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开展研究
2020-07-17王娟李莹莹
王娟 李莹莹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受到各种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的冲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并从五个方面对落实“课程思政”途径进行了探究,对于提高高校教师思政理念、提升课程思政实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高校教师 不忘初心 润物无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教育兴则人才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课程思政就是要挖掘、发挥各门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把价值观通过“基因式”融入课堂教学,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1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高校学生面临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沖击,大部分学生组织和集体观念淡化,过度重视个人利益;对所学专业缺乏认同感,满意度不高;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就业中表现出眼高手低,不愿从事基层工作,怕脏怕累;学习和生活中缺乏团结合作精神,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中存在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调、教学手段滞后、理论联系实践不够、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造成课堂学生到课率不高、抬头率不高、点头率不高的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不仅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大专业课老师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所有课程中均要实施“课程思政”,利用好课堂主渠道,协同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落实“课程思政”的途径
2.1提升教师 “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教师是高校育人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也是“课程思政”实施和推进的关键力量,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任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我国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把“传道”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过去专业课往往只注重“授业、解惑”而忽视“传道”的局面,要找回初心,找回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任务是“传道”。
2.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正如《礼记》中写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为了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一方面,教师要坚持思想政治学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加强与思政课老师的交流,增强自己的思政理念,提升思政水平。最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教书和育人的统一、言传和身教的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的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的统一。课堂任课老师的师德师风对学生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要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来影响、熏陶学生,给学生以正能量,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专业引导与价值教育的多重功能,把思政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
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关键是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形成相互促进、共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对学科、专业的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充分认识,也就是说讲授课程内容的同时进行专业教育,使其了解本专业对社会、对国家发展的贡献;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比如在给农学类专业上课时,我们会要求学生在课下了解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他将中国水稻的产量实现了翻翻,为实现全国温饱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一生,写下自己的感受,以此传递给学生科学家积极探索的勇气、爱国爱家的情怀、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科学的志趣和高尚的品格。
根据我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我院开发了具有牡丹特色的系列课程,如牡丹文化与鉴赏、牡丹栽培与应用、牡丹食品加工工艺学、牡丹天然产物提取工艺学等。老师在讲授其他课程过程中,也以牡丹作为案例进行讲解,比如讲《花卉学》时重点介绍牡丹,介绍植物的繁殖方式、植物油脂的提取等均以牡丹为例,以此引导学生对于中国国花牡丹的热爱之情,更多地了解地方特色产业。
2.4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艺术,增强“课程思政”的说服力、亲和力和有效性
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自然地引入思政内容,真正做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不是生搬硬套。例如,在《生物化学》中介绍“糖代谢”时,教师通过讲解糖代谢异常引发糖尿病的案例,促使学生去关爱身边的糖尿病患者,告诫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再如,在《植物生理学》中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食物、衣服及所用能源都离不开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能够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相对平衡,降低温室效应;氧气还可以形成臭氧层减少紫外线对人类皮肤的伤害,从而引导学生要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对接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5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我们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通过慕课、混合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听”变为“究”,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实践教学过程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一方面,实践教学能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专业及专业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情;另一方面,通过与老师或者工作人员近距离接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探索创新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3建立“课程思政”的制度保障体系
3.1建立可行性强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强力挖掘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化和创新课程内容
“课程思政”的实践运作主体主要包括高校管理者和专业课教师两个方面,所以,“课程思政”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对这个方面责任主体的责任划分和确定。为了确保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对课程内容的优化与创新,需要建立高校管理特色的理念引导制度、过程督导制度和效果考核制度。目前,我国高校 “课程思政”的推行通常实行“学校—二级学院(系)”两级管理,自上而下应形成从党委到各职能管理机构对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的责任认定细则,以助推“课程思政”的实施。为确保“課程思政”踏实落地,需要建立全员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制度、课堂教学内容思政化的常态化研讨制度等,可从理想信念、传统文化、生态文明、“三观”、职业道德与素质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3.2构建长效“课程思政”教师培训机制,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技能
“课程思政”对新时代的高校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基本教学技能提出了新要求,面对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我们需要构建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师培训机制,以培养思政化的高校专业教师队伍。高校专业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党的先进理论、国家政策的传播者。我省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财经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高校是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高校,其他高校可以组织教师们到这些高校进行学习培训,了解试点高校的先进做法与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再进行有特色的教学改革。
3.3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有效性的评判需要完善的、符合实际的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支持。一方面,专业教师可以针对课程性质和特点,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考试、考核过程,开展多元化、多维度的过程考核模式,加强对学生思政化学习效果的检验与监督。另一方面,高校学校层面可以开展“课程思政”试点院系、试点专业以及试点课程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的思政化教育标准体系,并将标准体系融入督导机制中,通过听课督导、示范观摩课、专题研讨等形式将标准体系落地、推广。构建由学校评价、教师互评、教师自评、学生评价等组成的评价体系,设立“课程思政”警示制度,对“课程思政”全过程进行监控,是“课程思政”落到实处的必要保障。
4结语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或新型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 “三全”育人过程的必经途径,势必对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在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非完全“饱满”,且在客观上呈现出“隐蔽性、随机性和渗透性”三大特殊性。但随着专业教师思政意识的逐步提高、保障制度和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必将会逐步深化,效果必将会显现。总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打破原有学科的思维束缚,将育人放在课程教学的首位,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通讯作者:李莹莹
基金项目:山东省2018年度本科教改立项重点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面向牡丹产业的专业改革实践”(Z2018X054);菏泽学院2018年度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招标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农学类专业的改革创新与实践”(2018001)。
作者简介:王娟(1977.09-),女,汉族,山东桓台人,菏泽学院药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生物技术、高等教育研究;通讯作者:李莹莹(1980.08-)女,汉族,山东临邑人,菏泽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高等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2]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3] 田有煌,谢建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堂创新:困境与路向[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2):38-42.
[4] 江颉,罗显克.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84-87.
[5] 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重庆高教研究,2019,7(01):12-120.
[6]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提升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02):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