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儿童社会适应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2020-07-18冉光明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流动文献儿童

牛 湘,冉光明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一、问题提出

社会适应是儿童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功能特征,一般将其分为积极的适应行为和消极的适应行为,已有研究证实良好的社会适应会对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带来积极的影响,而儿童早期的社会适应情况也会预测其成年时期是否出现社会适应不良和各种问题行为[1],儿童社会适应的情况对其成长和发展有极其关键的作用。所以,本研究尝试对我国儿童社会适应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儿童社会适应的现状,归纳其研究的侧重点、热点及前沿信息,客观的展示我国对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的成果,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它是以科学知识为计量研究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和结构关系,用数学方程式表达科学发展规律,采用引文分析方法以及信息可视化技术进行知识图谱的呈现[2]。本研究结合儿童社会适应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分析,系统的梳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样本来源于CNKI数据库,在数据库中以“儿童社会适应”和“学前儿童社会适应”为主题词,1992-2019年为时间设置进行高级检索,共有587条结果,其中全部期刊有249条。为了保证研究文献的质量,本研究主要选取硕博论文及核心期刊,经过筛选后,关于儿童社会适应的文献有403篇。本研究用CiteSpace对403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其研究现状,概括归纳研究热点、研究内容,对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三、研究基本情况

(一)文献研究总体趋势分析

根据每年发文量,绘制出关于儿童社会适应文献的数量分布曲线,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儿童社会适应的年度文献发表数量虽有波动,但总体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92-2010年,这一期间论文发表数目总体较少且趋于稳定,大致发表数量在5篇以内,该阶段处于研究领域探索初期;2010-2016年,文献数量快速上升,极大的丰富了儿童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内容,且2016年达到发文量最高峰值;2016-2019年,发文量有下降的趋势。

值得重点关注分析的阶段包括:2010年开始发文量出现快速上升趋势,于2016年达到峰值,其主要原因可能是:2010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文件提出:要坚持能力为重,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使教育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2012年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中明确指出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并对儿童在社会领域的发展提出明确要求。2016年后的发文量有下降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是:此阶段处于该研究领域不断成熟细化的阶段,2016年二孩政策的实施也让研究者针对当前的情况进行不断探索。

(二)核心作者、研究机构情况

图 1 1992-2019年儿童社会适应研究领域文献数量变化趋势图

根据文献检索情况,在知网数据库中最早出现关于儿童社会适应的文献发表于1992年,CiteSpace中的作者机构合作分析功能,可得到包括作者、机构合作网络的重要性指标及网络属性,经分析后得到节点数N=38,连线数E=55,密度 为0.0782的作者和研究机构分析图谱(图2)。

图2 儿童社会适应相关作者、研究机构分析图谱

表1 前三名作者、研究机构发文频次排序

图2和表1显示,发文量前三名的论文作者依次为:徐礼平、李燕、张岩,发文数量分别为6、4、2;发文量前三名的研究机构分别为: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东南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所,发文数量分别为3、2、2。近年来加深儿童社会适应、拓展研究领域并且合作密切的研究机构和作者有:以李燕为主导的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朱晶晶、谢庆斌等人;梁宗保、马林阁、邓慧华、张光珍等人形成学术合作群;发文量位居前三的核心作者中有两位建立了自身学术合作群,而发文量第一的核心作者徐礼平与田宗远等人有合作,但是合作关系并不密切。

可以看出,作者和机构的发文数量均较少。这说明,在儿童社会适应研究领域中,研究者对其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此外,研究者和机构之间均缺乏较强的合作关系。未来,各个研究群体一方面可以借助高校平台带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各方面研究,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促进资源成果的共享,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

(三)关键词分析

通过分析儿童社会适应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情况,可以得到儿童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热点。首先,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将时间范围设定为1992-2019年,网络节点选择为“Keyword”,每个时间切片选为Top50,网络裁剪使用Pathfinder。然后,对403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绘制出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图3),并对文献进行关键词频次统计(表2)。

经CiteSpace分析后得到节点数N=71,连线数E=131,密度为0.0527的关键词时序分析图谱,每一个“十”字为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十”字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十”字越大说明这个关键词影响力越高,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着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而连线粗细与关键词之间综合研究的次数为正相关。因此,关键词的频次、中心性及联系能直观呈现在一定时期内研究者所关注的热点。图2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五个节点,“十”字从大到小依次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社会支持、留守儿童和儿童。由此可以推出这五个关键词是儿童社会适应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

图3 儿童社会适应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2 前十六名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热点关键词

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时,CiteSpace的分析结果会出现频次和中心性两种分类标准(表2),频次越大说明该主题出现的次数越多,关键词中心性越高代表它的中介作用越明显,对其他关键词的影响就越大。综合上述图 3和表 2呈现的结果,结合阅读儿童社会适应方面的相关文献,可知研究热点领域主要包括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社会支持和留守儿童。

1.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主要涉及的研究内容有流动儿童自我控制与提升、社会支持、城市适应、文化适应、社会融合、社会退缩和社会认同。国内最早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和学习的问题,之后展开对流动儿童少年城市适应和学校适应的讨论,特别是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讨论最具代表性。显然,了解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寻求切实可行的社会支持对策,以促进流动儿童更好的适应城市环境,更好的融入社会,更健康的成长成为迫切解决的话题,解决好流动儿童的适应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持社会稳定也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一个复杂动态并未分化的概念,有学者将其划分为心理适应、文化适应和学校适应。胡韬认为社会适应包括社会适应性、社会适应过程和社会适应状态三方面;社会适应行为主要体现一种社会行为的结果状态;社会适应能力是人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属于社会适应性的一部分;而社会适应性是一种人格特征,它包括适应社会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素质和心理倾向(气质、态度、价值观等)和社会适应能力[3]。据图3,针对社会适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研究,还包括其他一些方面,比如:社会技能、社会认同、自闭儿童和智力残障儿童的社会适应也在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并成为将来主要研究的内容。

3.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既可以在平时对个体的社会心理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可以帮助个体在特殊时期应对压力,抵御不良影响,更好地适应社会。它作为保护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外因子,随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众多实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不仅和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且是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4-6]。对社会支持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将其作为一个调节变量或者预测变量进行分析,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领域中主要与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相联系。在未来的研究内容中,作为避免儿童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的情况和获取情感心理支持,社会支持这一关键要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4.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主要涉及的研究内容有亲子沟通、家庭环境、孤独感、心理安全感、心理韧性、自尊等。研究初期,学者更加注重心理品质和心理特征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关系,比如:心理安全感、自尊和心理韧性等。并指出:培养留守儿童安全高自尊和心理安全感,能有效改善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7]。之后,研究者较重视家庭环境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彭美等人指出:亲子沟通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有着重要的内部影响,对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8]。至今,家庭环境与儿童的内在心理品质的结合成为学者研究留守儿童社会适应领域的一大趋势。黄鹤等人指出:家庭环境纷杂度与留守学前儿童社会退缩呈显著性正相关;心理弹性及自我调节、依恋关系与留守学前儿童社会退缩呈显著性负相关[9]。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会加深对这三方面的研究,使研究向纵深发展。

(四)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分析

对儿童社会适应前沿动态的研究追踪,能够帮助掌握儿童社会适应研究的趋势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突发性关键词代表着在某一时刻该研究领域关注的话题聚焦,若关键词突发性持续至今便可以认为该话题仍然处于研究前沿地位。

从图4可以看出1992-2019年间共有十个典型的突发性关键词,分别为社会适应性、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工作、社会适应行为、社会融合、社会认同、学前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小组工作和孤残儿童。据图4可知,社会适应性是从2008开始成为最早的研究热点话题,持续时间较短,到2009年结束;而学前儿童、小组工作和孤残儿童分别从2016年和2017年开始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并一直持续至今。

图4 儿童社会适应突发性关键词

图5 儿童社会适应关键词聚类时间轴知识图谱

而“strenght”代表各个关键词的突现率,突现率数据越大,表示该关键词得到的关注越大,反之,关注越小。从图4可以看出,2015年之前关注度最大的两个关键词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性;2015年至今,关注度最大的两个关键词为小组工作和学前儿童。从图 5可以看出,“儿童”这一关键词从1995年开始延续到2016年以后,这是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主题,在发表文献时研究者都比较一致的把“儿童”列为文章的关键词;社会适应、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社会支持均出现在2006年以后,且“社会适应”这一关键词从2016年以后贯穿于整个时间线,并与关键词聚类的第一个结果“学前儿童”相联系。结合图4图5可以推测学前儿童、小组工作和孤残儿童这三个突发性关键词将一直是未来研究儿童社会适应的热点话题并持续到不同时代背景下另一个突发性关键词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研究者指出了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此外,结合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关键词聚类时间轴知识图谱,可以将1992-2019年关于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前沿主题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8年到2015年,社会适应性、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工作、社会适应行为和社会融合为当时研究的前沿主题词。从图 5可以看出“社会适应行为”这一关键词是关键词聚类所得到的结果,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和社会技能获取上,并强调儿童心理品质的健全和完善。

第二个阶段为2016年到2019年,三年时间共突现了五个关键词,分别为社会认同、学前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小组工作和孤残儿童。学前儿童成为突现研究热点并延续至今,可能的原因是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这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他们主要聚焦在儿童的内在特征品质(自我控制、自尊)和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父母婚姻质量)等对儿童社会情绪、社会性发展、社会技能、问题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小组工作”这一突发性关键词为社会工作方向的研究者在研究儿童社会适应领域方面的内容提供一种方法和导向。

四、研究不足

本研究针对儿童社会领域的可视化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不足:一方面数据来源单一,样本量较少。数据来源于知网,主要集中于国内对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未涉及国外相关研究,导致数据单一,样本量少;另一方面检索研究文献时,主要以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可能会遗漏一些意义较大的文献。

猜你喜欢

流动文献儿童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流动的光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