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天歌》的科普传播策略及其对当下科普传播的启示
2020-07-17何丽媛刘宗迪
何丽媛 刘宗迪
【内容摘要】《步天歌》与《玄象诗》均为著名的通识识星作品。本文比较了《步天歌》与《玄象诗》的文句特点,指出《步天歌》本身鲜明的韵文化、通俗化、实用化、生动化和图像化特色,使其避免了像《玄象诗》那样一度失传的命运。作为一份典型的天文科普材料,《步天歌》在提高知识传播速度、扩大知识传播受众、巩固知识传播效果与增强知识持续传播等方面都为今天的科学普及和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步天歌》;天文科普;传播
在中国古代,由于天文学关乎时间和历法,一个熟悉天文的农民,根据星座的位置就可以准确地判断时节、确定农时,因此,在古代社会,很多人对于自己头顶上的星空都不陌生,天文知识是妇孺皆知的常识。正如明清之际的大学者顾炎武所云:“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①“七月流火”“三星在天”“月离于毕”都是《诗经》里的诗句,都源于民间歌谣,“龙尾伏辰”则出自《左传》中记载的童谣。这几句歌谣里讲到的“火”是大火星,又叫心宿,在西方属于天蝎座,“七月流火”意为每当黄昏的时候看到大火星向西方滑落,就意味着农历七月来到了,秋天开始了;“三星”指参星,又称参宿,即西方星座猎户座的金腰带,参星在冬天的夜晚,从黄昏直到黎明,一直挂在夜空,“三星在天”说的就是冬天的夜晚看到参星从东方升上夜空;“月离于毕”,毕即毕宿,相当于金牛座,毕宿在秋天黄昏升起,这时候正是秋雨连绵的季节,故古人用它作为秋雨到来的标志,看到十五日的圆月正好运行到毕宿,就知道雨季到来了。从这些歌谣中足见古代百姓对于天文星象十分熟稔,根据星座的位置判断时间,在古代社会是许多人熟悉的常识。
正因为天文学知识对于古人的生产、生活如此重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因此,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天文学,朝廷设有专门的天文机构,负责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各代学者也致力于天文知识的传播、普及,乃至为了传播天文知识,帮助天文观察者辨认星象,还编写各种普及读物,如汉代天文学家张衡撰有《周天大象赋》、三国时期的天文学家陈卓撰有《玄象诗》、北魏天文学家张渊撰有《观象赋》,都是用韵文的形式叙述星座的形态和位置,便于记忆,利于传播,但这些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不过,有一篇重要的作品却流传至今,那就是著名的《步天歌》。
《步天歌》是隋朝隐士丹元子所作,由于其文辞浅近,便于传诵,甫一面世即成为初习天文学的必读歌诀。②在《步天歌》之前,已有同为天文科普作品的《玄象诗》存在,但《玄象诗》很快即被《步天歌》所取代。历史上,《步天歌》广为流传,并保留至今,而《玄象诗》却很快就销声匿迹,甚少传世,直至敦煌文献被发现,才得以重新面世,我们方得以了解这样一份更加古老的识星作品。《步天歌》在天文学传播上取得的成功值得我们重视,本文试比较《步天歌》与《玄象诗》的文句特点,以寻求增强天文科普传播工作生命力的若干启示,以期能够给今天的科学普及和传播工作带来启发。
一、合辙押韵,以便记诵
《步天歌》往往以科技文献的严肃面孔出现,而让人忽视了它的“歌谣”性质。陈遵妫先生称赞《步天歌》“便于传诵”,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自身的韵文性质。今以首章介绍角宿(相当于西方的室女座)的诗句为例(该文本来源于《通志二十略》,标点依照韵部规律有改动。每句韵脚用下划线标出,括号中标明韵脚在《词林正韵》中的韵部。每次换韵用“||”隔开),加以说明:
角(第十六部),
两星南北正直着(第十六部)。||
中有平道上天田(第七部),
总是黑星两相连(第七部)。
别有一乌名进贤(第七部),
平道右畔独渊然(第七部)。||
最上三星周鼎形(第十一部),
角下天门左平星(第十一部)。
双双横于库楼上,
库楼十星屈曲明(第十一部)。
楼中五柱十五星(第十一部),
三三相着如鼎形(第十一部)。
其中四星别名衡(第十一部),
南门楼外两星横(第十一部)。③
《角宿》一章符合《词林正韵》的用韵规律,共包含三个韵段。需要说明的是,《词林正韵》由清人戈载于道光元年(1821年)编成,目的在于研究词的宫调音韵,为后人创作提供音韵准则。④它基本符合宋人的作词用韵情况。《步天歌》的韵律之所以与《词林正韵》相合,正是因为它经过了南宋学者郑樵的整理。
第一韵段的所属韵部由星宿名决定。各个韵段中偶有缺韵的现象,如此处的“上”。同样的韵部规律在《步天歌》的其他篇章中也普遍存在,隔句押韵,部分单句韵脚缺韵等传统诗词的格律规则,在《步天歌》中也各有一定的体现。
合辙押韵是帮助记忆、促进流传的重要手段。相同与相似的韵母借助语音信息,将包含繁杂琐碎的恒星名称、恒星位置、恒星数量、恒星组成形状、“三家星”归属等细节信息的文句黏合了起来,使《步天歌》各篇章在朗读时得以流畅、贯通。“押韵”使得文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大大降低了以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知识传播的难度。
与《步天歌》相比,《玄象诗》虽然同样讲求韵律,但在韵例方面,两者有显著的区别,尤其是韵在篇章中的位置。先摘取《玄象诗》巫咸氏中外官部分韵段为例(文本来源于潘鼐的《中國恒星观测史》,“□”表示缺字):
□钥狗前置(去声寘韵),
天渊次居北(入声职韵)。||
奚仲天津北(入声职韵),
钩星奚仲旁(平声阳韵)。
天桴牛北置(去声寘韵),
诸国次东行(平声阳韵)。
离瑜臼西隐(上声吻韵),
天垒臼中藏(平声阳韵)。||
天钱北落北(入声职韵),
天厩王良侧(入声职韵)。
鈇钺羽林藏(平声阳韵),
天网羽门塞(入声职韵)。
虚梁危下安(平声寒韵),
天阴毕头息(入声职韵)。||
长垣少微下(去声祃韵),
贲位在魁前(平声先韵)。
天尊中台北(入声职韵),
天相七星边(平声先韵)。
居空器府北(入声职韵),
军门轸下悬(平声先韵)。⑤
此章合于《平水韵》,共有四个韵段。《平水韵》是文人作诗用韵的标准,⑥反映了唐人作诗的用韵情况。很明显,《玄象诗》以偶句韵为主,呈现出“……,……△。……,……△。”的形式(以“△”标示韵脚)。而《步天歌》则以句句韵为主,单数句缺韵为少数,主要以“……△,……△。……△,……△”的形式呈现。根据可及性理论(accessibility theory),具有照应关系的语言单位,距离越近,可及度越高,黏合力越强。⑦由此可见,《步天歌》文句之间的黏合度远高于《玄象诗》,在朗读时的流畅度和节奏感方面,显然也是《步天歌》更胜一筹。因此,在传播天文学知识的过程中,相较于《玄象诗》,《步天歌》朗朗上口,更容易被人们熟记,从而代代相传。
在古代社会,文字和书写尚不普及,一般人不会读书识字,知识主要靠口耳相传,即所谓“口头传统”,口头传统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将知识变成诗歌,用朗朗上口的歌谣与韵文传承和传播知识,因此,韵文在储存知识和形成集体记忆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步天歌》正是凭借用韵优势脱颖而出,成为古代社会的通识识星名作,传播至今。
二、直观实用,简便易学
《步天歌》与《玄象诗》的区别还体现在两者所依据的星座体系不同,《步天歌》基于星座的客观布局并从观察者的观察实践出发叙述星空,而《玄象诗》则不是基于观察实践,而是基于一般人并不了解的占星体系描述星空,这也是导致两者一盛一衰的重要原因。
《步天歌》立足实际,遵循“移步识星”的原则,按照自西向东的方位顺序依次介绍二十八宿,简单清晰,《步天歌》中提及的恒星彼此距离较近,识星人很容易根据诗句的指引寻找到相应的恒星,而且遵循方位顺序进行叙述的方式使每一篇章都完整地介绍一片区域,使识星人不必重复走过相同的天区,识星清晰明了,效率更高,这一点从上文所引的角宿一段中即可一目了然。正因为《步天歌》方便实用、简单直观,因此更受观星者欢迎,也就能得到更广泛的流传。
反观《玄象诗》,它立足狭隘的占星传统,以专业占星家使用的“三家星”体系为编纂基础,复杂艰涩。所谓“三家星”指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天文学家与占星家甘德、石申和巫咸命名的《甘石星经》《石氏星经》和《巫咸星经》,三者分别流传于战国时期的不同地区,所记星象互有差异,后人将这三部星经所记星象合称为“三家星”。《玄象诗》对“三家星”分别加以介绍,用三个不同的段落分别描述甘氏、石氏和巫咸氏三家的星象标识。星星散布全天,这意味着根据《玄象诗》认星,至少需要在相同的天区重复三遍。另外,“三家星”实际代表了三种占星体系,而《玄象诗》只是简单地将每种占星体系中的恒星归拢到同一文本中,除了位置并没有添加占星含义等其他信息。如果对占星毫无研究,普通老百姓即使背诵三家星的归属也根本没有实际的用途。因此,《玄象诗》三家星的分类分段方式在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人群中,不仅无用,而且还进一步增加了识星的难度。
而《步天歌》则简单易学,宋代学者郑樵即对此深有体会:在满天星斗的秋夜,郑樵踟蹰在苍穹之下,“得《步天歌》而诵之”“长诵一句”则“凝目一星”,用了仅仅不到三天的时间,“一天星斗尽在胸中矣”。⑧《周易·系辞上》中说:“易则易知,简则易从。”⑨陆九渊也说:“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⑩阳明心学在明代风行一时,不正是因为“易简”吗?《步天歌》的传播实践也遵循着同样的道理。
三、生动形象,以广传播
在写作方面,《玄象诗》通篇都是恒星位置的简单堆叠,而《步天歌》关于恒星信息的描写则更加形象与生动。
古人为了便于识别星象,将相邻的几颗星星组合成一组,称为星宿或星官,并将之想象为具有某种属性的形象,并赋予相应的名字,如北斗七星为一组,像一把挂在天上的斗,故古人称为“北斗”;参星三颗亮星一字摆开,古人将它们作为一组,并名之为“参”,“参”就是“三”的意思;织女星座三颗星鼎足而立,一大两小,正像妇女纺线的纺车之形,故古人将之想象为纺车,并名之为“织女”。《步天歌》在描述星象时,顺应这种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比喻手法,对各个星象均赋予一定的想象之形,如说角宿“三三相似如鼎形”、说亢宿“四星恰如弯弓状”、说氐宿“四星似斗侧量米”等,把恒星在天空中的形状与日常事物相联系,对星宿的描述亲切而活泼、生动而形象,便于理解,拉近了普通人与群星的距离。此外,在描写星宿内部的恒星时,《步天歌》的作者巧妙地构建了若干恒星之间的联系,使一小片天域拥有简单的情节甚至实现故事化。以《井宿》为例,文句“左畔九个弯弧弓,一矢拟射顽狼胸”将“弧弓”“天狼”两个星宿联系起来,并构建了“弧弓射天狼”的情节,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西北望,射天狼”就是在描述这个场景。相比之下,《玄象诗》“东有狼弧矢”的描述就显得索然无味。张志君先生在谈到红色文化的传播实践时曾经指出,要注重表层传播与深度解读的结合,实现“从表层传播与深度解读分离向表深结合的‘轻深传播转变”,《步天歌》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播深奥的天文学知识就体现了这种“轻深传播”的特点。
四、结语
綜上所述,在天文知识科普的过程中,《步天歌》在知识传播的通俗性、实用性、直观性和持续性四个方面都值得称道。注重编写浅显化、韵文化的科普材料,提高读者的阅读舒适度,可增强受众对天文知识的记忆效率,提高知识传播速度。实用化的内容可提高科普受众的学习兴趣,扩大天文知识传播的受众面。生动化与图像化则是降低知识传播难度的有力推手,通过消解受众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情绪,以达到传播过程不中断,巩固知识传播效果的目的。
在过去的一千多年中,《步天歌》持续有效地向大众传播天文学知识。在面向世界的今天,作为中国传统天文学的优秀读物,《步天歌》对于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传统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仍具有多方面的借鉴价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全民科学文化水平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此背景下,天文学也正从天文台中的专门之学重归民间,浩瀚的星空、满天的繁星、深邃的宇宙、神秘的宇航之旅,不再仅仅是科学家关心的课题,而日益成为天文爱好者热衷的话题。普通人对于天文学的热情日益高涨,大众天文学、路边天文学、天文露营、天文摄影等在中国方兴未艾,中国的天文爱好者队伍日益壮大,《中国國家天文》的创刊就表明了这一点。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段名言:“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心中的道德律。”中国的先哲也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彖传》)天文学从来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科学,它还关乎人文教化。正是在此背景下,重提《步天歌》,对于传播中国传统天文知识、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步天歌》了解中国传统天文知识,仰望古老的星空,不仅有助于当代天文爱好者了解传统天文知识,同时也有助于人们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注释:
①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049页。
②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74页。
③⑧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451页、第450页。
④汪玢玲主编:《中华古文献大辞典·文学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343页。
⑤潘鼐:《中国恒星观测史》,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页。
⑥许嘉璐主编:《传统语言学辞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03-304页。
⑦曹德和、王卫兵:《汉语押韵衔接的形式描写、功能验证以及理据探讨》,《语言与翻译》2018年第1期。
⑨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43页。
⑩陆九渊:《象山集》卷二十五“诗·鹅湖和教授兄韵”,《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张志君:《“轻深传播”:全新复杂语境中红色记忆的赓续策略——以泸定桥精神传播为例》,《教育传媒研究》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