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最大努力保护孩子身心健康
2020-07-18唐琪
唐琪
据《新京报》报道,5岁女孩王小云(化名)在家中脱下衣服,对着移动设备拍照,碰巧被母亲撞见。追问下得知,孩子在玩某手机游戏时,有人教她拍摄和发送隐私照片。在被媒体曝光后,游戏方宣布全网下架,启动专项整顿。
一个自称有“上亿青少年用户”的“益智游戏”,频频出现涉黄及色情诱导信息,跌破了底线,令人愤慨。加强游戏监管、惩处力度,倒逼网游行业自查自律因此显得刻不容缓。同时,该事件也引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青少年儿童究竟多大程度上暴露在网络涉黄信息中?答案触目惊心。有数据显示,青少年网民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网站弹出色情图文、视频等的比例高达71.1%,网聊中接收到色情图文、音视频等的比例达43.1%,网络色情游戏、动漫的比例达31.2%。
作为“网络原住民”,青少年儿童频繁使用互联网学习和娱乐的趋势不可逆转。但即便是高压监管,网络中的色情暴力等信息仍难彻底禁绝。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如何提高青少年儿童对网络糟粕的免疫力?首先,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家长的观念亟待更新。值得肯定的是,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性健康教育已逐渐得到正视,家长不再谈性色变,但一些地方还普遍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例如,一些家长把性侵害仅理解为面对面的身体侵害,事实却是线上的、隐性的儿童性骚扰、性侵害越来越多,这已经成为司法界、学术界关注的新焦点。又如,一些家长认为男孩不需要太担心,但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男孩遭受性侵害的案例并不少。家长的“不愿谈”“羞于谈”“不知道怎么谈”,并不会让网络儿童性骚扰现象消失或减少,只会让毫无防备的孩子独自暴露在危险之中。因此,早一天开启性健康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孩子就会少一分危险。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要更加积极主动,有所作为,尽力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曾有从事青少年法律援助的学者感叹,在基层调研时,个别教育行政部门提起此类话题仍是“避谈家丑”的态度,“我们这里没有这种事”。还有些学校、教师不知道性侵一旦发生,教师是强制报告义务人;若有人出面“调解”则可能触犯包庇罪。不管有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教育部门和学校都不应持回避态度,而应积极主动地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承担相应责任。特别是在留守儿童比例较大的农村地区,父母不在身边,最有能力保护孩子的就是学校和教师。笔者在农村采访时,常常看到缩在角落里长时间玩游戏的中小学生,他们的祖辈很多不会上网,对孩子可能面临的风险缺少预防意识。近些年发生的网络裸贷事件中,受害者就不乏留守女孩。有时候她们就是为了一个化妆品、一部手机,在诱导下误入歧途,实在令人痛心。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在平时打好“预防针”,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一旦遇到侵害求助时,学生要注意保护隐私、及时报警。学校也要对其做好心理疏导,尽最大可能避免二次伤害。
(摘自《中國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