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情报机构如何拥抱社交媒体

2020-07-17朱江明

南方人物周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情报机构中情局特工

朱江明

近日,中央情报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个新的招聘广告,这是中情局有史以来第一个针对视频流媒体网站而制作的广告,目标是招募下一代情报官员。与该机构以前的招聘视频相比,新发布的视频更时尚,而且更具戏剧性,时长也控制在短视频常见的一分钟内。

显然,中情局的广告是专门为吸引Z世代(社交媒体下长成的一代人)优秀人才而拍摄的,对于全世界主要的情报机构而言,这个招聘广告可以说是一大创举。

这张2008年8月14日的资料照片显示,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兰利,一名男子走过中央情报局总部的大厅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情报机构应该是隐藏在黑幕中工作的强力部门,特工们都身怀绝技且身份绝对保密。然而中情局早在2014年就开通了自己的社交媒体,希望能够成为机构透明化的一部分,并且通过社交媒体发声来引起公众的注意。于是中情局的社交媒体运作采用了新媒体公司的套路,比如他们发推文的时候要考虑此刻是否为用户的碎片时间(上下班路上或者等人、上厕所之类),因此中情局经常在美国的上下班高峰时间发推。

中情局发出的内容也并非都与情报业务有关,比如他们在漫威电影《黑豹》上映的时候,对用户进行投票调查,看看粉丝是否认为片中的神器振金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除此之外,他们还在热门美剧《权力的游戏》播出时,发了条推文说“有个特工参加了这个电视剧的演出,露了一小脸”。于是社交媒体用户开始猜测到底哪个龙套才是特工,当然CIA并不会公布答案。

之所以在社交媒体上如此撩拨群众情绪,除了基于政府透明度的政治原因,吸引年轻人眼球也是中情局的主要目的。近年来,由于美国政府机构的收入水平被科技和金融行业抛离,加入中情局或者联邦调查局已经不再是藤校精英的首选,如果不能让年轻人感兴趣,中情局的招聘将处于极大的劣势。

当然,社交媒体一方面给了中情局展示自己、吸引年轻人的舞台,另一方面其实也给情报工作的保密性带来了安全上的隐患。社交媒体对于年轻人而言是展现自我个性的平台,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然而由于这些账号是公开的,会导致很大的安全问题。

比如在网络前时代,一个年轻人一旦加入情报机构肯定会减少自己的日常社交,甚至可能和大部分过去的社会关系暂时切断联系,直到他们以一个掩护身份重新出现在大众面前。即便如此,他们仍旧不会过多地和过去的同学、玩伴邻居有太多聚会。

以往这种情况非常正常,大学生毕业后各自散在天南海北,联系自然少了。然而在社交媒体时代,一个人忽然关闭了所有自己的个人账号,并且彻底退出了同学、邻居、小伙伴的聊天群,绝对是异常情况。如果不是家里发生了变故,就是加入了奇怪的神秘组织,有心人很容易从中找到蛛丝马迹。更糟糕的是,一名具有正常在线发帖习惯的大学生由于其语言、技术或专业而被CIA招募,如果外国情报机构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到这种可能性,它就可以在公开网络上找到这个人的很多相关信息。

所以现在中情局在招聘的时候不得不审查相关人选此前是不是一个网红,在网上是否曾大受关注,如果存在这种情况,则需要评估一下招聘此人的风险。当然,更重要的是,一旦决定招聘此人,则必须关注其社交媒体,以免他发个朋友圈说自己终于成了特工好开心!对于这种人,中情局当然必须立刻撤回他的招聘邀约,以免惹祸上身。

即便此人不是网红也不是大嘴巴,一旦成为特工还需要继续引导其正确地更新自己的社交媒体,否则很容易被人察觉其已经加入了秘密组织。实际上,新技术带来的挑战远比想象中复杂,因为社交媒体在六度人脉理论之下,社交圈子的保密其实非常困难。比如一名特工确实正确运营了自己的社交账号,然而他的朋友或者亲属可能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发布了他们聚会的情况,或者发出特工的一些个人信息,这些都可能为秘密行动人员带来风险。

社交媒体虽然是不错的招聘工具,同时却也是秘密情报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各国情报机构其实都面临这些问题的挑战。

中情局早在开始拥抱社交媒体之前,就已经着手研究如何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比如他们研发了一些自动化软件,可以在线追踪特工加入中情局之前的数字轨迹,并且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删掉。同时这些系统还需要创建一个掩护的数字轨迹,让特工的身份看起来不是那么奇怪。

中情局在1963年成立科学技术局,就是专门设计各种专用的软件和电子工具来协助特工执行任务,你可以理解这个部门就是007电影中的Q博士,然而现实中Q博士的主要工作之一卻是不断在社交媒体上给007们擦屁股和编故事。

猜你喜欢

情报机构中情局特工
变身特工
我是特工
谁都别想随便当特工
三国漫——古董中情局
浅谈基层科技情报机构现状及发展对策的思考
书桌上的小特工
美国中情局遭空前质疑
塔利班炸死8名中情局特工
西方预测伊朗18个月内拥有核武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