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养方式对当代青少年情绪状态的影响作用研究

2020-07-18吴弦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养育教养情绪

吴弦

(贵州民族大学 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贵阳 550025)

一、问题提出

(一)国内外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养育子女的家庭日常活动中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倾向,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及其行为所表达的情感氛围的集合[1]。养育行为既包括父母履行职责的特定目标导向行为,也包括姿势、手势、语气变化或情绪自然表达等非目标行为[2]。

目前国内外对于家庭教养方式的有关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子女的心理健康来进行的,这些研究都是首先从不同的维度对家庭教养方式进行划分,然后考察各种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和成长过程的影响作用。在这一领域,早期的研究成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P.M.Symonds(1939)的研究,他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两个方面,试图解释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的影响;另一项研究是由鲍德温(1955)完成的,他划分出养育方式的两个维度是“情感温暖—敌意”和“依恋—干涉”,但其他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维度划分,如E.S.Schaefer(1959)的两个维度是“爱—敌意”和“自主—控制”,R.R.Sears(1950)的两个维度是“温暖—拒绝”和“宽容—严格”,而W.C.Becker(1964)划分出的两个维度则是“温暖—敌意”和“限制—容忍”。在此基础上,瑞典的C.Perris等人于1980年编制了一份反映父母养育方式的问卷,即家庭教养方式评估量表(EMBU),西蒙顿于1990年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问卷分为两个分量表:父亲和母亲,前者包括情绪温暖与理解、惩罚与严厉、过度干涉与偏爱、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共六个维度的偏好,后者则包括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度干涉与过度保护、拒绝与否认、惩罚与严厉、偏爱,共五个维度的偏好[3]。

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与西方大不相同,中西方在教育方式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西方对于教养方式的有关研究结果不一定适用于中国。近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采用各种方法对家庭教养方式进行了研究。20世纪80年代,国内研究人员主要从单纯类型理论的角度定义了父母养育方式,关颖将家庭教养方法概括为娇纵溺爱、启发指导、自由放任、因材施教、简单粗暴五种类型[4]。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者开始从父母教养方式的情感维度和行为控制维度分析家庭教养方式。例如,桑彪对母亲的养育方式从“接受—拒绝”和“宽容—严厉”两个维度进行了研究[5],并对父亲的养育方式从“肯定—否定”的维度进行了研究;刘金华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拒绝、严厉、溺爱、期待、矛盾和分歧共六种类型[6];陶莎则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七类,即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教育不一致[6]。在最近的研究中,白松凡认为,家庭环境中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塑造起关键作用[7];杨涵舒(2020)等提出,父母教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家庭环境因素,作为行为风格和倾向,它是相对稳定的[8]。

(二)国内外关于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

根据董悦等的观点,情绪稳定性是指不容易由情境变化而引起过度情绪反应的人格特质,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决定性作用[9]。艾森克认为,情绪稳定性是人格特质的一种。在普通情况下,情绪稳定的人不会有太过强烈的情绪波动,能够较好地控制自身情绪,而情绪不稳定的人则容易情绪起伏过大,目前国内关于情绪稳定性的既有研究大多都与人们的心理健康有关。一般认为,相对于情绪稳定的人来说,情绪不稳定的人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Kathryn A Kerns等的研究[10]以及刘启刚的研究[11]都发现亲子依恋对于情绪调节能力有影响,史梦竹的研究则进一步表明,亲子依恋质量越高则情绪越稳定[12]。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可以减少孩子的攻击性,形成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从而使孩子有更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形成更加稳定的情绪。当代青少年情绪状态的整体情况非常不乐观,心理学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攻击行为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例如,霍夫曼(1970)曾专门研究惩罚方式对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影响,他将惩罚具体分为“强制”和“爱的收回”这两种类型;麦克拜(1980)在关于不同性别年轻人攻击性的研究中,发现青少年的攻击性与父母的严厉惩罚密切相关;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的攻击性与母亲养育方式中的拒绝性密切相关,母亲对孩子的拒绝性越高,后者的攻击性就越强[13]。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个体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父母养育的态度和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家庭环境因素,全面影响子女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14]。情绪状态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指标,家庭教养方式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既往研究多认为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的情绪状态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青少年的情绪状态与其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性,以及何种父母养育方式更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比较稳定的情绪。同时,我们期望通过本项研究为基础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帮助父母形成良好的养育方式,采取更加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以利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基本情况

在青少年群体中随机选取被试,要求能正常理解并完成问卷,因此首先需要排除年龄过小的少年儿童,最终确定全部被试的年龄区间为10到25岁,不限地区和性别。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540份,回收率98.1%;有效问卷537份,有效率为99.4%。其中,男性242名,女性295名。

(二)研究方法及工具

主要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以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完成。

采用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试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作为测试工具。情绪稳定性量表可用于诊断自卑、抑郁、焦虑、强迫、依赖、疑病和负罪感,该量表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主要采用其中的自卑、抑郁和强迫症三个分量表,共90道题目。这三个分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83、0.87、0.79,而总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63,量表中每个问题有三个选项,即“是”、“否”和“不一定”。测验记分方式分为正向记分和负向记分两种,正向记分选“是”的记1分,选“否”的记0分,选“不确定”的记0.5分,负向记分则相反。

1980年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的佩里斯等人共同编制的EMBU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由岳东梅等人进行了中文版的修订,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张津萼的研究表明,EMBU在国内有较高的信效度。本研究中父亲教养方式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77,母亲教养方式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4,总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795。该量表包括父亲和母亲的66题,父亲养育方式分为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共6个因子;母亲养育式分为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过度干涉与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共5个因子,每题答案包括4个程度级别,即“从不”、“偶尔”、“经常”和“总是”。

表1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情绪状态的相关分析

(三)数据处理软件

对于统计结果,使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表2 父亲养育方式与抑郁性

三、结果及分析

(一)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情绪状态的相关分析

对家庭教养方式和情绪稳定性的各个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抑郁性和父亲严厉显著正相关,r=0.121,p<0.05;母亲情感温暖和强迫倾向显著负相关,r=-0.119,p<0.05;母亲情感温暖和父亲情感温暖显著正相关,r=0.594,p<0.05;母亲情感温暖与父亲否认显著负相关,r=-0.086,p<0.05;母亲过分干涉和父亲过分干涉(r=0.387)和父亲偏爱被试(r=0.128)显著正相关,p<0.05;母亲否认和父亲情感温暖显著负相关,r=-0.089,p<0.05;母亲否认和父亲否认(r=0.312)、父亲过度保护(r=0.118)和母亲情感温暖(r=-0.109)显著相关,p<0.05;母亲严厉和父亲严厉显著正相关,r=0.482,p<0.05;母亲偏爱被试和父亲偏爱被试显著正相关,r=0.449,p<0.05。综上所述,父亲和母亲的养育方式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部分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的情绪状态的部分因子存在密切关联。

(二)青少年情绪状态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回归分析

1.父亲养育方式与抑郁性

以父亲养育方式中的各个因子为自变量,抑郁性为因变量对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在所有的模型中,父亲严厉(β=0.118,p<0.05)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子女情绪状态的抑郁性,F(6,530)=4.068,p<0.05。其回归方程为:抑郁性=16.175+0.118×父亲严厉。

2.母亲养育方式与强迫倾向

表3 母亲养育方式与强迫倾向

以母亲养育方式中的各个因子为自变量,强迫倾向为因变量对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所有的模型中,母亲情感温暖(β=-0.122,p<0.05)能显著负向预测学生情感稳定性的强迫倾向,F(5,531)=7.629,p<0.05。其回归方程为:强迫倾向=13.149-0.122×母亲情感温暖。

四、讨论

(一)父母养育方式与青少年情绪状态的相关性

从父母养育方式和情绪状态的相关分析结果来看,养育方式的部分因子在情绪稳定性的某些方面存在一定影响。例如,母亲情感温暖和强迫倾向显著负相关(r=-0.119,p<0.05),表明母亲对孩子越表现出情感温暖,孩子的强迫倾向就会越少;抑郁性和父亲严厉显著正相关(r=0.121,p<0.05),表明若父亲越严厉,孩子越有可能产生抑郁情绪。虽然既有的相关研究较少,但是本研究结果与目前能找到的既有研究结果一致。曾有研究者指出,父亲养育方式中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以及母亲养育方式的干涉、过度保护和拒绝、否认,这些均与青少年的抑郁性显著相关,但由于在其具体工作中并未研究父母养育方式与青少年情绪状态中的强迫倾向是否具有相关性,因此与本研究结果无从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父亲和母亲养育方式的因子有所不同,但是其中具有一致性。对此,最直接的解释是,在家庭环境中父亲和母亲的养育方式是相互影响的,不可能互不干扰,所以他们的教养方式很容易在某些方面保持一致,这在既往的研究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王世嫘的研究中,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的教养方式是密切相关的[15],如果父亲表现出更多的情感温暖,母亲也会有更多的情感上的支持;如果父亲严厉,母亲也往往表现出严厉。

(二)父母养育方式与青少年情绪状态的回归分析

从前面的回归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养育方式中的父亲严厉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子女情绪状态中的抑郁性 ,F(6,530)=4.068,p<0.05。母亲养育方式中的母亲情感温暖能显著负向预测子女情感稳定性的强迫倾向,F(5,531)=7.629,p<0.05。因此,可以认为父母养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子女的情绪稳定性。在朱敏的研究中,结果同样显示出父母的养育方式在某些方面是可以预测子女的情绪稳定性的[16]。但是,本研究与朱敏的研究在维度上有所不同,朱敏研究的维度是焦虑、自卑感和抑郁性,而本研究的维度则是自卑感、抑郁性和强迫倾向。在朱敏的研究中,父亲和母亲养育方式的部分因子可以预测青少年的情绪稳定性,而本研究的相应结果与之基本一致。也就是说,父母养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子女的情绪状态。

(三)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情绪状态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父母养育方式的部分因子与其子女情绪状态中的抑郁性和强迫倾向存在相关性,并且可以预测和影响子女的情绪状态,因此父母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采取恰当的教养方式来帮助子女形成稳定的情绪,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由于父亲和母亲养育方式的若干因子存在显著相关,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可以认为,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父亲的教养方式和母亲的教养方式不可避免会产生相互影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父亲和母亲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相互影响之后逐渐形成更加恰当的教养方式,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能够保持一种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克服外界的影响,尽量避免出现心理问题,努力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

(四)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工作全部完成后,进行了如下的总结与展望:

首先,本研究的样本总量为537人,而每个被试需要完成的题量为160道题,根据常规,一般需要题目数量3到5倍的被试数量,537人虽然符合要求,但今后如果能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结果会更具代表性;其次,本次研究未能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于不同性别青少年的情绪状态所产生的影响作用是否有显著差异,即没有专题进行性别差异比较,这是一个遗憾和不足,期待今后的研究能够弥补;第三,本项研究采取了线上和线下两种调查方式,由于无法保证线上填写问卷的被试的相关数据均是真实有效的,这可能对研究结果有所影响。

本研究只采用了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评量表中自卑感、抑郁性和强迫倾向三个分量表,重点关注的仅是青少年情绪状态中的某些方面,所以也不能说明家庭教养方式会对子女的情绪状态产生全面的影响,虽然很多研究者都确信这一点。综上所述,今后需要更多的相关研究来证明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情绪状态的全方位影响作用。

五、结语

通过对537名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父亲和母亲的养育方式存在若干内在一致性,两者不可避免地产生相互影响,密切相关。

2.父母的养育方式对青少年情绪状态的诸多方面存在明显影响,其中,母亲情感温暖和青少年情绪状态中的强迫倾向显著负相关;父亲严厉和青少年情绪状态中的抑郁性显著正相关;父亲严厉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情感稳定性的抑郁性,母亲情感温暖能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情感稳定性的强迫倾向;家庭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子女的情绪稳定性。

猜你喜欢

养育教养情绪
天下有“完美的养育风格”吗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教养方程式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