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首席信息官(CIO)*
——核心内涵、能力模型与专业发展策略
2020-07-17葛文双
葛文双 白 浩
(1.陕西师范大学 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陕西师范大学 远程教育学院;3.陕西师范大学 未来教育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062)
一、引言
首席信息官是Chief Information Office 的译称,通常是指负责处理组织中信息技术系统相关事务的高级管理人员[1],一般用英文简写CIO 来表示。CIO的概念最早由William R.Synnott 和William H.Gruber 在1981年首次提出,他们认为,需要在组织机构中设置CIO 岗位来负责机构的信息化政策、标准和运行,并对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控[2]。由此,CIO开始作为领导决策层的角色被人们所认识。美国联邦政府于1984年开始在各重要职能部门设立信息主管,负责政府信息资源的规划、管理和开发[3],使得CIO 作为正式职位开始出现。随着信息资源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日益显著,美国企业也开始效仿联邦政府在管理层设置CIO,以促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与商业发展。
与此同时,CIO 也进入了教育的研究视野,美国高校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出现CIO 职位。据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2003年的调查统计显示:全美大约有68%的高校设有CIO 这一职位[4],而美国K-12 领域的部分中小学,也从2000年开始尝试设置CIO 岗位,来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我国少数顶尖大学从2002年开始,在学校管理岗位中引入CIO 制度,探索由校领导担任大学信息化主管,并统筹和规划学校整体层面的信息化工作。我国中小学从2000年开始,就基于信息化校园工作的需要,出现了专职的教育技术管理者,主要负责基础设施、网络环境和数字资源等技术性的管理工作。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转型升级,中小学的信息化工作也从相对单一的“技术属性”,逐渐走向更为复杂的“管理属性”。
为此,国内任友群教授团队于2015年,从学术视角率先探讨了学校CIO 的理念,提出面对“互联网+”校园的智慧校园建设新阶段,要施行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CIO 负责制,以CIO 为核心,建立相应的基础设施、系统应用、信息数据的建设管理架构,打破制约信息化发挥效用的制度壁垒[5]。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CIO 的重要作用,提出要建立由校领导担任CIO 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6],这促使传统型技术管理者必须完成教育信息化2.0 时代的自我革新与转换。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探讨首席信息官(CIO)的核心内涵,在CIO 的职业能力与专业发展的实践中寻求突破,以进一步促进智能时代教育教学的变革发展。
本文主要以中小学首席信息官(CIO)为研究对象,对其核心内涵、关键能力、发展模型和发展策略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推动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与教育治理的现代化。
二、首席信息官(CIO)的核心内涵
(一)国家政策发展下信息化管理者的职责内涵
1.教育技术管理者阶段
教育部在2000年发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提出“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校,明确一名负责同志抓信息技术教育工作”[7]。该政策促使中小学校出现了“专职技术型”管理者,他们需要对校园网络建设和多媒体教学的技术应用和管理负责。2004年底,教育部进一步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面向技术和管理人员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学校信息化建设与运行、教师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提供技术性的支持服务。
2.校长管理层阶段
教育部在2012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要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主管”[8],这促使中小学校的校级领导开始关注和理解教育信息化,要求从学校发展的视角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2014年,教育部又发布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要求“校长作为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带头人,要认识信息新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重要意义”[9]。对校长从信息化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推动等三个方面,提出了15 条具体要求,并在同年年底启动了“教育部—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重点关注中小学校长对于国家信息化政策和战略的理解与贯彻,以期促进教育管理、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的革新。
3.首席信息官阶段
教育部在2016年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建立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10],真正统筹和落实了学校的信息化规划、建设与发展。2017年,北京教育信息化产业联盟进一步发布了《中小学学校首席信息官(CIO)建设规范》的国标规范,对中小学CIO 的职责、权利、任职要求、薪酬管理和培训措施提出了发展建议[11]。2018年,在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中,进一步要求“建立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的制度,并要求明确责任部门”[12];同年,全国首届中小学首席信息官(CIO)队伍建设会议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宣布成立“全国中小学CIO 联盟”[13]。上述这些政策的出台,促使CIO 的岗位职能呈现出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二)专业标准视角下信息化管理者的能力要求
1.面向管理者的教育技术能力
从2000年到2010年,面向多媒体与网络化学习环境,各国开始纷纷制定相应的教育技术标准来提升教师、管理者和学习者的相关能力。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在2002年发布的《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A-2002)中,从领导力和愿景、学习与教学、技术应用与专业实践、支持管理与运作、评估与评价、社会法律与伦理等六个方面,对管理者提出了16 个指标的能力要求[14]。我国教育部在2004年发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等四个维度,对管理人员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应用要求[15]。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在2009年对《面向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进行了修订,从数字化教学与工作的变革视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平等和公平权的倡导者、有远见的规划者、赋予权利的领导者、系统设计者和广泛联系的学习者等五个层面的17 条能力要求[16]。
2.面向校领导的信息化领导力
从2011年到2016年,面对网络信息和数字化媒体的快速发展,中小学校也开始从关注单一、分布式的技术系统,进入到网络空间系统的建设阶段。在这一阶段,学校需要从更高的领导层视角来对整个学校的信息化负责,这也就对信息化领导力提出了相应的能力要求。
美国教育技术领导力前沿研究中心(CASTLE)基于 《面向管理者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NETS·A-2009),建立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从领导能力与远见卓识、教与学、工作效率与专业实践、保障管理与运行、评价评估和社会法制道德问题等六个方面,对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进行评价[17]。该中心在高等教育改进基金会(FIPSE)的资金支持下,开发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养项目”(STLI),开展面向硕士和博士的专业学位与面向行业的培训认证,这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也发布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面向校领导,从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环境与评价等方面,提出了15 条能力要求[18]。教育部基于上述领导力标准,从2014年至2015年,面向全国开展了“教育部—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从认识信息化领导力、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与重点工作、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信息化规划和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以网络研修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为促进校长担任CIO 的专业化建设提供了契机。
3.面向首席信息官(CIO)的岗位胜任力
从2017年开始,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和5G 等新兴技术的高度应用,促使学校进入移动互联与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建设阶段。“如何利用新兴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有效发展”,是这一阶段作为信息化管理者的CIO 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作为校领导的CIO,需要具备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岗位胜任力,具备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资源整合力、技术应用力和即时处理力,注重提升信息化规划、管理、决策和评估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且提升领导力、沟通协调能力、文化创建和教育创新等方面的管理能力。正如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所提出的,职业CIO 不仅要在技术管理上有所建树,更要在学校战略规划、领导力和沟通交流等方面,展现强大的能力[19]。面对移动互联网支撑的智能化学习环境,中小学CIO 要从“技术型管理者”和“奖惩型管理者”走向“变革型管理者”,这也就预示着其核心职能迈入了职业化与专业化的进程。
(三)实践共同体视角下首席信息官的内涵共识
在2018年4月20日举行的全国首届中小学CIO 队伍建设会议上,我们所在团队同与会专家、区域教育信息化主管和中小学校CIO 进行了专题开放式讨论。与会者从专业视角,对中小学CIO 岗位的概念与内涵达成共识,认为在教育信息化2.0 时代,中小学CIO 面对的不再是相对简单的教育技术管理和信息化领导力问题,而是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开展的、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深度变革的复杂问题。基于此,从七个方面形成了对中小学CIO 岗位职责的初步认识,如表1所示。
表1 中小学CIO 的岗位认识与岗位职责
三、中小学首席信息官(CIO)关键能力的维度分析
我们采用Creswell 和Miller 提出的三角验证方法[20],对文献资料、访谈调查和德尔菲专家调查得到的三种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以保证研究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一)基于文献分析的初步研究
1.检索方法
为了系统梳理中小学CIO 的关键能力结构维度,我们采用系统文献梳理的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 和Google Scholar 数据库中的期刊、会议论文、博士论文和机构研究报告进行检索,以“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首席信息官”“信息化主管”“信息化管理者”为标题、关键词和摘要进行组合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7 篇。再通过文献的二次筛选和内容分析,共确定有效文献8 篇。
2.内容分析
由于高校CIO 的发展已经历了30 余年,所以其研究和发展相对成熟,我们首先对8 篇文献中的2篇有关高校CIO 能力的文献进行分析,期望能为研究中小学CIO 能力结构提供理论指导。在文献一中,清华大学沈培华提出了六个维度的能力:第一,建立校园信息化愿景规划;第二,以最有效的方式管理信息化应用与服务;第三,领导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第四,协调各个部门信息化建设;第五,阐述学校信息化策略;第六,高校CIO 与其他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合作[21]。
文献二是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的分析与研究中心,在2016年“对高校CIO职责和技能的调查研究报告”,主要从IT 相关的技能和职业特征两方面,分别对高校CIO 应该具备的能力进行了分析[22]。该研究发现,高校CIO 承担的信息技术相关职责包括:信息技术运行与服务传输、网络系统建设、信息安全等12 项。其中,高校CIO 在信息技术运行与服务传输、网络系统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桌面服务或客户支持、应用程序开发或操作管理、学术计算/教学设计等六个方面,认同自身能力水平非常专业,比例达到50%以上,如图1所示。报告对高校CIO 认可的职业能力特征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高校CIO 将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关系网络能力、领导力、政治敏锐力和运行能力等七种能力,视为非常重要的职业特征,如图2所示。
图1 EDUCAUSE 的信息技术能力
图2 EDUCAUSE 的职业特征能力
从上述对高校CIO 能力维度或结构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信息技术介入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革新和CIO 自身的职业化能力特征,构成了高校CIO 的核心维度。其中,信息技术介入学校信息化的流程可以划分为系统规划、管理服务、技术支持、运行决策和人员专业发展等;而交流能力、沟通能力、运营能力和领导力,成为职业化特征中的关键维度。由此,我们基于上述针对高校CIO 能力结构的分析,从“信息技术介入系统变革要素”和“职业化特征因素”两个层面,对6 篇中小学CIO 能力结构的文献进行比较(如表2所示),以此来提取中小学CIO 的核心能力维度。
表2 中小学CIO 的能力因素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我们按照出现频次由高到低进行筛选,提取出现频率超过50%的关键词,分别为:信息化规划(6)、信息化管理执行(6)、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4)、信息与通讯系统(4)、环境建设(4)、沟通能力(4)、领导力(3)和运营能力(3)。同时,我们也发现评价评估能力、数据管理能力、道德与政治能力、信息化体制机制创新等,成为近年来新出现的能力维度指标,需要给予关注。
3.初步结果
通过对高校CIO 和中小学CIO 文献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小学CIO 的能力与高校CIO 大致等同,在关键维度上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因此,初步将信息化系统规划、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信息技术系统、环境建设、运行决策、沟通能力和领导力,作为中小学首席信息官(CIO)能力的核心维度。
(二)基于中小学CIO 访谈的质性分析
1.数据采集
为了进一步确定中小学CIO 的关键能力,我们对8 位任职超过一年的中小学CIO,进行半结构化开放式访谈,期望了解他们对于当前岗位关键职责的认识,以此来提取关键能力特征。访谈通过微信语音聊天的方式,对每位参与访谈的CIO 进行大约30分钟的专访,访谈过程通过“讯飞语记”进行同步录音。访谈提纲主要包括:个人背景、CIO 的任职过程和对CIO 岗位工作的认识等三个部分,采用半结构化的方式进行。访谈结束后,我们将这些语音材料进行转录,形成了8 份访谈文本(共2 万余字),作为质性分析的数据。
2.数据分析
采用NVivo 11 作为统计分析工具,按照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规则对访谈文本数据进行分析。在编码过程中,我们邀请了三位不同的编码者,背对背同时对数据进行编码。编码信度通过NVivo 的“Coding Comparison”功能,对所有节点进行一致性检验,并对不一致的地方进行调整,从而最大程度减少个人偏见对编码的影响。随后,我们把提出的“关键字段”发送给8 位CIO 进行评判,评判相似度达到0.88。
3.分析结果
通过对8 名中小学在职CIO 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并对结果作初步文本概念化处理,形成了14 个自由节点;在二级主轴编码中,我们对一级开放编码的自由节点,进行关联分析和归类,最终形成了5 个树状节点,具体见表3。
通过进一步呈现两个自由节点之间的共同资料来源,我们可以发现,“规划思考能力”这个类属下的所有节点,都可以被“管理能力”的某些节点所概括。比如:“对学校信息化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对学校发展定位有清醒认识”可以被“管理能力”下属的“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是优秀管理者”所概括。因此,如果进一步进行聚类,可以将“管理能力”和“系统思考能力”合并。基于上述访谈分析结果,提炼出了中小学CIO 的关键岗位胜任能力,包括:管理能力、规划思考能力、信息技术相关能力、沟通能力和政治敏锐力。
表3 中小学在职CIO 的访谈资料编码
(三)基于专家调查视角对中小学CIO 能力维度的分析
1.能力结构提取
我们将上述文献综述和访谈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对中小学CIO 的关键能力维度进行结构内容的提取,并特别针对适应教育信息化2.0 时代岗位胜任力的新特征进行梳理,形成了关键维度框架,如表4所示。
表4 中小学CIO 能力维度的汇总
2.专家咨询调查
我们采用了Delphi 专家法,向30 位领域内的专家进行咨询调查,其中,包括10 位高校教育信息化专家、10 位区县教育系统信息化负责人和10 位中小学优秀首席信息官。主要通过问卷星开展网络调查,让30 位领域专家对上述关键能力维度的重要性,按照由高到低的等级程度(由5 至1)来进行评判。最终收到有效问卷26 份,其中,高校专家6 份、区县教育局专家10 份、中小学CIO 专家10 份。
经过对26 份问卷重要性排序的均值统计,将各项能力维度按照重要性评分,由高到低排列如下:评价能力(4.96)、领导力(4.95)、沟通能力(4.93)、创新能力(4.93)、系统规划能力(4.58)、信息化管理(4.45)、政治敏锐力(4.16)、信息技术相关系统和环境建设(4.16)、数据管理能力(4.16)、信息化队伍建设与人员发展(3.61)、信息化运营决策(3.58)。之后,我们再进一步对26 份专家调查反馈建议作梳理,发现了三方面针对性的建议:第一,现有针对中小学CIO 的能力维度已经基本涵盖,但是需要从岗位能力视角对相关能力进行逻辑性的构建,从而形成可操作的专业发展模型;第二,建议从中小学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基本职能出发,对CIO 的技术性能力进行归纳和合并;第三,可以考虑将中小学CIO 岗位职业胜任力和基础素质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个评价发展性的能力模型。
四、首席信息官(CIO)的能力发展模型
结合上述对CIO 能力结构维度的系统分析,我们基于组织管理学Burke-Litwin 的研究模型,从企业管理者保证机构组织运行的使命、环境、系统、单元和管理文化,以及促进机构发展的领导力、实践力和内在动机等方面,进行归因分析[29]。由此,我们从信息化外显能力特征和内隐驱动要素两方面,来构建中小学CIO 的能力发展模型,如图3所示。
其中,外显能力特征主要指向CIO 负责中小学校信息化相关事务的必备能力,包括:信息化决策规划、信息化应用管理、信息化环境建设、信息化效益评估;内隐驱动要素主要指向CIO 促进中小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内在能力因素,包括:信息素养、人际沟通、领导力、运营监管、反思实践和创新发展。
(一)外显能力特征
1.决策规划
图3 中小学CIO 能力发展模型
中小学CIO 应在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教学环境下,根据自身知识与经验来对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进行规划与决策。具体包括:为学校制定信息化教育规划的目标与愿景,为未来学习变革做好准备;结合学校自身状况,合理统筹和配置信息化建设与使用经费;利用恰当的信息技术和手段来提升管理效果,促进教与学的质量优化等。
2.应用管理
中小学CIO 应对学校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教学和教研等活动的有效应用,进行指导和管理。具体包括:保障学校各类信息化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运行,推动信息技术在学校各级管理业务流程的深入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等。
3.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一般意义上被理解为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这里我们将硬件环境指向物理基础设施,软件环境包括各类信息系统、数字化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环境。中小学CIO 主要负责基础设施、信息系统、数字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工作。
4.效益评估
中小学CIO 应对信息化环境建设、资源配置和应用成效,进行客观、持续的评估与评价。具体包括:对信息化相关经费投入与产出效益进行评估;对信息化教学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度和成效进行诊断与分析;对信息化资源的质量状况和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对信息化管理团队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人力效率评估;对信息化介入教学的整体质量进行评价,构建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实际能力水平的评价方法,建立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化评价体系,能够及时诊断和报告学校的教学质量等。
(二)内隐驱动要素
1.信息素养
随着全球对于信息素养和数字素养的日益关注,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根据联合国2018年发布的 《数字素养测评全球框架》中有关适应未来工作的数字化胜任力特征[30],我们认为,中小学CIO 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应用等方面的意识与相关知识能力。
2.人际沟通
我们将人际沟通能力界定为:中小学CIO 作为校级领导能够聚合各种力量,有效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平衡各类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化调动能够促进学校发展的积极因素,促进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的达成。该能力具体包括:有效识别家长和学生需求,同政府和教育领导部门开展密切沟通,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各类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和平衡关系,针对突发或应急状况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处理。
3.领导力
领导力指向中小学CIO 直接或间接对课程教学要素(师生、内容和资源)产生的变革或导向能力,对于学生学习质量与全面发展、课程教学与内容资源创新、教师激励与专业发展、学校校园文化创新以及学校愿景的实现,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4.运营监管
运营监管是指中小学CIO 要具备类似企业运行管理的理念,将现代化管理与学校发展理念相融合,通过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学校的组织方式、业务流程和管理机制进行重组,来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高效运转,促使人力、物力和财力能够高度匹配,从而获取信息化建设实施的最大效益。
5.反思实践
反思实践作为人们不断发展的核心内驱力,促使中小学CIO 对于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有助于阶段性地总结经验,并对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进,促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能够处于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中。
6.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能力是对中小学CIO 提出的更高级能力的要求,指向中小学CIO 敢于直面教育教学问题,勇于对教育管理战略、教学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目标等进行大胆革新,推进学校在信息化的浪潮中实现跨越式的变革。
五、首席信息官(CIO)的专业发展策略
2019年2月出台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学校要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31];同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的意见》中,进一步强调“要建立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机制”[32]。这些进一步要求中小学校在领导决策中注重信息技术支持的知识学习方式与能力培养路径的变革,也对CIO 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
(一)探索基于能力认证的中小学CIO 培训模式
鉴于中小学CIO 的职业特点和学习方式,一种时间灵活的、能力发展型的学习成果认证方式,可以被借鉴应用于中小学CIO 的培训项目中。这种认证方式强调对于学习者先前学习经验和能力的测评,也就是说,学习者达到了获取学位所规定的课程要求,就可以对其进行能力认证,并转换成相应的学历或学位课程的学分证明,不必再按照传统学习认证的要求必须完成学时[33]。美国在线教育机构Udacity基于这种认证方式,开发了“纳米学位”项目,学习者通过编译程序、设计案例和创造作品来展现自己的能力水平,并用于认证网络开发、数据分析等微学位课程。这种时间灵活的“纳米学位”,成为了一种新型职业能力的证明[34]。
由此,我们基于CIO 的能力发展模型,探索构建适合中小学CIO 的新型培训模式,尝试在混合学习方式中融入情境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方法,并将“微能力认证”纳入其中,从而构建更为精准的培训模式,如图4所示。
图4 时间灵活、微认证的中小学CIO 培训模式
第一,基于CIO 的能力发展模型,为中小学CIO提供了必备模块和拓展模块两类培训内容;第二,对CIO 在培训前采用微能力先前认证的方式,在必备模块内容采用任务型的测评,通过测评的CIO 将被直接授予“微能力徽章”,而没有通过测评的CIO则需要参加该模块相应的培训与考核,而在拓展模块基于职业需求让CIO 通过系统匹配或自行选择的方式,从四个模块中任意选修两个内容进行在线移动学习和考核认证;第三,CIO 通过每项能力考核后都会获得相应的徽章证明,当累计获得足够的能力徽章后,可以进行职业能力证书的认定;第四,培训采用了精准需求的方式,针对必备内容主要采用混合式培训的模式,而对拓展内容主要应用互联网移动学习模式;第五,项目的微能力先前学习成果认证,主要采用了在线作品提交的方式,由项目培训进行评价,而没有通过先前认证的CIO,需要参与培训项目以及自评、互评有机结合的能力考核。其中,自评主要是参训CIO 对于学习内容进行阶段性的学习反思,互评则是CIO 之间对提交展示能力水平的作品进行相互评价。
(二)研发基于CIO 能力认证的培训体系与内容
基于上述所提出的中小学CIO 能力发展模型,我们进一步构建了“两个模块+八项技能”的培训体系,从必备技能和拓展技能两个模块,研制了八个方面的微能力提升认证项目,具体如表5所示。
培训必备技能和拓展技能模块下各有4 项微认证项目,其中,必备技能模块包括:信息化管理规划、信息化环境与资源建设、信息化应用决策评估和信息素养与技术应用4 个项目,主要针对CIO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外在能力进行提升,要求全部完成和认证通过。拓展技能模块包括:创新发展、政治关系与沟通、运营管理和领导力提升4 个项目,主要针对CIO职业素质的内在需求进行提升,通过CIO 的个人兴趣选择或职业需求360 度评估,来从4 个项目中选修2 个,以在线移动学习的方式完成微认证。
(三)构建促进CIO 职业发展的共同体联盟
CIO 对于中小学校在整体的教育教学变革过程中非常关键,CIO 岗位的出现,刚好可以弥补传统管理层中“信息化决策真空”的问题。然而,从我们对大多数学校CIO 的实践现状调查来看,很多学校虽然已经设立了CIO 岗位,但是还缺少有效的制度和专业化的手段来落实CIO 的作用,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小学CIO 的专业化能力水平。目前,国家和各区域教育管理部门主要通过开展专门培训的方式,期望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现有CIO 的理念意识和岗位知识。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体系,CIO 的能力发展更需要关注于职业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为不同学校的CIO 同行创造交流、沟通的条件,通过相互之间的实践性交流来有效促进CIO的专业化发展。因此,构建CIO 的职业发展联盟,为他们打造一个岗位实践协同发展的共同体,就显得非常重要。
表5 中小学首席信息官(CIO)培训体系与课程内容
2018年,中小学首席信息官(CIO)联盟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的支持下宣布成立,期望通过每年举办“中小学CIO 发展论坛”,来构建中小学CIO 的实践发展共同体。联盟将深度借鉴“美国学校网络联盟”(CoSN)的模式,每年为中小学CIO 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开展CIO 的职业能力认证与发展,并通过促进中小学CIO 之间的行业对话,进一步加强联盟内学校之间优秀经验和课程资源的共享、共建与共用。
(四)开展中小学CIO 专业领域的合作研究
为了科学推进中小学CIO 的职业化发展进程,联盟将在高校、中小学校和IT 企业之间建立跨平台的合作研究机制。通过创新中小学CIO、高校研究学者和IT 企业技术高管之间的学术共享网络,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研究,以期构建更具科学性的专业标准,来推进中小学CIO 的专业化发展。具体包括:首先,通过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发布“中小学CIO 的专业能力标准”,基于这一能力标准开展更具实践效度的培训内容,提升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其次,同相关IT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将CIO 的职业认证同外部培训机构的行业认证打通,进一步提升核心能力认证的“含金量”;最后,每年针对CIO 群体的职业生存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定期发布中小学CIO 的职业发展研究报告,通过调查实证数据,揭示CIO 管理机制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变革指数与发展趋势。
六、结语
我国在教育信息化1.0 阶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已达93%,多媒体教室比例达到86%,师生网络学习空间数量达到7100 万个。然而,进入2.0 时代已不能再用1.0 的眼光去评价教育信息化,我们需要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2.0的内涵与意义[35]。首席信息官(CIO)作为教育信息化一线的指挥者,其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将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建设、应用和范式变革。
为此,我们所提出的首席信息官(CIO)能力发展模型,从外显能力特征和内隐驱动要素两方面,对CIO 职业能力进行了分析,对于当前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研究数据的覆盖面较为有限,主要来源于中小学首席信息官(CIO)联盟的参与学校,这就使得所建构能力模型的维度难免会有所缺失;研究所提出的能力发展理论模型,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等。总体而言,首席信息官(CIO)的研究要着眼于现实,能够切实帮助CIO 打破自身校内信息调节的“壁垒”,从国家战略视角来思考教育信息化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问题,从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初级整合提升到关注构建以学习服务为中心的智能化学习,从而形成具有持久力和影响力的体制机制,这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