,要求导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专业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和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促进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3]。这些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导师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同时,本科生的思维正处于成长阶段,具有极高的创新活力,导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对本身所具有的知识体系和实验技巧进行更新。因此,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导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接触,能够使学校的师资队伍成为思维活跃、学识丰富,充满活力与生机的高素质团队。

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

1.加强导师素质培训,提高师资团队质量。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条件是具备优秀的师资团队。随着近年来国内高校招生范围的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绝大多数年级只有一个辅导员或班主任,众多的大学生无法直接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如何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并且稳步提高,已成为我国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对导师团队的培训。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和研讨等形式,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探讨分享各自教学的经验和教训,提升导师的指导能力、交流能力。

此外,学生的教学主要以班级授课的形式进行,只有毕业前夕学校才会为每名学生指定一位导师,这种教学形式不足以达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的培养目标。可以采取让有经验且有责任心的研究生对本科生进行指导的解决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强化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又可以弥补导师不足的问题。

2.落实师生互选方式,贯彻双方互赢机制。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是具有一个好的导师选择机制。通过学院层面,建立导师互选网站,对导师实行挂牌制。要求导师利用自身的实验条件,制备适合的研究课题,提前向学校申报本科生创新项目,提出课题的具体工作组成和所需本科生人数及要求。经学校审核通过的导师,可以将基本信息(课题题目、培养计划等要求)上传至导师互选网站,待期限内所有导师上传结束后,通知学生登陆互选网站,根据参考信息,进行自行选择。导师能否给学生上课取决于是否被学生选择,可以促进教师自觉的提高自身素质,有助于师资队伍的优化[4]。

导师互选方式必须落实“双向互选”的要求,达到“双赢”目的。第一次学生自行选择导师后,要设立一定的体验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将每名本科生分配给一名研究生指导开展创新实验,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科研认知能力。若该时间段内师生觉得无法达到双方要求可进行调换,避免学生选择不适合自己的导师后带来消极后果。

猜你喜欢

导师制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