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海:心累的父母都把自己当成了管理者

2020-07-18贾方方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0年7期
关键词:阶段能力孩子

贾方方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可是什么样的陪伴才是有智慧且有效的呢?“大咖会客厅”用前沿的理念、真实的故事以及最接地气的方法,告诉我们该如何做更好的父母,养出更健康的孩子。

采访对象:

兰海,家庭教育专家,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硕士,17年一线实践经验,擅长教育规划及家庭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超级育儿师》《放学后》等栏目特邀专家,出版《兰海成长教育公开课》《兰海说成长》《孩子需要什么》《我们一起读懂孩子》等。

专家观点:

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为了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够获得成长。因此,父母和孩子必须做彼此的合伙人,在彼此独立、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一起努力,合作共赢。

为什么父母会这么累

做家庭教育这么多年,接触了不少父母,我发现很多人都在说自己特别累,有种强烈的疲惫感。这种疲惫感来自哪儿呢?

最常见的就是陪孩子写作业,劳心又劳力,甚至还有父母累出了心脏病。不排除学校布置的任务多,但有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父母的心态。有些父母希望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去做,比如写作业不能开小差,错了的题不能再错第二次,等等,否则很生气。当父母把精力集中在这些细枝末节上时,注定会累到吐血,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路上,这样的问题多如牛毛,且避无可避。还有些父母觉得学习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比如这次考94分,下次必须考100分,否则就给孩子各种施压。当父母把家庭教育狭隘地理解为学习或只是学习这个阶段时,就必然会纠结于很具体的任务,任务永无止境,疲惫永不停歇。

还有一种是付出感,这件事把父母给累着了。不少父母觉得,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成长,带着孩子学这个学那个,每天往返于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孩子心累,父母身累。有些父母意识到自己也需要成长,开始给自己报各种班—“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父母该怎么办?”“孩子不爱沟通,父母该怎么办?”总之,孩子出了状况,板子都打在了父母身上。你会发现,成长永远都是单方面的。这种单方面的成长很容易让关系变味,父母觉得委屈,孩子觉得压抑,疲惫感爆棚。

不管是哪种累,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不平等的。父母要求孩子听自己的话、按自己的要求去做,父母是管理者,孩子则是被管理者,是上下级的关系。如果孩子一直是被父母管着的,心中自然有怨气和不满,和父母的关系也很容易敌对。父母觉得自己在百忙之中陪孩子上各种班,为孩子听各种课,父母是付出者,孩子则是收获者,成了供养关系。如果父母一直处在付出、牺牲的状态,必然会觉得辛苦和委屈,就会对孩子提出更多的要求和期待。

关系出现了状况,就必然衍生出更多的问题。

打破家庭教育的误区

实际上,父母和孩子之间本不必如此剑拔弩张。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要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内涵。

首先,不要把家庭教育狭隘化。一方面,家庭教育不只是学习。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人,一个有能力独立生存、拥有自己生活的人。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也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当孩子离开学校后,就会涉及反哺父母等问题,这依然是家庭教育的范畴,是一辈子的事。

知道了这一点,父母就可以掌握一个大的教育原则:眼高手低。“眼高”指的是要看得长远,即孩子是否能够拥有过好一生的能力。这样,我们就不会纠结于眼下的一分一毫,比如今天考94分,明天考96分,问题不在于这两分,而在于孩子是用什么方式做到的。“手低”则是要实实在在地去做,每一天都踏踏实实地和孩子互动,以此来和孩子建立一个长期、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我们在遇到问题时,不会动不动就做出破坏关系的行为。

其次,家庭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获得成长,而不是为了某一个人。比如父母为了解决孩子的问题,要读很多书、听很多课,不只是让孩子受益,也给父母带来收获。很多学员家长告诉我,自从开始关注孩子的感受以后,自己和同事的关系也变好了。再比如,教父母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等,是否也要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学习动力不足,我该怎么办?”当父母和孩子都能够感受到获得感时,疲惫感自然会减少。

当我们把家庭教育看成一个长期的过程,定位在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够获得成长时,自然就会把关系捋顺了,既不是上下级的关系,也不是供养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即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我们一起努力,合作共赢。

做孩子的合伙人

那么,要怎么合作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合作方式也是不同的。

第一个阶段是0~6岁,合作方式为“手把手”。父母是成年人,能力特征、生理发育基本趋于稳定。但是,作为一个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小生命,孩子在生理、心理发育上都处在初始阶段,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第一次。而且,喝奶、吃饭、走路、说话等,几乎90%的第一次都是在0到6岁发生的。所以,在这个阶段,父母应该手把手地教孩子。

第二个阶段是6~12岁,合作方式为“一起走”。孩子进入学校,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吃饭、运动这些都不是他的第一次了,父母就可以比手把手稍微放开一点儿。但是,孩子遇到的学习、時间规划等问题还是人生第一次,这些能力还不成熟。父母需要去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状况、新的需求,并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从弯下腰和孩子说话到和孩子手牵着手并排往前走。

第三个阶段是青春期,合作方式为“放开手”。孩子在生理、能力上已经趋于成熟,渴望自己能够为自己做主,内心是反权威的。父母应该放开手,让孩子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里面,独自去体会属于他的成功和失败。

第四个阶段是进入大学后,合作方式为“看他走”。孩子进入大学,父母就应该看着他寻找自己的人生,组建自己的家庭,拥有自己的孩子,等等。就像龙应台所写的那样:父母子女一场,就是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以上4个阶段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生理发展、心理需求等进行划分的,只有掌握了科学知识,了解自己和孩子的站位分别是什么,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合作。

父母最容易犯的错

这几个阶段看起来并不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那么容易。接下来,我会从每个阶段父母最容易犯的错入手,分享具体该怎么做。

0~6岁的难题:父母太急了。

拿吃饭这件事来说,当孩子自己拿着勺子哆哆嗦嗦去舀那口饭时,不小心撒了一桌子。这时候,父母会说:“哎呀,你把桌子弄脏了。”接下来就会说:“算了,还是我来喂你吧。”这个过程中,父母并没有尊重孩子的能力。其实在这个年龄,孩子的力量不足,就是会把饭弄撒的,而“还是我来喂你吧”更是否定了孩子的能力,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能。

有父母可能会说:“我还能喂他几年的饭呢?长大就会自己吃了。”还真不是这样。首先,如果吃饭是被动的,孩子是很难享受其中的;其次,在被喂的过程中,孩子会用这件事来指挥大人,我要吃这个,我要吃那个;最后,别人喂什么就吃什么,孩子就缺少了自己的主动选择性,自我意识没有得到激发和发展。

为什么父母会这么急,这么想替孩子来做呢?归根结底是嫌麻烦,让孩子自己做要一小时,父母替孩子做只需要5分钟。这就特别像刚做管理层的人,给组员分配任务时,经常会冒出一个想法:哎呀,我教你教得好累啊,还不如我自己做。你会发现,只要有了这种想法,团队是永远带不起来的。教孩子也是如此。

“手把手”的目的是通过父母的示范让孩子掌握一些技能,并从中感受到自己是被支持的,从而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父母要明白,这个阶段就是慢的,就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急不得,也替不得。

6~12岁的难题:两个极端—手把手和大撒手。

有的父母还像6岁之前那样对待孩子。孩子说:“妈妈,给我看看明天是什么课。”妈妈就去看了。但实际上,这应该是孩子自己要去做的,父母只是他的助手,帮助他更好地去面对,而不是代替他。

如果父母替代太多,会造成孩子的过度依赖,很多能力就培养不起来。我经常说,中国的孩子有写作业的能力,有考试的能力,但并不具备学习的能力。什么叫作学习的能力?我能安排我的学习时间,知道每天要几点起床才不会迟到,知道我上的培训班都在什么地方?但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是,父母会安排好一切,孩子只负责学习就好了,根本不用思考我这一天要怎么安排。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严重缺失,到了初中就会面临很大的挑战。

还有很多父母特别有意思,孩子三四年级的时候,就突然有一个想法说,我要让我的孩子学会独立自主学习,写作业什么的就都不管了。但是你要知道,如果一二年级你一直在陪孩子写作业,到了三年级突然放手,孩子就会六神无主,根本不知道要怎么做。

这个阶段,父母首先要做示范,然后再让孩子独立去做。但你要在旁边观察,当孩子做得不对时,你给他做示范,然后再观察。这是一个边教边放手、再教再放手的过程,让孩子试着脱离一下父母,开始体会独立给他带来的快乐和价值。

青春期的难题:老想管着孩子。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还没长大,必须什么事都告诉自己,今天干了什么得说,明天要去哪儿也得说,不允许孩子有任何秘密,甚至还要偷看孩子的日记、聊天记录等。有些父母觉得外面不安全,得让孩子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才放心,交了什么样的朋友得说,接触了什么新鲜玩意儿得小心,等等。

可是,这个时候,孩子会有一些奇思妙想,就是想去探索未知。如果父母非要管着,必然会引起孩子的逆反。要么和父母对着干,要么什么都不说,要么就去外面寻找,玩网游、交社会上的朋友,等等。

这个阶段,父母要相信孩子,通过前12年的成长和锻炼,已经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孩子也有了一定的辨识能力,可以自己一个人慢慢独立面对社会。

最后一个阶段的难题:界限不清。

父母总想着介入到孩子的生活中,包括找工作、择偶,甚至是下一代的教育。这个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也因此衍生了很多家庭矛盾。

其实,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在于心态。第一,父母是不是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是,父母就会知道,孩子注定要有自己的人生,必须看他走。第二,父母自己是不是独立的个体?如果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分开就会容易一些。如果孩子是父母唯一的中心,那就很难办了。而这对父母来说也是不得不面临的成长,如何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拥有自己的生活中心,做一个独立的人。

独立和尊重是合作共赢的基础

当然,每个阶段遇到的难题肯定不止前面提到的这些。那么,面对具体又繁琐的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这就涉及合作的基础。

首先,父母和孩子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只有承认这一点,父母和孩子才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感受、独立的需求和独立的渴望。只不过是在0~6岁,父母要照顾得多一些。等到父母年纪大了,孩子则要照顾父母多一些。在此基础上,保有各自的空间,也保有提出需求的权利。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自己心情不好,暂时没有办法陪在他身边,而不是必须硬着头皮,以所谓好父母的标准压抑自己的需求。孩子也可以告诉父母,自己不喜欢他们安排的钢琴课,想试试古筝,而不是任由父母安排,放弃自己的喜好。如此,父母才能摆脱以孩子为中心的生活,而孩子也不必依附父母而活。

其次,父母和孩子要相互尊重。尊重意味着,看到对方的能力,看到对方的需求,也看到对方的付出。否则,就很容易出現父母觉得孩子能力不行,替孩子做这做那;孩子觉得父母照顾自己都是理所应当的,对父母指手画脚。

近20年来,我们强调非常多的是父母要尊重孩子,却没有告诉孩子也要尊重父母。很多孩子一到了青春期就锁门,对父母大声嚷嚷。这个时候,我会告诉孩子们,你们现在正式进入青春期了,也就意味着要承担更多主动和父母沟通的责任,而不是因为到了青春期,就可以摔门,就可以和父母大声嚷嚷。

在这段合作关系中,我特别不愿意提一个词叫作牺牲。父母对孩子,那是责任,谈不上牺牲。但与此同时,孩子也应该知道,自己要尊重父母的付出,要学会和父母好好合作。事实上,在合作关系下,也不存在牺牲这个说法,因为父母和孩子有着共同的目标,所以是在共同付出,各自有收获。

在独立和尊重的基础上,相信每个父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之策,做好孩子的合伙人,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阶段能力孩子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