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多彩风情的生命礼赞
2020-07-17薛诗怡田博琳
薛诗怡 田博琳
【内容摘要】作为一部以爱情纠葛为主线、生态价值观为副线的作品,《让我听懂你的语言》以其绵密丰富的故事情节、唯美诗化的影像风格,全方位展现了西双版纳地区少数民族风情画卷与民族团结融合的社会现实。本文从生态人类学视角探索了《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展现出的西双版纳地区少数民族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的传承与创新,并从生态观、文化观、人情观、多民族融合的发展观四个维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该剧所呈现出来的思想教育意义与文艺审美价值。
【关键词】生命礼赞;西双版纳;生态文明观;傣族文化;民族融合
由孙艳华执导的36集大型生态电视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全方位展示了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传播了傣族的生态文明观与优良的文化传统,展现了当地的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认知的历程。
一、《让我听懂你的语言》题解与立意
从20世纪60年代的《摩雅傣》到80年代的《孔雀公主》,到90年代的《孽债》,再到2003年的《玉观音》,这些有关西双版纳的影视作品让人们逐步认识了多彩多姿的绿色王国西双版纳。36集大型生态电视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则是通过对西双版纳自然景观、傣族文化及其当地民众生活方式浪漫诗化的全方位展示,给观众带来独具特色的观剧体验,也从哲学高度提出了人与自然如何共处的思考命题。
《让我听懂你的语言》以两代上海男人与傣家女子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索展开,男主人公徐宁浩从一个开发旅游项目的“局外人”到完成了向认同傣家文化价值观,并成为捍卫原始森林的“当地人”的身份转变。剧作以不同民族、不同利益诉求的人物情感交织作为线索,围绕如何从听懂彼此的“心语”,到最终达成“共情”的这一过程展开叙事。该剧通过设置情感冲突、生态观念冲突,制造观影悬念,为观众提供了认知当地民族文化的途径。剧作不仅深入展示了傣族文化的包容性,更生动诠释了现代社会中不同行为主体不同的生态观、文化观的碰撞和冲突;冲突最终以共情、共识、和解、融合的狀态为结局。因此,该剧也是关于理解的故事——人对自然的理解,人对生命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在自然与人产生的共鸣中,张扬了强烈的生命意识。①
该剧对中华民族美学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意向的呈现,使得画面呈现出强烈的少数民族地域美感和诗意。剧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傣族的生态发展观在现代社会的困境与坚守;另一个是含蓄温婉、哀而不伤的艺术格调,②展示了乐观看待人生种种荣辱得失的傣族文化价值观。同时,也让观众重新思考现代生活方式以及幸福的真谛。
在拍摄手法上,作品通过静态、动态、唯美、浪漫的影像风格,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风貌与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以此凸显了生态发展与时代进步应遵行可持续发展观的主题立意,为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样本。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
在意义内涵方面,剧作向观众展示了傣族的生态观:有节律地砍伐,知道什么树能砍伐,什么树不能砍伐。作品开宗明义地表达了傣族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哲学:“留下一片绿,放过千千万万个生命,善待自然,善待自己”“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傣族人民沿袭祖先敬畏和热爱大自然的传统,尊重自然生命,顺应自然规律,不乱捕杀动物,不滥砍滥伐树木,这些都在漫长的生活中潜移默化成为傣族人民的自觉行为和优良传统。③正是因为他们这种对自然的崇敬与保护,北回归线上最后一片绿洲才保留至今。作品还多次表现了傣族对“竜林”的崇敬与保护的情节。傣族的“竜林”是由普通森林转化为寨神的,它也因之而成为承载本地人观念、价值,成为人们精神依托的场所。④傣族有一套系统、科学的森林管理方法,禁止乱砍滥伐森林。主人公玉波和徐浩宁的爱情就是以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为背景开始的,并呈现出了很多森林与动物保护的感人故事。
傣族对水也有崇拜与感激之情,他们十分重视对水资源的保护,在日常生活中对水资源进行了有效的分类,分为饮用水、日常生活用水,灌溉用水。饮用水井已经是傣族建筑景观的一部分而闻名远近。傣族对水资源保护的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在其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中,他们善待大自然的一切,对自然万物都心怀感恩,正是这样的理念与实践才可使资源永续利用。
剧作展现出原汁原味西双版纳的独特自然生态景观:在热带雨林的千年菩提树下,清澈的河流环绕,婆娑起舞的竹林,鸟语花香的傣族村寨,人们幸福自在的生活状态。玉波以傣族视角向外来者介绍西双版纳风土人情,徐浩宁的视角则代表大部分观众的视角。比如,剧情一开始,徐浩宁作为游客,玉波作为导游,前者主要是观察与了解西双版纳,后者是西双版纳风土人情的推介者。男女主人公在泼水节初遇,作品把两人在共同照顾受伤的野象、旅游项目开发等环节中相识,经过不同观念的碰撞,再到相互理解、相爱的浪漫情愫描写得丝丝入扣。两人一起过吊桥,徐浩宁恐高,却要故作镇静,结果被聪慧的玉波识破,故意摇晃绳索,吓得徐浩宁趴在桥上不敢动,玉波主动伸手牵着徐浩宁过桥。种种诸如此类对于细节的呈现,以及对于不同景别之间的巧妙切换,都让观众体验到了在大自然中生活的纯真与美好。
作品通过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体现了傣族质朴、科学的生态观,启发了人们重新审视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该剧为发扬少数民族生态保护的优良传统提供了鲜活生动的范例,可作为有效的地方经验加以推广。
三、多维智慧的文化观
美国学者Roy Rappaport 和Andrew P .Vaydayan把文化作为适应环境的主要手段。⑤据有关专家考证,傣族先民为古百越中的一支,傣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并用文字记载了丰富的历史传说、宗教经典与文学,以歌舞、傣医与饮食文化等闻名于世。作品以浪漫的方式再现了傣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展示了自由与善良的傣族价值观。通过镜头语言生动演绎了徐浩宁从泼水节初遇美丽善良的傣族姑娘玉波,到融入傣族文化的跌宕起伏历程,其中自然融入了傣族的生态文明观、宗教、传统稻作、饮食、节日、建筑、医学等文化传统。
(一)价值观
通过镜头语言向观众展现了傣族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比如傣家村寨、服饰、节庆、婚宴等场景。这样既可以引发观众对这片土地的兴趣,也可以让观众认识到傣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人生观。
1.敬老观。当地流传着“蚂蚁堆在田里是谷魂,老人在家里是子孙的瑰宝”“要亲近师长,亲近哲人”“勤奋种地才不会缺粮,勤服侍老人才有福气”等谚语,都体现了傣族尊老敬老的价值观。剧情中多次叙述了傣族晚辈对长辈的尊重,例如,玉波对具有养育之恩的姨妈玉儿香的孝顺与感恩;岩龙等年轻人对父母、长辈的尊重与关心等。
2.金钱观。傣族谚语说:“见别人富有别想占有,见别人穷困别欺负”“金银满袋,不如智慧满袋”。可见,傣族对金钱的追求与汉族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嫌贫爱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价值观是不谋而合的。剧中描写了徐浩宁为了保护大象、孔雀的栖息地,宁愿牺牲自己经济利益的义举,而他最终也因此而获得了傣族姑娘玉波的爱情和当地人们的接纳。还展示了玉儿香作为乡村傣医为病人看病不收取任何费用等情节,这些都深深打动人心。
3.佛教文化特有的宗教情感。剧中塑造了年轻的僧人都比,智慧、淡定、从容,由这个戏份不多的人物传递了傣族佛教的理念。傣族一年举办三次传统礼仪——“苏玛”(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在关门节后的第七天都要举行一种仪式:请罪、忏悔、道歉,这种仪式称为“苏玛”),三次反省,三次感恩,懂得道歉,懂得谅解,信奉种下善因,结出善果的信条,并进一步揭示了傣族崇尚的宽容与善良的深层次原因。
(二)傣族饮食文化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在展示傣族生活方式的故事中该剧巧妙地向观众推介了自然、独特,以及具有审美及养生要素的傣族饮食文化:香竹烤饭与鸡鸭猪牛肉、山珍野菜的合理搭配;以竹笋为主要食材,配以香茅草、葱姜蒜等佐料的鱼虾、螃蟹、螺蛳的美味佳肴,辛辣酸是其特色,以蒸烤、腌制为主的烹饪方法,让人食指大开。这些剧情引发了观众对傣族饮食文化极大的兴趣。
除了饮食和烹饪方法,剧中还以种茶、品茶、制茶、送茶的情节展现了傣家人的独特茶文化习俗。茶,是傣族当地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种茶、采茶、制茶也是他们重要的生产活动与经济收入来源之一,在茶的种植与制作过程中傣族形成了与自己民族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的茶文化。⑥
(三)傣族医学文化
傣族传统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现代医学多元共存,为维护傣族人民的身体健康、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以及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剧中通过玉儿香为人治病的情节,让观众认识到了傣医的传统疗法的神奇功效,这些传统疗法包括:烘雅(熏蒸疗法)、沙雅(刺药疗法)、阿雅(洗药疗法)、查雅(搽药疗法)、过(拔火罐疗法)、闭(推拿疗法)等十大传统疗法。⑦因为玉儿香用傣族医药治好了徐浩宁的骨伤、急病,徐远达的妻子,也就是徐浩宁的母亲陈筱云在父子俩的劝说下,到了西双版纳将信将疑地接受了玉儿香的治疗,其病情大大缓解,这一情节表现出了极具价值的傣族传统医药魅力。
四、厚德仁义的人情观
最打动人心的是剧作在个性鲜明的人物塑造与纷繁复杂的情感纠葛中彰显了人性美,歌颂了傣族同胞与人为善,以及尊重他人的厚道包容的价值观,批判了自私狭隘的社会不良现象。人性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总和,其中囊括了精神美、品格美、情感美、语言美、行为美、仪态美、服饰美等。
(一)顺应自然的情感观
顺应自然的情感观即包容、淳厚、仁义以及不刻意强求地对待人和事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剧作通过多重线索描写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与冲突:一是女主角玉波的姨妈玉儿香,为了当年上海知青徐远达一个爱的承诺整整守候了30年;二是玉波对外来的徐浩宁一见钟情;三是徐浩宁的前女友张美嘉对其纠缠;四是傣族姑娘依单(岩龙的妹妹)与黑心商人张泽尚(张美嘉的哥哥,徐浩宁的商业合作伙伴)以及与基诺族歌手布鲁飘之间的感情纠葛;五是失恋的岩龙最终在生活中碰到了热情火辣的哈尼族姑娘米萝之后,日久生情,但遭到其母親的阻碍;六是张美嘉对僧侣都比的爱意萌动等,这样的情感关系构成了这部剧的爱情图谱。
徐浩宁和玉波的情感被陈筱云阻碍,徐远达对玉儿香的情感辜负,徐浩宁面临前女友不时的纠缠,剧情冲突与矛盾跌宕起伏紧扣人心,最后都春风化雨般地得到了解决。徐浩宁与好兄弟岩龙都爱玉波,他们在友情与爱情之间痛苦挣扎,有过短暂的敌对情绪,但他们怀着包容和豁达的心态,一起捍卫共同的家园,在保护野象的活动中化解了矛盾,握手言和。岩龙体现出了“真爱一个人就放手让她获得幸福”的宽厚与高尚;美丽直爽的傣族姑娘依单用善良、纯真救赎了黑心商人张泽尚,向观众传递的是善良、仁义、宽厚的爱情观。以徐浩宁、玉波为代表的剧中人为了保护共同生存的环境,放下个人恩怨成全他人,是真、善、美的化身。朋友之情和恋人之爱虽然充满了波折,最后都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发展。徐浩宁对其前女友张美嘉说的一段话总结了傣族对待生活与情感的态度:“我们有钱有闲有知识,有一大帮朋友,但那些快乐都是建立在用钱消磨时间上。而玉波什么都没有,她不做作,不自暴自弃,愿意让自己好,愿意让周围的人好,能轻易找到幸福感。玉波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姑娘,不噌不躁。在城市中生活的我们正缺乏这些东西,我们总是因为一些小事去怨天忧人。”这席话既道出了徐浩宁爱上玉波的原因,也折射出了傣族待人处世之道的魅力之所在。
剧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情感发展体现出顺应自然的特质,折射出了各个角色的内心世界:不做作、不矫情:若爱,就忠贞不渝地坚守;若分离,不是毁灭与伤害,而是放手与祝福,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这样美好的情感历程向人们示范了如何处理好爱情中的关系,阐释了傣族同胞的爱情观:“真诚、善良、美好、柔和、包容”。该剧是一股清流,有助于浇灭了观众心里可能存在的戾气、怨恨、怒火,让受伤的心灵得以疗愈。
(二)宽厚处事之道
傣族人民传承了与人为善,以善为本的传统,并把尊老爱幼,亲朋和睦相处的美德发扬光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刻画了生动活泼、敢爱敢恨、温情似水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陈筱云由于生病的烦恼,再加之因为徐远达与徐浩宁对玉儿香、玉波的感情而心生怨恨,她在玉儿香家接受治疗时,多次让玉儿香、玉波受委屈,但善良淳朴的玉儿香依旧对陈筱云关爱有加,悉心照顾,即使病倒了,也坚持为陈筱云治疗,让身患癌症的陈筱云逐渐康复,玉儿香却因为脑瘤疾患越来越严重而去世。最终,玉儿香和玉波的善良、宽厚感化了满腹怨气、忧郁烦躁的陈筱云,让她真正接受了玉儿香与玉波。这些情节充分对比出了陈筱云的自私、狭隘以及玉波和玉儿香的包容与厚道。
该剧展现了傣族以和为贵的待人接物之道,呈现出傣族祥和、从容、柔性、平实的生活状态。虽然,人物之间充满了利益、情感方面的纷争,却没有剑拔弩张的冲突,让人感受到了温情与柔性的力量。徐浩宁从一个依赖家世任性、傲娇的富家子弟成长为有理想追求,有责任担当的创业者,并融入到了傣族社会生活中。这些平和、宽容、友善的人际关系的故事描写,塑造了当代个性迥异的多民族优秀青年形象,傣族提倡的宁可牺牲私利也要顾全大局的厚道仁义的处事观,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文明、礼貌、有序的社会生活范本。
五、多民族团结融合的发展观
民族融合共同进步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通婚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指标。美国社会学家G.辛普森和J.英格尔认为:“不同群体间通婚的比例是衡量一个社会中人民的社会距离、群体接触和认同的强度、群体相对规模、群体异质性以及社会整合的一个灵敏的指标。”族际通婚的增加使当地的傣族和周围少数民族之间的理解加深,宽容性和接纳性逐渐增强。⑧
剧作生动描写了各人物之间跨越民族的爱情与婚姻故事,如徐浩宁与玉波、徐远达与玉儿香、岩龙与米萝、依单与布鲁飘、张泽尚,以及张美嘉对僧人都比的暗恋等感情桥段的细腻展示,都体现出了民族融合和婚姻观念的变化。同时,在很多情节展示了各民族之间在生产、生活中互助互爱、融合发展的现实。这些情感故事折射出了当地民族之间差距正日益缩小,折射出当代西双版纳社会的开放度与包容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优势,民族间应虚心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点。
综上所述,《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展现了西双版纳地区各个民族人民之间的相互融合、包容、理解、尊重;也展示了傣族人民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顺应自然的文化观、厚德仁义的人情观、多民族团结和谐的发展观等。这一切对于人与自然和諧发展社会的构建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意义,并启发人们重新审视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内在统一。
注释:
①李越森:《留住有生命温度的风景》,《人民日报》2019年4月11日。
②《专家研讨电视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光明日报》2019年4月17日。
③落瀚卿:《傣族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大众文艺》2018年第14期。
④阎莉、王燕:《傣族“竜林”文化原生态考量》,《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5期。
⑤Conrad P. Kottak , The New Ecological Anthropology, Vol101, No.1 March 1993:p23.
⑥张丽:《傣族茶文化中茶歌艺术形态与传承研究》,《福建茶叶》2016年第6期。
⑦段忠玉、郑进:《傣族传统医药研究的回顾和反思》,《医学与社会》2016年第8期。
⑧付声晖:《论傣族婚姻习俗的变迁——以西双版纳州勐海县 M寨为例》,《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