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共享型金融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2020-07-17史嵘钱燕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开放共享培养模式金融

史嵘 钱燕

摘 要 遵循问题导向原则,针对金融专业人才培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构建开放共享型金融专业培养模式。在分析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内容包括开放学科边界、共享教学资源;开放金融课堂,构建交流机制;拓展实践教学、设定多元目标。并进一步提出应推进“学术导师+业界导师”的双师制、构建“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运用高效的信息化技术、以及完善“全过程”考评机制,从而完善保障机制。

关键词 金融 培养模式 开放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在以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很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原有的课程体系跟不上现代金融创新产品的迅猛发展,实践教学落后金融创新实践,难以适应多元化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金融创新人才的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如何创新与重构符合新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和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在打破原有的学科设置、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和成果应用等方面边界和束缚的基础上,遵循新经济时代下创新驱动的基本原理,针对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下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索构建“开放性”与“共享性”兼备的新型金融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从而解决长期以来金融人才教学与培养面临的创新升级问题,也可为金融专业的教学创新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1构建开放共享型金融专业培养模式的背景与意义

开放共享是新经济时代金融发展的显著特征,也是大数据时代金融学发展的必要求。在社会经济发展日益专业化与精细化的趋势下,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学科交叉现象突出,往往具有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统计、工程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特征,开放性与实践性也成为金融专业发展的根本属性。

在发达国家,伴随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相对成熟,配套也构建起了一个比较系统、完善的金融学科体系与培养模式。如在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数理统计等多学科内容。在重视实践环节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在金融创新方面能力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金融学专业基本按两个模式发展:一是商学院模式,偏重微观分析,以金融市场为核心;二是经济学院模式,偏重宏观分析,以金融机构为核心。

国内而言,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同样与金融发展实践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分为“金融宏观—金融市场—金融微观”三个层次,即金融机构体系(微观基础)的宏观调控与监管体系(上层建筑)及金融市场体系(联系纽带)共同组成。因而对其研究也分为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两大层面,前者偏重理论,涵盖货币、银行、国际收支、金融体系稳定性等系统研究;后者侧重微观数量分析,最大限度运用数理分析工具针对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和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基于以上两大研究方向,国内相关高校往往因起源不同和院校原隶属关系不同,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在教学模式与培养内容方面各有特色与优势。原属银行系统的财经院校,注重银行系统的业务管理;将银行系统管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培养的学生主要去向是银行。综合性大学的金融专业注重经济学基础,观念上把金融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强调金融的宏观作用,培养的学生到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工作者较多。理工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常常利用工科的数理优势,偏重于微观数量分析,强调方法的运用,注重培养学生对纷繁复杂的金融问题的定量分析能力和资料整合能力。

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开设金融学专业的各类高等院校都面临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问题。如何博采众长,发挥自身优势,在原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设计金融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已成为首要的任务;明确前瞻性培养目标,建立开放共享型金融专业培养模式和机制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2开放共享型金融专业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立足于金融学学科发展规律与经济发展需求,金融专业人才是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开放共享型人才。即无论是从数理统计学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角度,还是以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为核心的经济学研究出发,金融学生既要具有金融学基础,也要有数理知识作为方法论基础,能够强化对金融理论与数理方法进行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因而在教学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可尝试打破原有的学科设置、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和成果应用等方面的边界和束缚,创新思维、探索构建一个基于“对策措施”与“保障机制”的新型金融学科知识体系与培养模块构成体系:

如图1所示,这一新型的金融学专业培养模式由三部分组合:问题导向模块、对策措施模块以及保障机制模块。其中始终围绕着“开放”和“共享”的特征进行设计与规划。具有以下特征:

(1)探索“开放共享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在金融学科知识体系与培养模块优化过程中,打破原有的学科设置、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边界和束缚,研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金融学专业培养新格局。通过新型金融学科知识体系与培养模块优的研究与实践,在金融人才培养方面引入新的课程体系、新的教学资源、新的實践模式,探索确立跨学科、国际化、应用型的金融人才培养机制。

(3)引导金融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科研与社会服务。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拓宽和利用实践资源,引导金融研究生积极参与大量的科研实践与社会服务活动。从而强化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行业交流把握专业发展动态与最新前沿信息,提升创新能力与科研研究素养。

3构建开放共享型金融专业培养模式的措施与建议

3.1应遵循问题导向原则,针对突出问题构建培养模式

问题导向是构建开放共享专业培养模式的基础。在传统的教学与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诸如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与能力不足、科研能力与素养有待提高等。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培养方案设计的不完善性,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较为传统与保守,主观上惰性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不愿破旧立新;另一方面,专业间的交流与融合欠缺,在各自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独占性与排它性的现实背景下,“隔行如隔山”的客观障碍难以突破。但金融领域是一个发展迅速,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知识密集型行业。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科技金融、金融科技等相关概念层出不究,金融衍生创新产品也不断涌现。对高素质金融人才的知识架构、理论的创新运用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猜你喜欢

开放共享培养模式金融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高校实验教学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P2P金融解读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