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冲突:表里未必如一
2020-07-17韩永
韩永
持续了两个月有余的中印边界冲突,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近日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印方政府支持下的民族主义抬头,中印之间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关系均面临考验。但细察这场冲突相关的元素,会发现其中有一些“表里不一”的特点。
从表面上看,6月30日中印第三次军长级会谈结束后,事态不仅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有升级的趋势。先是印官方“带节奏”排斥中国产品,包括禁止在该国使用TikTok、微信、UC浏览器等59款中国手机App;接着印总理莫迪突訪冲突区域,并发表了指向性明显的讲话,被认为在为这场冲突中火上浇油。
印方最新的动作,据其高级别官员称,是印度决定不加入任何由中国主导的贸易协定,包括被相关方寄予厚望、且对印度加入有所期待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而在军事上,印方向中印边境的达拉克地区大量增兵,并部署了很多先进的武器,包括近期从俄罗斯和法国购进的武器,比如米格29、幻影2000、阿帕奇、T-90坦克,以及印度国产的“阿卡什”防空导弹系统。印方声称要与中方“打持久战”。
总体上看,这是一种“伤人一千,自损八百”的行为,且谁受损更多还不好说。比如,印度封禁中国App导致后者损失巨大,但也因此让当地民众失去了在这些企业就业的机会。在这次事件中损失巨大的字节跳动,在印度雇佣了超过2000位本土员工。
来自中国的投资也会对印度敬而远之。一份统计报告显示,在印度30家独角兽公司中,有18家获得了中国公司的投资。
在疫情造成经济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这些来自中国公司的就业机会和投资,对印度的经济复苏不说不可或缺,也是非常重要。而投资和消费疲软造成的经济不振,可能会比边界冲突给印度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也就是说,莫迪可能靠民族主义赢得民众一时的支持,但如果想赢得长久的支持,还得拿经济说话,这就需要回归理性的轨道。
对于印度的一系列行为,中国至今保持着冷静与克制,但中国事实上也有反制的权利,由此可能对印度造成的影响,莫迪也应该心知肚明。
此外,印度在军事上还要面临“第二战场”——老对手巴基斯坦。巴军方宣布,7月5日,在卢卡河沿岸尼科尔地区的控制线附近,印度军队违反停火规定开火,巴军做出了回应。
种种因素都表明,中印边界争端在表面上闹闹哄哄甚至走向升级的背后,正在渗入更多的、也更有决定性的理性和利益考量。《印度时报》7月6日援引政府消息人士的话说,中国军队从加勒万河谷对峙地区至少向后撤了1公里,印军也后撤了相应距离,双方建立了一段缓冲区。
越过中印边境实控线进入中国的印度士兵。视频截图/CC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