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根脉 从造纸坊到印钞厂
2020-07-17
护国关帝庙碑
北京的街巷胡同,藏着华夏文明的文化基因。这种现象,绝非京城之所独有。深入其中,方知手头资料之匮乏,个人学识之浅陋。查资料也是再学习的过程,查的愈多,愈有以卵击石、蚍蜉撼树之惑,也愈加小心翼翼。20世纪90年代至今,仅仅20余年的光景,北京老城的街巷胡同变化之快,即令人咂舌,遑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正史之外,记下世间况味,于个人而言,也算甘苦自知,不失为一大乐事。能力有所不逮,倒在其次了。
白纸坊
因纸而名,因纸而兴
白纸坊最有名气的地名,当然首选白纸坊胡同。它曾名纸房胡同,来源于元代礼部的官署名和造纸作坊名,附近居民从元代以来就主要以造纸为业,周边自然形成了以“白纸坊”为名的胡同群。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称“白纸坊居民今尚以造纸为业,此坊所由名也。”
白纸坊胡同西边原来还有一条造纸胡同,隔白纸坊西路与白纸坊街南北相望。日本人多田贞一在1944年出版的《北京地名志》中写道:“白纸坊,在外城财政部印刷局的正北侧。明《胡同集》(此处指明张爵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也有白纸坊之名,乃据元旧称。今天,该地居民还是有半数以上以手工制纸为业。北京市內的所谓豆儿纸,就是此地产的。又,西南有黑纸坊。广渠门内残留有抄纸坊的地名。”这是日本人在侵华占领北平(北京)期间,追溯地名产生的文化历史调查,同时也记录了民国时期北京的经济生产和百姓生活。
牛街与南横西街交叉路口。
在白纸坊胡同东侧,还有东西向并排的三条小巷,由北至南,分别是中禾巷、中福巷、中胜巷。原来,1949年前有朱中孚、朱中和兄弟二人,在菜市口经营中鼎和酱菜园,于此处买地建宅,形成两条胡同,取名为中和里、中孚里。当初均为死胡同,20世纪30年代末期,将东口打通。1965年改为中和巷、中孚巷。1981年改现名。中胜巷应该晚一些。同时期的应该还有中兴巷,南起中胜巷,北至中禾巷,是个与白纸坊胡同并列的小胡同。如今这一片区域正在进行大面积的“棚改”。
金圣安寺旧址。
1949年前,崇效寺门前尚有造纸小作坊,每逢农历三月十七蔡伦诞辰,纸坊工人就聚集在祖师庙内举行庆典活动,香火鼎盛,热闹非凡。祖师庙位于造纸胡同内,为当时造纸公会所在地。到了20世纪60年代,这个地方还有晒豆儿纸的小手工作坊。胡同南侧的白纸坊东西大街,是1949年后修建的,东起菜市口大街,西至二环白纸坊桥。《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显示,1958年曾一度称这条街为白纸坊东路、西路,现今是白纸坊街道重要的东西主干道。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日报社(20世纪末由王府井迁至此处),就位于白纸坊东街的东南侧,路口有地铁4号线陶然亭站,交通非常便利。
地图上的白纸坊
地图,在上个世纪还是人们拜访一个城市,走街串巷的指南。大学时,有同学就喜欢收集各个城市的地图,作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注脚。到一个城市,出火车站买一份地图是必不可少的。那时候,西安的城墙还是残破的;那时候,北京的二环外还是麦田和菜地;那时候,开在中关村林荫道土路上的323路公交车,还需要给驴车让道。
今天的白纸坊街道辖区,包括明代“白纸坊”的大部和“宣南坊”西南部。明代万历至崇祯年间(1573年-1644年)的北京城地图显示,白纸坊以广宁门大街(现广安门内大街)和菜市大街为界,北接宣北坊;以教子胡同和礼拜寺街南街(现右安门内大街)为界,东接宣南坊,西、南以城墙为界。
白纸坊公交站牌。
明代“白纸坊”境内有三官庙、枣林儿(今枣林前街)、崇效寺(今崇效胡同)、纸房胡同(位于崇效寺正南,今白纸坊胡同)等地名。“宣南坊”境内有盆儿胡同、关帝庙(今万寿公园)、宏仁万寿宫、玉皇庙、火神庙、火焰营等,其中盆儿胡同南到玉皇庙,与今天的胡同基本在同一位置。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北京城地图显示,白纸坊街道位于外城“西城”境内。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白纸坊地区隶属西城区,冥冥之中似早有定数。当时,菜园街和南菜园街已经形成。枣林儿更名为枣林街。今南横西街西侧为圣安寺街,东侧为西横街。盆儿胡同则贯通南北,北起西横街,南达城墙,成为一条南北大道。玉皇庙的位置变更为龙泉寺。辖区东部新出现了大穿店、官菜园街等地名。
白纸坊胡同。
清宣统年间(1909年-1911年)的北京城地图显示,白纸坊街道位于“外右四区”境内。从地图上看,今天白纸坊的街巷格局大致成型。南菜园、南北樱桃园、右安门后身、里仁街、郭家井、姚家井、万寿西宫、双槐树、大川淀、小川淀等地名在地图上依次出现。白纸坊东街地图显示为“白纸坊”,其南侧大片区域为“度支部印刷局”。姚家井南侧为“模范监狱”。龙泉寺变更为三教寺。从道观(玉皇庙)、寺庙(龙泉寺),到三教寺,这块风水宝地见证了儒释道文化的融合过程。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北平市地图显示,白纸坊街道位于“外四区”境内。新标注枣林后街、安家庄、陈家胡同(今崇效胡同)、牛街南口外(枣林前街夹道,简称枣林夹道)、半步桥、东马道、毛家胡同(今东西向的半步桥街)。原模范监狱变更为第一监狱,官菜园上街南侧标注为自新路,其得名和监狱有关。自新路,取“改过自新”之意,是当年监狱组织犯人修建的土路,大致北至平渊里,南接监狱东侧路。今天的自新路仅保留了中部的一小段。
不厌其烦地描述地图,可以简单梳理出街道辖区地名的变化发展脉络。一些地图上新出现的地名,其最早出现的年代,至迟在地图出版之前已经约定俗成,声名远播。否则出版地图的官方机构,原则上是不会收录的。这也为街道某些地名的出现时间及顺序,提供了大致的时间坐标和具体的历史方位。
十五中春明校区。
盆儿胡同和三教寺
先说盆儿胡同。盆儿胡同北起南横西街,南至白纸坊东街,长512米。胡同源于明代,属宣南坊,是白纸坊辖区内的一条古老街巷。清乾隆年间曾向南拓展,延伸至南城墙。胡同在清末成型。因当地居民以烧制瓷盆为生而得名,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胡同北侧有岳云別墅,是清末管学大臣张百熙祠堂。原胡同内曾有鄞县西馆,为举子应试居息之所。
资料显示,“五四运动”期间,李大钊等革命先辈曾在盆儿胡同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并召开学会成立一周年年会。许多革命者曾在此开展革命工作。抗战期间,这里曾为侵华日军警备司令部,许多被捕的中共党员和爱国人士,在这里遭受迫害和摧残。1949年前夕,改为京华美术专科学校。
现胡同东侧有北京十五中春明校区和喀什驻京办。驻京办对面,胡同西侧是万寿公园东门。胡同人并不多,相对宽阔的胡同南段两旁停满了私家车,几乎找不到空位。胡同中间和两侧遍植行道树,高大的林荫道,更显城市的宁静。
三教寺位于盆儿胡同东南角,具体位置在经济日报社的西侧,始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原名玉皇庙,清初地图显示为龙泉寺。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盆儿胡同”条记载:“井二。华严寺俗称圣贤庵,井一。南有玉皇庙,道光年间重修,改名三教寺,详寺观,井一。”
里仁街三教寺幼儿园。
盆儿胡同南口。
三教寺的来历,还和宏仁万寿宫有点关系。宏仁万寿宫,也叫万寿东宫,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有文昌殿,内祀诸葛亮、文天祥塑像,后殿祀雷神,毁于十八世纪中叶。据记载,因同为道教衣钵,宏仁万寿宫的塑像便移到了盆儿胡同的玉皇庙内。清初龙泉寺的经历,则让三教寺名正言顺拥有了佛教的传承。
由于供奉的神明众多,有道教的玉皇、雷祖,儒教的孔子、朱熹,佛教的释迦牟尼、菩萨等,三教人物俱全,故得名三教寺。这一段历史成文的资料不多,但至迟在清中期,三教寺已经成为民间的俗称了。
历史上,三教寺分别在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道光十三年(1833年)和民国三年(1914年)重修。尤以顺治年间重修最盛,顺治皇帝曾经亲临三教寺拜谒。据《北京寺庙资料》记载,三教寺面积为六亩,共有八十一间殿房。
从玉皇庙,龙泉寺,到三教寺的变更,显示了这块风水宝地宗教和文化相互融合的变迁。1949年后,三教寺被政府接管,于1955年改造为三教寺幼儿园。2005年,幼儿园迁移到里仁街12号。原寺中所存的神像、铜器都被运到了白云观供奉。
里仁街10号的宣师附小
万寿公园
万寿公园大致就是以前的万寿东、西宫所在地。
万寿东宫就是宏仁万寿宫,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毁于十八世纪中叶。万寿西宫,乃“护国关帝庙”,因在东宫西侧而得名。护国关帝庙,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有山门、关帝殿、吕祖殿、斗姆阁等,殿内塑张飞、张巡等名将塑像。张巡,唐代安史之乱中殉难的名将。守城时“城中矢尽,巡缚藁为人千余,被黑衣,夜缒城下”。围兵以为偷营,“争射之,久乃知其为藁人,得箭数十万。”这妥妥是守城版的“草船借箭”。有人看《三国演义》能看出兵法精髓,有人看《三国演义》却只读出了七十二疑冢。虽然都是研究国学的,差别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
关帝庙地势略高,在一片土山之上,重阳节成为周边居民的登高祛灾之地。如今的建筑群落,是20世纪90年代原宣武区拨重金重修的,山门前还有早年间护国关帝庙遗留的的汉白玉石雕等遗物。院子里还保留着一座古石碑,上书“敕建护国关帝庙碑”,碑文有些模糊了,仔细看还能辨别。1949年前,此地多为臭水沟、苇塘、菜田,较为荒凉。其西北角附近(原北京卫生学校)曾为晒粪厂,南侧为黄土贩卖场。抗战时期,侵华日军警备司令部曾设于此。
里仁街标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