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智能科创游学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2020-07-17蔡怡然顾安平
蔡怡然 顾安平
[摘 要]游学项目作为新型教育形式,寓教于学,寓学于游,已经逐渐成为整合地方社区教育资源、引领地方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苏州工业园区智能科创游学项目立足园区产业经济特色,契合“园区智造”的目标,聚焦园区居民的科技素养提升,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企业为载体,满足园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成为贴合园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社区教育新尝试。
[关键词]社区教育;智能科创;游学项目;实践
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文件中提出研学旅行是一种具有探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教育活动,针对的对象是中小学生。而社区教育视域下游学的内涵与研学相比有了一定的延伸,外延也更为广阔,游学是集知识习得、文化熏陶、情感养成、技能训练为一体,让人们在游览、互动、体验学习中获得学习乐趣并获得个性成长与自我激发,是新时代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1]。概括而言,游学是面向全体社会居民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在广泛游览中参与學习、获得素养提升。
一、苏州工业园区智能科创游学项目的实践探索
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称园区)位于苏州古城东部,面积2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1.3万人(2018年),是中国和新加坡的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园区率先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2019年,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设立,力争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产业园区。
(一)立足特色产业的游学项目定位
园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2016- 202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园区全面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独特竞争优势的全球产业创新园区和国际商务宜居新城。近年来,园区逐渐明确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产业发展目标,形成了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及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为支柱的产业格局[2]。
鉴于此,园区游学项目的定位聚焦为工业游学,明确走工业游学、科技游学的方向。目标人群的定位为青少年为主,鼓励亲子伴游,增加父母及照料人的教育参与度,让学习者在参与社区教育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基础教育的拓展以及家庭教育的延伸。项目核心目标确定为引导园区居民体验科学魅力,感受科学精髓,激发科学求知欲与探索欲,在体验科学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价值取向,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力求丰富多元的项目点位选择
现阶段,园区智能科创游学项目确定了三个项目点位,即一个高等院校——园区智能制造产学研基地,一个科研机构——冷泉港亚洲DNA学习中心,一个尖端科技企业——江苏汇博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在进行游学点位选择的时候,项目组织者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要贴合项目智能、制造、高科技的主题;二是要兼顾点位性质的多元化,既能够在高等院校学习专业知识,又能够在科研机构体验动手实操,还可以在尖端科技企业感受快节奏、工厂式的游学体验;第三,在课程设置上,尤其强调“学”的元素大于“游”,要求要有特色突出的课程内容,既要有专业的教学内容,又要有平实的教学方式,重视课堂外专业知识的普及和吸收,详见表1。
(三)有组织、分阶段的项目实施过程
项目组织实施的关键在于组建项目实施团队。从队伍保障角度而言,园区智能科创游学项目的实施包含四个部分,即项目统筹团队、项目课程团队、项目运行团队以及项目咨询团队,各团队职责分工见表2。按项目运行阶段划分,本项目的组织实施可分为项目筹备期、项目运行期以及项目收尾期。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页图1所示,但由于整体项目的推进过程较长,且项目运行本身自带修正与完善的属性,各阶段很难做到完全切割。
(四)突出教学元素的项目课程设计
为了避免传统游学活动中只游不学、游大于学等现象,真正让参与主体有所收获,游学项目中教学元素的设计是核心。教学元素的设计集中体现在核心课程的设置。关于教学元素的设计,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是突出课程专业性与兼顾课程兴趣启发。课程特色是整个游学项目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所在。既然是主要针对青少年的立足地方产业特色的游学项目,那么课程既要是能够突出智能、科技、创新等专业性特色,具有一定知识含量和知识难度的,又要是适合于青少年兴趣启发的,难度不宜过大,不能让学习者产生畏学心理。二是游览体验式学习方式与学有所得的内在要求。游学课程,既要有游又要有学,既要能游玩又要值得学。“边游边玩”的学习形式与课堂教学形式的反差,很容易让学员有一种出来放松的错觉。
要解决这两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就要分析“矛盾”中的内在统一性,本质上要化繁为简,回归游学项目的设计初衷,从丰富课程体系的角度出发,为参与主体开设多样化、多时段、多形式的“课程菜单”。园区智能科创游学项目各点位均设置了3~5门课程,以冷泉港亚洲DNA学习中心为例,游学课程中设有适合2~3年级学生的“会发光的细菌”(0.5小时),有适合4~6年级学生的“猫咪喜欢喝的牛奶”(1小时),有适合7~9年级学生的“口腔上皮细胞提取”(1.5小时),在课程难度上呈现梯队化和层次化,在课程方式上有实验观摩、有动手实验、有课程讲座。从课程安排的角度而言,灵活的课程内容给项目安排提供了巨大的操作空间,也使得项目安排有弹性,更加人性化、多样化。
二、园区智能科创游学项目的特点
(一)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拓展
笔者将2018年江苏省首届立项的11个游学项目以及苏州市立项的10个游学项目(其中园区智能科创游学项目以及沙家浜红绿新学堂同为省市两级游学项目),按照游学内容进行划分,其中人文历史类项目11个,自然资源类项目5个,地方产业类项目3个,其中园区智能科创游学项目是仅有的一个以工业产业为背景的特色项目。
传统的社区教育中,居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较为单一,休闲娱乐、健身养生等课程一直广受欢迎,这一类课程所占的比重超七成。园区智能科创游学项目无论是在学习形式上的边游边学,还是在内容的立足产业、突出经济特色,都是社区教育实践的一次有效尝试。园区游学项目让学习者走出传统的课堂,拓展学习视野,超越了一般的教材、课件、课堂、校园的局限,向工厂、企业延伸。在学习内容方面,产业游学侧重定位更高、学习内容知识性和技术性更强;在学习方式上,主要以参观、实验、讨论、操作为主要形式,学习者的参与程度和知识的接受程度相对更高。
(二)学习空间的延伸和师资力量的扩充
从学习空间来说,园区作为苏州的经济发展排头兵,大量的优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服务中心等面向公众的資源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也使得园区社区教育的主要阵地从传统的学校、社区广场等社区活动的主要场地拓展到图书馆、展示厅、体验馆等公共场所,这也有效地破除了社区教育局限在社区、教育内容难以创新的发展瓶颈。
从可以提供的人力资源来说,园区凝聚着大量专业技术过关、人文素养兼备的人才,这为社区教育师资库提供了强大的后备军,可以有效地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传统的社区教育师资大多是由培训机构教师、退休老师构成,可以充分调动中青年技术人员投身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为社区教育引入源头活水,促进社区教育的特色化、技能化发展。
(三)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
传统的社区教育参与主体包括教授者、学习者、社教机构这三个基本要素,现代的社区教育活动容纳了更多的社会资源系统,包括教育部门、旅游部门、交通部门、行业协会、运营单位等更加丰富的组成要素。在园区智能科创游学项目中,作为游学点位中也囊括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单位。多元主体的参与虽然给项目推进带来了一定组织协调上的难度,但是这种跨行业、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从实质上带来的是社会资源的流动,拓展了公共服务的范围,进一步提升了全民学习的质量。
三、社区教育视域下开展游学项目的思考
(一)顶层设计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教育管理部门和统筹协调部门应该从以教育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又能够反哺教育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游学项目的重要性,整合各方资源,有计划、有方案、有步骤地推进,加强规范化建设,强调区域游学资源的共享[3],将散落在区域内的产业资源通过项目的形式有效串联,从政府层面进行高起点谋划、高质量的建设以及高水平的运作,通过完善的顶层设计有效促进项目的落地实施。
(二)平衡好项目公益性和市场化运作之间的关系
游学项目是新时代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公益性质的活动,在此条件下,作为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潜在的项目点应该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发挥社会性职能。同时,随着社会购买服务的推进,市场化运作以及第三方机构的介入成为趋势。虽然市场化运作在保障项目优质化、专业化发展方面作用不可替代,但第三方的盈利性本质与项目的公益性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游学项目成功的关键。
(三)建立科学的课程开发机制
课程是游学项目的内核,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与开发能够保证游学项目的生命力和竞争性。课程开发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着眼,一是课程标准的制定,可通过专家研讨等方式,从科学的角度制定游学项目课程标准,让游学项目课程“有标可对”;二是课程教材的开发,作为游学讲解材料和学习材料,让游学课程得到补充和拓展,使游学项目课程“有书可看”;三是课程师资团队的培养,通过培训与外出学习,巩固教师素养的提升机制,做好师资激励与奖励,让游学项目课程“有师可依”。在明确了标准、设计了读本、提升了师资这三方面之后,游学项目发展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刁元园,市民游学: 社区教育体验式学习新载体———基于成都市民游学项目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终身教育研究,2018(1).
[2]郑爱军,苏州工业园区产业政策实践观察[J].群众,2019(15).
[3]金玲.现代社区教育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实践探索——以淮安市洪泽区古堰文化游学项目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9(4).
[作者简介]蔡怡然(1991—),女,江苏宿迁人,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大学开放教育与社会教育处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社区教育。
[责任编辑 孙世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