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运用
2020-07-17陈转青李兆广
陈转青,李兆广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到河南考察,“三农”工作都是考察重点内容之一。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19年河南粮食总产量6 695万吨,位居全国第二。”[1]河南同时是我国的人口大省,“有将近5 000万人生活在乡村”[2]。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做好“三农”工作,对河南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南各地市农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进行乡村振兴,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由于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河南各地市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东部经济发展地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张应武、欧阳子怡构建了包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五个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份2013―2016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测度,认为“按照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层级划分,北京、上海、浙江属于优秀层级,而河南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属于较差层级”[3]。因此,根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发展特点,制定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及衡量河南省18个地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所处的地位和发展水平,对指导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中关于乡村的发展包含着从农业现代化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转变。正确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有益于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单从字面上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在农业现代化词语上加上“农村”二字,但从发展的固有本意上,需要回顾并梳理农业现代化走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转变过程,才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本质具有清晰的认识。
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学者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魏德功从农业现代化变迁视角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内涵随历史进程变迁不断更新,但科学技术性、制度创新性及效率效益仍为基本属性[4]。谭爱花等人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必须在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基础上,推动农业系统中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协调发展,完成从传统农业农村向现代农业农村的转变[5]。张红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指出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农业、农村、农产品和劳动力供应功能重新定位,由单一农业现代化目标拓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由关注农业向关注农民、农村全面延伸[6]。魏后凯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依靠城乡融合全面激活农村要素、市场和主体,全力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活力和新动能[7]。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运用现代生产要素进行农业生产、给予农民富裕生活、实现农村生态宜居的过程。基于此,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是一个包含农业产业、农民生活水平、农村居住环境的有机整体。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立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在汲取前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遵循以下原则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一)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和农村是对等融合的关系。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部署要求,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展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整体关系,重点突出农业是人类的生存之本、粮食之源。在能全面反映出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突出农业的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
(二)代表性与指导性相结合
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又是一个阶段发展的结果。因此,指标要根据河南省的实际发展情况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发展指标,突出结果和过程的有机结合,既有度量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结果性指标,又有突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重点工作的过程性指标,以此对未来河南省农业农村发展做出前瞻性的指导。
(三)可比性和操作性相结合
由于区域发展水平有差异,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也各不相同。基于此,在评价河南省不同地市农业农村发展情况时,选取指标不可过于具体,适用范围不能过于狭小而丧失不同地区的可比性,原则上选择社会公认的、反映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指标,突出权威性、透明性,同时指标数据符合国家统计制度特点,均能从现有国家或地方统计数据获得,过于复杂或者数据来源较为困难的指标尽量进行相似替代。
三、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选取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认可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基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解析,并结合河南省农业农村实际发展特点,参照现有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筛选和比较各评价因子,综合考虑指标选取系统性、代表性、可比性及易获取性等原则,选取14个表征性指标从农村现代化水平、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农业产出水平、耕地生态水平等方面描述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构建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四、实证分析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旨在明确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障碍因素,抓住关键发力点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基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特征,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河南省18个地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是为了对代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指标进行效度检验,寻找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众多的指标浓缩为少数几个因子,提取主因子反映18个地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特征。聚类分析方法是为了明晰哪些地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程度相似,被聚为一类。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归纳不同类别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特点。
数据取自于《河南统计年鉴》,反映的是2018年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资料。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考虑到X4(恩格尔系数)为逆向指标,对其进行修正,取1-X4;为了缩小数据的绝对数据,X4、X12、X13、X14取自然对数,以便于后期进行计算。
(二)因子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评价河南省18个地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14项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因子分析的具体步骤和结果如下。
1.将原始数据标准化
由于评价指标性质不一样,原始数据通常具有不用的量纲和数量级,所以,在数据分析之前,需要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利用标准化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采用数据同趋化处理,解决不同性质数据的问题,使得评价指标对测评方案的作用力同趋化,数据加总之后能得出正确结果。
2.建立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R
通过对14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的判定,为下一步计算R的特征值和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奠定基础。
3.计算R的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并将特征值由大到小进行排序
前4个特征值及贡献率见表2。
4.建立因子载荷矩阵
因为前4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已达81.10%,取前4个特征值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并对所建立的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及旋转后的因子方差贡献率见表3。
表2 R的前4个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
表3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
5.对主因子命名
由表3可以看出,因子载荷较大的几个指标归为一个主因子,因此根据表3将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分为4类,结合指标本身所反映的情况,对四个主因子进行命名。第一个因子在指标X1、X2、X3、X4、X5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指标反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命名为农村现代化;第二个因子在X6、X7、X8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指标反映农业机械化水平,命名为农业机械化;第三个因子在X9、X10、X11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指标反映农业的生产率,命名为农业生产率;第四个因子在X12、X13、X14上载荷较大,这些指标反映农村的绿色发展水平,命名为生产绿色化。
6.计算因子得分矩阵
河南省18个地市在各个主因子上的得分如表4所示。
表4 河南省18个地市在各个主因子上的得分
由表4可知,针对河南省18个地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可得出以下结论。
(1)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偏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分三步走:2020年初步阶段,2035年关键阶段,2050年全面实现阶段。如果把河南省18个地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放在全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背景下,河南18个地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偏低。祝志川等人通过构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标体系,对中国31个省(市、区)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河南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名第20位,属于发展缓慢的类型”[8]。从表4可以看出,河南省不同地市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差异比较大。从旋转后的各主因子方差贡献率看(表3),第一因子即农村现代化因子解释了整个方差的29.97%,换言之,当前河南省18个地市最突出的是农村现代化的差异,也就意味着18个地市的农村地区在卫生厕所、医疗卫生、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城镇化率方面的发展水平存着较大差异。而在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率、生产绿色化方面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相对农村现代化来说差异较小,分别解释整个方差的22.7%、14.3%、14.1%。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事关农村全局建设,分别体现在制度、技术、生态、要素、民生等多方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的四个指标不能割裂,它们在河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分别测度了农业农村的不同发展侧面。因此,农村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率和绿色发展四个指标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整个系统。这也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只有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才会依次考虑社会需要、尊敬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在农村居民全面奔小康的过程中,农村现代化水平提高了,农民才会更有经济能力进行机械化生产,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随着环境知识水平的提升,主动自觉地进行绿色生产,以生产供给侧的改革满足消费者的绿色农产品市场需求。
(2)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区域差异明显
河南省18个地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差异比较明显。在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上,郑州、济源、焦作、三门峡等地区优势明显,而驻马店、周口、濮阳、商丘、信阳等地区有一定的劣势。从指标构成看,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居民收入、消费及基础设施密切相关,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彰显了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郑州、济源、焦作及三门峡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驻马店、周口、濮阳、商丘及信阳等地区。在农业机械化水平上,鹤壁、新乡具有较大优势,三门峡、信阳农业机械化具有劣势。原因在于鹤壁、新乡属于平原地区,容易操作机械化;而三门峡、信阳多是以山区、丘陵为主,不容易进行机械化作业,这是地形地貌的客观条件所限。在农业生产率上,鹤壁、焦作、开封等地市的水平相对较高,而济源、平顶山、许昌相对较低。这可能和不同地区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同而产生差异,比如开封相对重农,而且开封的花生、西瓜、大蒜多为经济作物,农业生产率就会较高;许昌重商,更看重投资需求,与农业生产率水平和重农的地区相比较低也就不难理解了。生产绿色化水平上,比较突出的是商丘、新乡、焦作和周口,洛阳、信阳、驻马店在生产绿色化上呈现较低水平。生产绿色化有益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乡村的迫切要求。生产绿色化的实施既依赖于政策倡导和引导,又要积极培育绿色队伍。周口、洛阳、信阳、驻马店等地区需要在绿色生产领域方面加大部署工作力度。
(三)综合因子得分排序
河南省18个地市通过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检验,对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基本的了解。18个地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根据综合因子得分对河南省18个地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排序。排序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河南省18个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四)聚类分析
本文运用软件SPSS 22.0对河南省18个地市四个主因子得分采用系统聚类—质心聚类进行聚类,将18个地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分为3类,如表6所示。
表6 河南省18个地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聚类
鹤壁市、焦作市、新乡市、郑州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构成一类。从上面的因子分析知道,这些地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共同特点是农村现代化水平较高。因为农村现代化因子解释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差异的29.97%,说明第一类地区是走在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列。
济源市、商丘市、开封市、安阳市、三门峡市、漯河市被聚为一类。从上面的分析得知,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率较高,但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这个发现比较有趣,虽然农业机械化水平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但并不限于此,因为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耕地灌溉率、化肥施用水平、耕地利用率等因素也会影响农业生产率。
其余的农村地区构成一类,相对于前面的两类农村地区来说,它们在农村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率和生产绿色化四个主因子方面的表现大多不是很突出。第三类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不高,在农村经济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均需加强投入。
五、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对河南省18个地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从河南省整体水平看,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偏低,农业农村现代化处于初步建设阶段。从河南省局部发展水平看,18个地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不平衡较为明显。提高河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促进河南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政策措施可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加快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发展
驻马店、周口、濮阳、信阳等地区农村现代化水平偏低,这主要和这些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在第一产业发展基础上,发展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促成农业关联产业在同一农业经营主体下交叉融合,实现传统农业向功能农业转型[5]。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和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通过做大做强公共农产品品牌企业,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扶持力度,多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另外,加大金融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吸引更多资金流向农村,加快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发展以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
(二)提升农业生产率
农业生产率的提升是为了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耕地数量的多少和耕地质量的好坏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改善劣质、低等级的耕地,需要完善农田水利、机耕路等农业基础设施,通过增施有机肥、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改善土壤,提高土壤的保肥和增肥能力,进而提升耕地质量。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努力降低农业生产中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投入成本,同时采用生物技术等手段提高单产,以增加农业生产中的利润;另一方面注意农业的产出效益,结合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努力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
(三)大力推广生产绿色化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各国共创繁荣美好世界的共同选择。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关键在于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生产方式。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注重农产品安全、在生产过程中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减少农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恢复和重建耕地生态环境,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目前制约农业生产绿色化的障碍要素主要有绿色生产资料的成本过高以及农民绿色生产意识较弱。因此,要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整合各方科技创新资源,构建完善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为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同时,加强农民绿色生产意识教育,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使用,宣传其有利的一面,推动农民有序使用。
(四)加大科技兴农力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乡村产业兴旺的实现,科技进步起到关键作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应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兴农意味着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和管理。首先,抓好优质农产品品种培育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其次,作物栽培植保、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的集成、配套和升级,是农业科技生产的关键环节;再次,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农民职业化,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最后,深度融合农村现代化和信息化,重心放在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农业发展方向上,通过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