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
2020-07-17任淑艳陈红阳
刘 艳,田 鸿,任淑艳,陈红阳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 401524)
1 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问题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优质的在线大学课程,比如学堂在线、网易云课堂等。不仅有最新最前沿的专业课程,有些还是由名师讲解的免费课程。这些在线学习给普通的课堂教学带来冲击,也给每位老师带来压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学带来哪些问题和机遇,经过对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师生调查作出了一些分析。
1.1 高校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当前学生人人都拥有手机,学生自律性稍差,但思维发散灵活,对新技术适应性较强。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大多属于被动接受知识。上课时学生听讲不够专注、精神容易疲惫,对专业课程接收广度深度不够,学习停留在表面。存在手机影响课堂的现象,即使专业课时间里,部分学生也会低头玩手机。
1.2 高校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极少数教师授课对着课件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多数的教师都在教育教学中有自己的特点,经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大多采用传统课堂讲授,在学生培养方面更多教师认为首先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迎合学生个性特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普遍会将理论配合案例进行讲解。因各种客观原因,教师与学生课后交流较少。
1.3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应用现状分析
高校的课堂教学大都是多媒体教学授课,教学课件之中插入一些音频、动画、视频渲染这已是高校教师的必备基础功夫。近几年高校教育管理者以及高校教师已经在研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问题。2017年清华大学与学堂在线联合开发了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后来又出现“蓝墨云班课”“课堂派”等课堂教学平台。笔者也曾在教学中主动使用这些新的工具,使用前期新颖的教学方式可能比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使用过程中学生没有主动学习教师分享的课程资料,最后给学生带来的也仅仅是吸引眼球的效果。
2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2.1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基础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现代社会生活学习不能缺少手机,无手机课堂不可能实现,教师只能逐渐消除手机对学生学习的负面影响,将手机变成教学中可利用的工具。利用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分析处理技术等,发挥教师先进的教育思想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将教育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和深度,促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
教师需要热爱教学,明白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理解大学以教学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目的。教师不止要适应、拥抱信息技术,还要利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更好地达到高校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2.2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明确整合的根本目的和方向,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探索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信息交互方式、师生角色转变以及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学科水平与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达到全面发展助力教师实现“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2.3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要立足于课程
信息技术要立足于课程,要与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相结合,为学科课程和信息化教育手段的深度融合提供合适的平台。
3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问题的解决初步方法
(1)教师积极参加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方面的会议及培训,加强学习吸取在线课程的特点、优点;关注其他院校并学习其已有的先进经验,研究探索适合该校学生特点课程特点的融合方式。
(2)选定某门专业课程作为实验课程,依据课程大纲标准,利用信息获取技术从网络海量信息中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各类信息资源,准备课程理论基础资料。利用信息存储技术,选择合适平台搭建 “云上课程库” 结构,设定教师、学生小组管理权限,使得课程内学生都可访问学习(图1)。
图1 “云上课程库”结构
(3)加强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实时推送给学生,注意听取学生反馈的建议,利用信息存储技术,选择合适的平台搭建 “云上课程库” 结构。教师布置任务,课程资料的完善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快速利用手机网页、短视频、论坛、公众号、在线课程等,利用信息处理技术,将可用资源及时提交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