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雌激素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分析

2020-07-17洪晓川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外周血细胞因子

洪晓川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以雌激素水平降低、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为发病机制,引发骨骼脆性增加,常导致关节骨痛及脆性骨折发生的全身骨性疾病。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常见于50~70岁妇女,是我国老年女性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与人体组织中骨量减低及骨髓中脂肪含量增加有关,在这一过程中雌激素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扮演重要角色。为此,本研究选择了2019年春季参加中一东北国际医院健康体检的老年绝经后女性为研究对象,按有无骨质疏松症进行分组,比较两组对象外周血雌激素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参加2019年春季中一东北国际医院健康体检的老年绝经后女性。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女性;③停经≥1年,且有绝经后症状;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①自身免疫性疾病;②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本文实际入选老年绝经后女性217例。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备案。

1.2 方法

1.2.1 外周血雌激素及细胞因子表达浓度测定:本文选择了如下外周血细胞因子指标:①雌二醇(E2);②骨碱性磷酸酶(BAP);③肿瘤坏死因子-a(TNF-a);④白细胞介素-1(IL-1);⑤白细胞介素-6(IL-6)。入选对象均在空腹条件下,抽取5ml肘静脉血,离心后血清标本置于低温冰箱保存待检。各项指标检测方法;E2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BAP、TNF-a、IL-1和IL-6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2.2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统计学工具使用SPSS 19.0软件,采集数据全部为计量指标,使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达,用t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对照,P<0.05说明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分组及两组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本研究入选的217例老年绝经后女性按有无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参考2011年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颁布的《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分为老年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组(105例)和对照组(无骨质疏松症者,112例)。两组对象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两组对象平均年龄及平均绝经时间分布接近(P>0.05)。

表1 两组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对象外周血雌激素及相关细胞因子比较 两组对象外周血雌激素及相关细胞因子比较见表2,老年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组外周血BAP、TNFα、IL-1和IL-6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E2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P<0.05)。

表2 两组对象外周血相关细胞因子指标表达对照比较

3.讨论

近年来,多数专家学者[1]强调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其中也包括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现代医学认为,骨密度下降是肌肉、骨骼系统调控失衡结果,不仅与骨量下降及骨髓中脂肪组织增加有关,还涉及了全身肌肉容积、强度减少等内容,这一过程受到多个细胞因子调控,而研究这些雌激素及相关细胞因子在骨代谢中浓度表达,对骨质疏松症早期诊断及防治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选择参加健康体检的老年绝经后女性为研究对象,按有无骨质疏松症进行分组,比较两组对象外周血雌激素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现况,发现老年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组外周血BAP、TNFα、IL-1和IL-6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骨质疏松症),而E2浓度低于对照组。这些结果提示,老年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存在着明确的外周血雌激素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异常,国内一些涉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同类调查[2~4]与本研究统计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调查分析老年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外周血雌激素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现况有助于识别该病的高危人群,作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早期诊断及制定干预计划,对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进展具有重大意义,可在骨科临床中推广。

猜你喜欢

骨质疏松症外周血细胞因子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成人HPS临床特征及多种细胞因子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分析蒙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进展
外周血红细胞膜脂肪酸C20:1n9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SIRT1 mRNA的表达及氨氯地平对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