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窗品诗文,自有《墨梅》香
2020-07-17李俊峰靳丽艳
李俊峰 靳丽艳
摘 要 语文教材中诗歌的比例在不断增加,然而我们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老师如果一首首给学生分析课本中的古诗,流传下来的大量诗歌我们根本讲不完。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实现多文本阅读,教会学生古诗文阅读的鉴赏方法,从多个维度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 古诗教学 多文本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下面,我将以古诗《墨梅》的几个教学片段为例,来谈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实现多文本阅读。
1基于古诗题材的多文本阅读
教学片段一:
师:老师这里有些画作,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播放王冕的一些梅花图画作)孩子们,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这些画的主题都是梅花,而是都是用毛笔画的。
师:你很善于总结。除了画,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还发现了这些梅花图上都写着诗。
师:很好。这些题在画上的诗,我们称之为“题画诗”。你还能想起哪些题画诗?
生:惠崇《春江晓景》就是苏轼题在画上的诗。
师:那我们来背一背这首诗吧。
(师生齐背《惠崇<春江晓景>》)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师板书课题)
在当下的“泛学习”时代,灵活运用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会让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因此,在导入环节,我们设计了带孩子们欣赏画作。在语文课堂上达到“审美教育”的同时,也让学生直观了解了“题画诗”这种诗歌种類,并借此补充了《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让学生带着满满的成就感和极大的好奇心走进新授课的学习。
2基于诗句内容的多文本阅读
教学片段二:
师:孩子们,今天课间张奕乐同学找我,说他查资料时看到许多地方都把“只留清气满乾坤”中的“流”写成了“留”,大家怎么看呢?
生:我觉得“留”也说得通,说明梅花的香味停留在了院子里啊。
师:大家试试给这两个字组些词。
生:流通、流动;留下,停留。
师:看看我们组的词,再结合诗句读一读,你觉得哪个字的表达效果更好?
生:我觉得如果用“流”的话,给人的感觉是香味好像会动,从梅花一直流动到天地间,沁人心脾;用“留”的话,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死板,不够灵动。
师:你很会体会词语。(出示林逋《山园小梅》)其实早在宋朝时,也有一位非常喜欢梅花的诗人——林逋,他终生隐逸不娶,把梅花当成了自己的妻子,写了很多关于梅花的诗。其中最有名的诗作就是《山园小梅》。这首诗中写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孩子们,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这首诗中写的梅花的香气也是动态的,读完以后我能感受到香气到处流动,渐渐浓郁,好像我真的闻到了一样。
师:是啊,这首诗中写“暗香浮动”和《墨梅》的“只流清气满乾坤”有异曲同工之妙,把我们都带到这树梅花前了。孩子们,我们再来读读这两首诗,感受一下梅花的清香吧!
品诗就是在字里行间感受诗人笔下的情韵。这个环节我引入了林逋的《山园小梅》,来帮助学生甄别“流”和“留”的异同,避免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同时,也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读出了文字背后的意境。
3基于诗歌意象的多文本阅读
教学片段三:
师:对我们中国人而言,梅花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种植物了,它早已化作了一种民族精神,支撑着我们中华民族在每一个危难时刻迎难而上,不屈不挠,它告诉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守好自己的一身清正之气,不媚俗不屈服。
(播放轻音乐,出示一幅幅梅花图和写梅花的诗)
师:顺着历史的长河,让我们穿越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来看看当年的那树早梅:
生:(齐读)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师:携着梅花的清香,让我们离开大唐,顺着历史的时空走到900多年前的宋朝,我们和陆游相遇:
生:(齐读)
《梅花绝句·其一》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师:因为这首诗,陆游有了一个别称——“陆放翁。”陆游也真是喜爱梅花啊,他笔下的梅花,即便“零落成泥碾作尘”,依然能守好本心,“只有香如故”:
生:(齐读)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师:即便时隔近千年,可是当毛主席读到陆游这首词时,他的心弦再次被撩拨,提笔写下了《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师:孩子们,如今正是寒冬时节,我们一起欣赏了《墨梅》这首诗,一同感受了梅花的高洁。愿你今后在每一个冬季,都能想起这一树溢满清气的寒梅,获得独守本心的适意畅然!愿你面对今后的每一次困难,也能想起这一树寒梅,获得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力量!
在《墨梅》这首诗全部讲完时,老师设置了一个历史时空,让学生通过从古至今的一首首描写梅花的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梅花的意象。在回味无穷地朗读中,课堂在诗意的氛围中结束,老师把一棵梅花树种到了每个学生的心中,让丝丝缕缕的梅花清香伴随着每个学生,正直清白地走向未来的人生。
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教学绝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某一首诗本身的解读,而是应该让学生从品读古诗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审美的发展和文化的自信。而在古诗教学中进行多文本阅读,就像是老师为学生打开一扇扇走进古典文化的窗,透过这扇窗,学生可以与千年前的古人进行对话。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河南省中小学多文本阅读实践研究专项课题《以校园文化为依托的应用型多文本阅读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dwbyd1902061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