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明明很刻苦,他们却假装不学习

2020-07-18段骁峨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0年7期
关键词:归因努力学习天赋

段骁峨

有人说,缺少德育教育,跟孩子缺爱一样可悲。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人格品性教育,教孩子如何做人,因为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贝多芬曾经说过,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

在高年级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有些孩子隐瞒自己在课余时间努力学习这一事实,甚至会在学校营造“我根本不学习”的表象,却在回家之后发奋努力学习。

努力学习是一个传统好学生的重要身份标签,可为什么有些孩子却拒绝接受这一标签呢?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归因理论视角来看,父母对于孩子学习成就的不恰当归因,可能是导致孩子隐瞒努力学习的重要诱因。

在生活中,許多父母会把能力高低作为孩子学业的评价标准,比如在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对其的赞扬是“你真聪明”而不是“你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这种归因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一旦学业失败,孩子就会对自我的天赋能力产生怀疑,形成自大或自卑的心理情绪。

如果父母一直将孩子的学习成就归因于不可控的先天因素,忽视了努力等后天可控因素,孩子自然会将自我成就归因为天赋的能力,而否认勤勉认真等品质的作用,这样容易导致他们自我信心丧失,形成习得性无助。学校激烈的竞争,则进一步加剧了孩子先天因素带来的优越感又或者是自卑感,影响孩子的自我效能。

基于归因理论,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不学习”与家庭之间内在的联系:

一方面,孩子隐瞒学习,事实上是在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我这次成绩下滑是因为我没有努力,而不是我的能力与智商不足”,以此维护自尊。

另一方面,也许是长久以来,父母对于孩子的赞扬使他们对于“努力”的内涵产生理解偏差,将努力与“不聪明”画上等号,形成“这个人虽然努力,但没有取得好成绩,一定是因为他不聪明”的刻板印象,这种想法会导致孩子将努力视为一个“丢脸的”、不值得学习的品质,而为了防止被贴上“不聪明”的标签,孩子会选择隐瞒努力的事实,以维护自己“聪明、能力强”的“天才”形象。

因此,非可控因素的成就归因评价,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方式,形成隐瞒式的学习观。

那么,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父母应该提高语言上的道德敏感性,采用可控因素进行评价。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中往往隐含着价值判断,父母应该培养自己的言语自觉,注意话语的用词、语调及其背后的含义。

在评价孩子时,可以采用努力程度这一可控因素对于孩子成就做出正面评价,明确“勤奋”等品格的正面意义,而尽量避免使用非可控因素进行评价,如“聪明”“天分”“运气”等。

2.减轻孩子家庭压力来源,避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偏见。

父母应调整自己的评价方式,对孩子的评价需要关注孩子本身的进步,以及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减少对于结果的过度看重,给予孩子更多鼓励,满足孩子的自我价值需求,培养其努力、认真的品格。

同时,在家庭中给予孩子试错机会,减少过度的批评指责,降低孩子对于自我的过度心理预期,培养其正确学习观,构建崇知、和谐的家庭氛围。

学习不仅依靠天赋,更需要后天的努力,在竞争中,父母和孩子都需要摆正心态,树立公平健康的竞争观与学习观。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供稿)

猜你喜欢

归因努力学习天赋
努力是最宝贵的天赋
天赋
天赋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虐待对儿童归因风格的影响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很有把握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把失败怪罪给别人?
天外来客
我有数学天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