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产城融合的长春汽车产业生态圈研究
2020-07-17课题组
课题组
摘要:当前汽车市场已转变为存量市场,汽车行业面临“新四化”的发展趋势。长春市应以产城融合为抓手,助力一汽;以提升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为切入点,弥补汽车产业发展短板;加大政策扶持,大力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在企业成本、人才环境等方面的竞争力,借力一汽,将汽车产业集群提升到汽车产业生态圈。
关键词:一汽集团;汽车产业生态圈;产业集群
长期以来,长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为解决一汽发展中急需政府协调解决的问题,先后与一汽集团合作共建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一汽解决企业和社会发展中需要政府统筹的公共问题,建立起一汽集团与市政府沟通的“绿色通道”。2020年,长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实施长春国际汽车城、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长春国际影都、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四大板块”战略,强化主导产业生态建设,将全市汽车产业打造成为“万亿级”产业集群。其中,长春国际汽车城以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园区、朝阳区、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公主岭的部分区域为依托,力争到2025年,板块内汽车产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这标志着长春市的汽车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以构建产业生态圈为核心的发展阶段。
一、汽车产业生态圈的基本认识
产业生态圈是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在产业内外包括产业链自身和产业文化氛围两个产业体系、在产业配套包括生产性服务和非生产性服务两个服务体系共“四个体系”建设的共生共赢多维网络体系。按照产业生态系统理论,产业的发育共经历点状的招商引资1.0、线状的产业链2.0、面状的产业群3.0到立体的产业生态圈4.0四个阶段。[1]产业生态圈作为产业集群的演化方向,具备拥有典型龙头企业、具有较大产业规模、形成全链发展格局、依托技术创新驱动、实现产城高度融合5大特征。[2]
在吉林省“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背景下,为实现由点状增长极向区域性增长极转变,长春生产型开发区经济已无法满足汽车产业发展和城市转型的现实要求,急需以产城融合为抓手,将汽车产业集群提升到产业生态圈,实现生产型城市向消费型城市转变,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二、建设长春汽车产业生态圈的重要意义
汽车产业生态圈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促进长春经济圈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要求。2019年长春市汽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50%以上,汽车产业依旧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心骨。目前,长春市已经形成了以一汽集团为核心、集聚1000余家零部件企业的汽车产业集群,但本地化零部件配套率仅为40%,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遇到了瓶颈。面对汽车市场已转变为存量市场的行业发展趋势,急需以培育产业生态圈为抓手,找寻新的汽车产业增长点。长春市构建汽车产业生态圈可以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等要素集聚,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推动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延伸,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功能完善和配置高效,为长春市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汽车产业生态圈是打造现代化都市圈的重要抓手
2019年5月,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王凯在全市城市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把长春建设成为城区常驻人口规模500万人以上、建成区500平方公里以上的现代化特大型城市。通过完善汽车产业生态圈的“四个体系”,在都市圈内形成分工合理的产业网络,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一方面,通过融合科技、信息、金融等多个维度,集聚周边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提升城市人口规模;另一方面,通过打造绿色汽车城,扩大城市文化品牌效应,提升空间辐射和牵引效用,实现以产业生态圈建设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三、长春汽车产业生态圈发展现状
长春市汽车产业生态圈“四个体系”的发展现状,可总结为以下四个特征。一是长春汽车工业体系较完备,但整车与零部件不协同;二是汽车品牌具有一定影响力,但产城融合的汽车文化体系尚未建立;三是汽车生产水平逐步提高,但汽车物流成为长春市汽车产业中最薄弱的环节;四是具有汽车人才培养优势,但多元化的城市配套供给仍显紧缺。
在产业链自身体系建设中,汽车产业整车与零部件不协同,重点体现在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较低
长春是中国第一个汽车城,拥有近万个品种的汽车零部件和完整的汽车制造产业链,汽车工业体系较为完备。综合对比上海、重庆、广州、武汉等国内主要汽车城发展情况,长春市汽车产业高端化路线逐渐形成,但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仅为40%,成为最大短板。汽车产业链共由32类一级零部件、50类二级零部件、301类三级零部件组成,长春市重点零部件企业覆盖15类一级零部件、30类二级零部件、15类三级零部件。调研发现,长春市三级零部件供应商类型较少的原因之一是受制于其生产工艺水平仍处于“手工作坊式”,达不到二级供应商的现代化工艺标准要求。
在产业文化氛围建设中,汽车产业品牌与城市品牌不匹配,重点体现在汽车文化问题
汽车文化问题,一是长春市汽车文化内容匮乏,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每年举办的汽车比赛等汽车文化活动仅2场左右。2019年,长春市共举办28场以博览会为主的汽车展销和节庆文化活动。二是汽车的品牌推广和城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得不紧密。2019年,长春市共举办规模以上展会活动160多场,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而汽车文化活动集中在会展中心、农博园等少数场馆,长春市的文化推广活动集中在电影、雕塑、冰雪等方面,车企的文化品牌发展建设与城市的汽车文化建设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尚未形成独特性和系统性的城市汽车文化体系。
在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中,汽车产业生产与城市配套空间不匹配,重点体现在零部件生产与物流运输问题
汽车物流是长春市汽车产业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汽车物流各环节相互分离,尚未形成融为一体的汽车物流产业。一是在生产环节,有30%零部件企业布局在三环以内,且分散不成规模,用地效能低,对城市生活交通产生较严重影响,汽车物流占地规模大,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低,经济效益差。二是在运输环节,汽车物流以公路运输为主,整车及零部件运输中铁路所占份额不足8%,物流运输方式过于单一,结构不合理。在这方面,武汉市铁路货运网络加快由“十”字形向“米”字形拓展,同时完善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大大提升了汽车物流效率,值得借鉴和学习。
在非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中,汽车产业从业人员的生活需求和城市服务供给不匹配,重点体现在生活配套问题
长春市具有人才培养优势,现有汽车专业教职工和学生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具有汽车人才培养优势。但全国范围内汽车专业技术人才就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西南地区,长春专业技术人才的本地留存率较低。一是由于缺少针对汽车人才的住房、医疗、教育等针对性政策支持,企业研发人才流失严重,未来5-10年内汽车人才面临断档风险。二是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以教育为主,多元化的配套服务供给仍显短缺。2019年,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教育科研用地为主,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较为短缺,如人均文化设施面积、人均体育设施面积等较低。三是汽车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职能较为单一,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9.72平方米/人,全市排名第四。
四、对策建议
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以推进产城融合为主线,破解汽车产业和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瓶颈,变“物理结合”为“化学融合”,加快向生产、服务、消费等功能复合的城市型经济转型,打造汽车企业、汽车文化、汽车制造、汽车人才与城市融合的可持续的汽车产业生态圈。
优化汽车产业链条,着力整合“产业对”,推进产业融合突破智能网联等技术研发,共建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启明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北方)示范区和长春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汽车产业生态圈相关企业“上云”,以研发、生产、管理等环节的资源供需结合为突破口,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仿真实验室、智能交通实验室,形成“理论-研发-中试-投产”全流程产业链。
一是實施汽车零部件强基工程,提升本地配套率。瞄准汽车产业链关键环节,引入和培育若干具有全国竞争力的零部件供应商,以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和二级零部件供应商带动三级零部件供应商,形成金字塔形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围绕发动机模块、电子模块等缺失产品,通过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降低企业固定资产投入成本、生产运营成本、人才住房成本等手段,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二是实施“智能+”改造工程,提升企业生产工艺水平。为补齐三级供应商的生产短板,通过开展智能制造诊断评估专项活动,推动100家中小企业从“作坊式”工厂向智能工厂升级。分门类组建“智能制造诊断评估专家团队”,以智能制造服务商牵头,第三方咨询机构做技术理论指导,政府人员参与全程监测,由政府出资前期问诊费用,帮助企业梳理智能化改造方向和初步方案。三是发展接续产业,聚焦行走机械、智能移动终端等蓝海行业。首先是将机器人领域中新型传感器及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精密传动装置等关键技术应用到物流装备制造中,开发智能物流装备产品。其次是借助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技术优势和长拖农业机械装备集团等企业的集群优势,大力推进农用柴油机、转向驱动桥及电液悬挂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开发农机装备产品。再次是在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同时,加快与移动智能终端产业融合,发展可穿戴设备、智能车载终端等产品。四是延伸服务链,大力发展汽车后市场等服务领域。创新出行和服务模式,拓展包含交通物流、共享出行、用户交互、信息利用等要素的网状生态圈。鼓励发展车载智能娱乐终端,与传统汽车及零部件互联互控,在传统汽车装配辅助驾驶系统,推动传统汽车智能网联化改造服务。
激发汽车文化活力,完善文化品牌体系,营造创新生态
一是发展“汽车+公共空间”。首先是以楔形绿脉、中央绿轴、网状绿道、点状绿景构成城区生态景观网,通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实现环外农田用地与生态绿地的置换,打造绿水田林、伴入庭间的整体风貌,提高区域生态环境品质。其次是将人民大街、东风大街等十条街路提升改造为精品街路,以顺畅、便捷、安全、舒适的街路空间增强城市汽车文化魅力。再次是结合城市双修和雕塑入城等项目,拆墙建绿、拆违还绿,不断提升一汽厂区和生活区绿化品质及公共空间艺术氛围。二是发展“汽车+旅游”。首先是重点围绕一条汽车文化旅游线路,建设一大基地(长春国际汽车主题公园)、一大中心(汽车展示及文化创意中心)、一个“小镇”(“红旗小镇历史区与未来区”)、三大场馆(汽车博物馆、汽车科技馆、汽车驾驶体验馆)。其次是强化汽车文化的引领作用,结合一汽集团技术改造与红旗新厂区建设,逐步腾退厂区部分产业空间,活化利用,重点发展文化节庆、建设文化场馆及主题公园等文化旅游项目,塑造中国汽车城新风貌。三是发展“汽车+展览”。以“红旗小镇”建设为契机,活化一汽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建筑,围绕红旗小镇历史区,周边布局红旗汽车科技中心、红旗汽车品牌设计中心、红旗汽车主题游乐中心、红旗广场以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带动一汽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品质的提升,助推一汽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世界级汽车文化特色街区,打造“中国汽车工业红色圣地”。四是发展“汽车+影视”。与国际知名车企以及影视公司合作,推动创作长春汽车品牌动漫角色,策划以长春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实现本地汽车文化跨界融入国际影视产业发展的快车道。五是发展“汽车+赛事”。支持承办汽车电竞、汽车宿营、特种车比赛、体育赛事等比赛,扩大国际影响力,建成全国乃至国际相关大赛的源头创新地。
优化交通设施网络,建立汽车物流组织体系,推进生产高效
一是优化汽车物流总体布局。延续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横四纵”路网,充分考虑汽车产业当期与未来发展诉求,优先完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以就近集中为原则,整合现有物流用地,将各主机厂所需物流用地在五公里以内布局,使生产配套与运输环节相衔接。打通针对汽车产业的货运物流通道,实现生产物流与居民生活分流。二是近期完善一汽物流布局体系。重点发挥既有设施潜力,以解决物流运输问题为主,形成“一个汽车物流园区、两个铁路运输站台、三条一汽物流专用通道、四个整车厂区”的西南区域近期一汽物流布局体系。重点启动续建一汽大众物流专用通道、改造东山站台、建设长春汽车物流园铁路专用线和装卸站台、新建一汽轿车兴顺路物流专用通道、改造腾飞大路快速路、改造西四环路至快速路标准等项目。三是远期打造长春市汽车产业及物流运输体系。应对一汽集团产能增长需要,构建“一个汽车产业配套园区、两个汽车物流园区、三个铁路运输站台、四条一汽物流专用通道、五个整车厂区”的汽车产业及物流运输体系。重点启动建设大屯汽车产业配套园区、建设大屯汽车物流园、建设大屯物流园铁路专用线和装卸站台、新建一汽轿车开运街物流专用通道等项目。
提升人才发展软环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生活宜居
一是实施人才引进政策。重点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等特定领域的中高端人才,通过个人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每年补贴5000万元,预计吸纳5000名中高端人才,并新增2.5万人的服务业就业岗位,其中新带动的1万名高端服务业人口将新增1亿元以上的税收。具体参考粤港澳大湾区的优惠政策,针对全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5万元的个人,其所得税已缴税额超过其按应纳税所得额的15%计算的税额部分,由政府给予财政补贴,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二是施行人才培育制度。依托吉林省“人才18条政策”,成立汽车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建立人才阶梯培养机制,登记各企业人才,集中培养。同时,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通过面向企业一线遴选一批技能大师项目、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方式,加快培育紧缺技能人才,形成“大师+工匠”的高技能人才集群。三是优化留才生活环境。首先是重点在以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城市西南区域,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打造整体风貌,提高区域生态环境品质,打造“汽车人”的宜居幸福家园。其次是优化高品质住房的空间分布,创造与人群特征相适应的居住空间分布格局,为国内外专家和高层次人才提供专家公寓。再次是探索国际医疗资源的共享,引入国际知名医疗机构的分支机构入驻,打造国际健康医疗中心。最后是保留红旗小镇历史文保建筑,新增双创示范区、主题酒店、红旗营地、红旗故事会、餐饮社交等商业服务功能,打造富有传统街巷感的红旗1958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