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广西地域文化传承与活化视角的酒吧街景观设计
——以南宁相思·红豆风情酒吧街为例

2020-07-17梁春飞黄艳琼

绿色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铜鼓花山岩画

梁春飞,黄艳琼

(1.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2.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1 引言

由于我国国家综合国力和人们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休闲体验场所的环境景观要求日益提高,我国的酒吧街数量在近几年内急剧上升。酒吧街景观对城市、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一个城市品牌的树立也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各个城市的酒吧街不断兴起,成为了城市新的品牌,可以说一条好的酒吧街就是一张美丽的城市名片。然而,欧洲风格、美洲风格、东南亚风格、地中海风格等国外新潮流酒吧街景观不断涌现出来,这种新潮流不但失去了原有场地独特的文化魅力,还给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冲击。如何挖掘中国优秀文化资源,营造有地域特色、中国特色的酒吧街景观是当地景观设计师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2 广西地域文化概述

2.1 广西地域文化主要类型

地域文化就是在不同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经过时间的演变,随着自然变化、经济发展、政治中心的迁移形成的特色文化[1]。广西的居民来自壮、汉、瑶、苗等12个民族,广西是一个地域文化高度繁荣的地区,其文化种类非常多,主要包括红豆文化、铜鼓文化、歌圩文化、农耕稻作文化、花山岩画文化等。

2.1.1 红豆文化

红豆是中国含羞草科海红豆、孔雀豆植物种子的总称,主要生长在广西、广东和海南等地。据说红豆最初是女人表达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后面也用于表达友情、亲情等。红豆种子的形状为心型,人们称红豆为相思豆,红豆文化也被称为相思文化。为了表达对亲友的相思之情,唐代王维曾写下著名诗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广西首府南宁被誉为红豆的故乡,这里有着最让人为之动情的红豆文化。

2.1.2 铜鼓文化

铜鼓是深受广西各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青铜器。铜鼓的形状类似圆鼓,鼓面雕刻太阳、青蛙、鹭鸟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鼓腰往往设置竖直线条和回字形的雷纹。铜鼓的造型优美、纹饰生动、音色清脆、工艺精湛,距今已经有2700多年的发展历史。铜鼓最初作为统治阶级权力的象征,主要在祭祀和娱乐时使用[2]。铜鼓是广西壮族最具特色的代表文物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是广西民族图腾的标志物,它反映了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美的追求[3]。广西馆藏铜鼓数量有900多面,仅广西民族博物馆就藏有310面,广西是生产和使用铜鼓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今天,铜鼓仍然在广西各区域流行,被广西人民视为最珍贵、最别致的乐器。在近年广西举行的各项重大节庆活动中,都能看到壮族人民演奏铜鼓,广西人民以此来表达对先民的怀念和对铜鼓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1.3 歌圩文化

“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人民往往选择在春季和秋季举办歌圩。广西各族人民爱唱歌,喜欢用歌声来传达对爱情的向往、对生活的赞美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歌圩可以用来休息娱乐、陶冶性情、交流信息、繁荣经济等。为了保护歌圩文化,广西人民设置了三月三歌圩节,让广西各族人民充分感受歌圩带来的快乐和文化洗礼。“壮族三月三” 不仅具有广西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节庆文化意义,而且也具有中华民族节庆文化意义。歌圩文化是中国壮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歌唱类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壮族歌圩”于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1.4 农耕稻作文化

广西属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江河密布、雨水充沛,气候适宜水稻和瓜果、树木生长。广西地区田野林立,广西人民善于耕耘稻田,喜食稻米,这里的稻作文化源远流长。广西壮族人民十分爱护耕牛,广南县莲城镇壮民有为牛过节的习俗,老百姓称为“牛王节”。“牛王节”期间壮民不让耕牛去耕田,不允许打骂耕牛,甚至还会用自家的腊肉去喂耕牛。壮族先民为了提高农耕稻作的效率,发明了天车、龙骨车等灌溉工具,还兴修了水塘、水渠和水坝等。农耕稻作文化与广西壮族人民息息相关,壮族人民在饮食结构、节日、礼仪、祭祀、岩画、诗歌等方面都与稻作农耕有密切关系。“那”字在广西壮语中的意思是“水稻田”,广西“那”文化其实也是农耕稻作文化的体现,它们在广西壮族村寨世代流传。那“文化连同我国其他民族的农耕稻作文化,凸显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前进的方向。

2.1.5 花山岩画文化

花山岩画文化是泛指散落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平而江、黑水河流域200 km范围内,由壮族先民创造的山崖壁画的总称[4],花山岩画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人物、动物、器具的组合,绘画颜色主要是赭红色。花山岩画文化反映了壮族先民在艰苦环境下改造自然、改变生活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他们顽强、勇敢和拼搏的美好精神,也展示了他们容繁于简、高超、精湛的绘画水平。2016年7月,广西宁明花山岩画文化在土耳其举办的第4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申遗成功,成为第35项世界文化遗产,实现了广西世界文化遗产零突破[5]。花山岩画文化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极具特色的广西地域文化之一。

2.2 广西地域文化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广西地域文化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寓意美好,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目前在设计方面主要应用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雕塑设计和包装设计等。广西民族博物馆建筑设计提取了广西铜鼓文化元素,运用铜鼓的外形作为建筑外观,巧妙的融入了铜鼓文化,让广大人民聆听到穿越时空的“鼓声”。广西南宁青秀山风景区壮锦广场由昆仑梅、三宝红拼成一幅面积3000 m2的壮锦图案,以景观铺装的形式向游客展现了壮族文化美。广西境内众多艺术家以铜鼓、绣球、芦笙等为原型,创作了一大批杰出的地方特色雕塑。包装设计师也常常利用地域文化元素和文化图案,在包装袋表面设计各式各样的文化图案,例如广西境内高铁上的清洁包装袋上就刻有壮族文化图案。

3 南宁相思·红豆风情酒吧街景观设计

3.1 项目概况

南宁相思·红豆风情酒吧街位于南宁市西乡塘区可利大道以南,相思湖东路以西,可心江以北的相思湖东岸,用地东西长580 m、宽120~390 m,规划用地总面积123400 m2。项目所在地南宁属亚热带季风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条件适合各类园林植物生长。

3.2 项目定位

利用原有场地的高差和地形地貌,结合广西本土民族文化,打造一条地域文化突出、生态环境优美、景观功能完整的临水酒吧街,为广西人们的休闲、娱乐、赏景提供一个良好的新去处。

3.3 设计理念

突出自然生态,注重环保节能,达到人、建筑、自然的和谐共生。从本土特色地域文化中,提取设计创作元素,营造一个休闲静思、舒缓情绪、亲近自然、亲近民间、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环境空间。注重项目的多样性、舒适性、市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注重可持续发展(图1)。

图1 景观设计总平面

3.4 功能分区

本项目通过与地域文化、酒吧街功能相结合,融入广西文化元素,将本项目分为芦笙广场区、民俗风情酒吧街区、文化创意酒吧街区、红豆风情广场区、鼓楼广场区、亲水步道区、大学生活动街区、大学生生态广场区、浪漫爱情酒吧街区、露天节庆文化活动园地街区共10个区(图2)。

3.5 景观节点营造

3.5.1 红豆广场

红豆风情广场体现了现代与传统语言的碰撞,古朴的寨门迎接着远道而来的贵客,粗犷的原木与红色透光玻璃材料构成的主题红豆雕塑,寓意着“红豆生南国”的意境。本节点以较现代的手法,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广场风格时尚大气又不失传统韵味(图3)。

图2 景观功能分区

图3 红豆广场效果

3.5.2 铜鼓广场

铜鼓广场以中心的铜鼓铺装为聚焦点,铜鼓铺装的材质采用铜与花岗岩石材相结合,将现代材质与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其中,体现铜鼓的图案美和文化美(图4)。

图4 鼓楼广场效果

3.5.3 歌圩表演平台

歌圩表演平台在江水上搭起一座生态绿岛,旨在营造这样一个景观意境:“山歌好比春江水”,榕荫下自然生态的小岛上响起了美丽的歌声,对岸草坪上的他们也跃跃欲试。最终让人们在大榕树下、山水之间对歌一曲(图5)。

3.5.4 露天节庆文化园地

露天节庆文化园地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广西村寨的梯田景致,有着干垒的石墙、自然的卵石河滩、粗糙的石板路等等。长条形的景墙在空间中形成了自然的等高线。人们在草坡上可以观赏到露天舞台上的表演,开阔的绿地草坡让人心情舒畅,在此自然漫步、奔跑和休息(图6)。

图5 歌圩表演平台效果

图6 露天节庆文化园地效果

3.5.5 花山岩画文化挡墙

花山岩画是壮侗民族先民创造的艺术杰作,以此作为设计元素,将高差形成的挡墙以壁画形式表现,运用花山崖壁画的图形符号,与绿化相结合,若隐若现,令挡墙景观具有神秘的风格和独特的意境(图7)。

图7 花山岩画文化挡墙效果

4 结语

地域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活化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景观设计师通过景观设计方式对地域文化进行“创新性传承、创造性活化”,不仅能营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酒吧街景观,还能高效地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文通过南宁相思·红豆风情酒吧街景观设计研究,从项目概况、项目定位、设计理念、功能分区、景观节点塑造等方面来探讨了地域文化在酒吧街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活化,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活化贡献了新思路,同时也为酒吧街的地域特色景观营造提供了新方法。

猜你喜欢

铜鼓花山岩画
“五花山”的由来
观岩画
花山战鼓(壮族啵咧重奏)
题花山寺壁
广西铜鼓的演奏形态特征研究
东兰铜鼓响八方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出神入画——全国知名画家走进花山作品选登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阴山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