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味经典 感悟人生

2020-07-18陈顺岗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0年7期
关键词:不积字面论据

陈顺岗

《劝学》(节选)选自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况的《荀子》,这是一篇劝导学习的名垂千古的经典文章。此文无论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上,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多得的一篇重要范文。作为职业院校的語文教师,对此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领悟文章的深邃思想、丰富情感、精妙的论述方法,进而引导学生走近作者,去体会蕴藏在文章之中的丰富的精神内涵,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而且对于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成勤奋学习、专心学习的品格和做人做事的良好行为习惯,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读《劝学》有三个层次,一是读通,二是弄懂,三是悟到。读通就是要读对原文,将原文准确地译为白话文,明白文章表达的基本意思;弄懂就是要弄清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述过程,掌握本文论述的基本方法,熟悉其艺术特色;悟到就是要深刻领悟作者的深邃思想,感受其字面背后的深刻含义,从悟到中得道。要做到前两个层次并不难,难的是第三个层次。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停留在对文章字面意义的解读,始终驻足于文章的字义层面,教学没有深度,弄通文章的大致意思即可;有的教师虽然对文章论证的方法和艺术特色也进行了分析,但由于缺乏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所以对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也是浅尝即止,理解有限,从而使教学打了折扣,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只有到达第三个层次,才算真正掌握了《劝学》的精神内核,领悟到其中的真谛!才能达到真正受教的目的。

因此,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从第一层开始,逐步进入第二层,最终到达第三层的境界,让学生经受《劝学》思想的洗礼,使自己思想和精神层面受浸润,受荡涤,受启发,受教化。

一、学习不可以停止

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借助“君子”的话作为论点,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的观点,意在提高立论的站位,使论点更具说服力。随后,作者提出了五个论据:一是靛青是从青色染料中提取的;二是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三是将直木加热鞣成车轮,即使又被风吹日晒干枯了,却再也无法拉直,是因为加工才会成为这样;四是树木受到绳子的牵引就能变直;五是刀剑等金属制品通过磨石的打磨砥砺就能变得锋利。通过五个论据的论述得出结论: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并且行为也就不会有过错了。这是一个提出论点、应用论据进行论证的最完整的论述过程。文章读到这个层面,就分别达到了第一和第二阶段的两种境界。如果就此止步,则错过了文章最美的风景。

作者应用看似与论点毫不相干的五个事例进行论述,光从字面来看好像与论点和结论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认真品味五个事例潜藏的内涵,就能够从五个事例中得出与之关联的五个与学习有关的类比:学习(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一种提炼,能使人品质升华;学习(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一种凝聚,能使人变得厚重;学习(如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是一个輮性加工过程,能使人发生根本的转变;学习(如木受绳则直)是一种修行,能使人变得正直;学习(如金就砺则利)是一种磨砺,能使人变得锐利有力,君子只有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反思自己,就能做到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成为真正的君子。作者对学习认识之深刻,的确使人感佩与叹服!

思悟延伸:学习是一个学思践悟的过程,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如果一但放松、甚或放弃了,就不会再进步了,甚至会功亏一篑,误入歧途。人要始终“不忘初心”,活到老学到老,坚持终身学习和加强自身修养,时常反省自己,做到防微杜渐。

二、思而不学是徒劳的

文章的第二段说:我曾经成天苦思冥想,不如学习一会的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来往远处看,不如站在高处看到的多。站在高处挥手,手臂没有加长但能让别人很远都看得到;顺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让人听得更清楚。

仅从字面来理解,可以看出作者通过自身的学习实践告诫我们:“成天东想西想,不如沉下心来学习。”那作者将“学习”与“登高望远”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论述,又有什么深意呢?其实深刻的内涵不言而喻:学习能使人提高站位,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学习能够使人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走向成才和成功。这其中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教诲!

三、君子要学会借的道理

文章的第二段还说:借助车马的人不是因为自己走的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不是因为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海。君子生来与他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一方面,作者告诫我们借助外力和它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作者还告诫我们,君子不是天生就是君子,只不过是他们掌握了“借”的规律,善于借助于外力和它物而已。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非也!学会“借”之道,一切皆有可能。

思想链接:马克思说,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应用工具,进行劳动。人类对工具的应用,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到高级,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今天我们借助高铁和飞机,使万里之外不再遥远,我们借助网络,使远隔重洋如近在咫尺,可见学会借助外力的重要性。

思悟延伸: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弱小的,要想成功,就要学会去“借”。借的对象很多,包括借钱、借物、借力、借市、借势、借机……,只要合法合理,其实都是可以借的。好一个借字了得!多少仁人志士通过“借”而走向成功。例子不胜枚举,当下最典型的要数马云、马化腾、任正非、李彦宏、刘强东等人了,他们的成功说白了也就是一个“借”字。掌握“借”字的奥妙,将无往而不胜。其实学习本身也是“借”,即借用别人的知识、经验和思想武装自已的头脑,这是文字明面所没有告诉我们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去领悟才能得到。这些道理如果不展开来告诉学生,他们能知道吗?!

如果我们的老师不能从书本中走出来,对接火热的社会和生活,那我们的教学就只是纸上谈兵。

四、知识在于积累

文章的第三段说:积土成山生风雨,积水成渊起蛟龙,积善成德通神明。不积小步走不远,不积溪流无江海。作者通过“积土”和“积水”,论述“积善”与“成德”和具备“圣心”的内在规律,又通过“不积”的结果反衬出“积”的重要性,这样的严密的论证方法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是其一。其二,这样的德育观对于指导我们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总在思虑德育工作从何做起,思考那些高大上的东西,忽略了从小处着手,从点滴细微处下功夫。作者其实从一个侧面告诉了我们,德育教育要从小事做起,从做善事开始,多做善事,就能积少成多,积善成德,逐步养成高尚的品德情操,具备圣人一样的高贵品质。这正是养成教育的思想所在。其三,通过“积”与“不积”的辩证关系,结合文章“劝学”的主题,我们不难得出“知识在于积累”的分论点。

猜你喜欢

不积字面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金缕衣
别误会这些英语
高考作文素材
别误会这些英语
高考作文素材
数字在法语俚语中的使用
1分之差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