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危机事件研究述评
2020-07-17赵文炜
赵文炜,王 懿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安徽涉外经济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1 统计分析
1.1 旅游危机研究文献统计
本研究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对“旅游危机”词条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20年3月31日。检索范围为中国知网中的期刊、博硕论文和会议论文中文文献,发现自2003年以来,其文献篇数分别为266、101、8,由于会议论文太少,不将其计入统计范围,将每年的文献进行整理得出表1和图1,为期刊论文和博硕论文2003~2019年文献的统计情况。从统计情况来看知网关于“旅游危机”的收录源于2003年,2003~2007每年文献总篇数呈一定量的上升趋势,从2008年开始,关于旅游危机的研究出现激增的现象,且2009~2011三年处于持平状态,这三年是旅游危机事件研究的高峰期,2011年之后我国关于旅游危机的研究表现出一种波动性。其中2003~2007年关于旅游危机的研究内容主要为如下两种,首先是SARS过后旅游业的发展、重建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其次是对于宏观性的应对旅游危机的对策研究,包括政府、企业,或者是针对某一目的地整体的宏观应对措施。由于2008年是个多事之年,年初的雪灾、5·12汶川地震、金融危机等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打击,所以2008~2011年关于旅游危机的研究出现激增的现象,这一段时间关于旅游危机的研究主要为自然灾害给旅游业带来的影响,以及灾后旅游如何发展;或者是金融危机给我国旅游业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又或者以汶川地震和雪灾作为一个缩影,具体到某一景区、企业或目的地对其存在的危机进行研究。2012~2019年,由于我国没有出现太大的危机事件,所以这一段时间关于旅游危机的研究出现波动性。
1.2 对核心机构和作者的统计
国内关于旅游危机的研究机构主要有40家,本文针对旅游危机研究较多的14家机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国内前十四位研究机构中,陕西师范大学关于旅游危机的研究最多,出现频次为20次;华侨大学位居第二,出现频次为17次;四川大学位居第三,出现频次为14次;河南大学位居第四,出现频次为11次;中国海洋大学和海南师范大学并列第五,出现频次均为10次;云南大学,三亚学院分别位居第七和第八;云南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三峡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吉首大学并列第九,出现频次为5次。总的来看,浙江工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在硕博士毕业论文的研究中存在一定的优势,陕西师范大学、华侨大学、四川大学在期刊论文的发表上存在一定的优势,从表2中可以看出陕西师范大学不论是在期刊论文发表还是硕博论文的发表上都处在领先的位置,所以可以说陕西师范大学关于旅游危机的研究要比其他院校更为的深入一些。
表1 中国知网关于旅游危机研究论文篇数统计
图1 2005~2019年CNKI关于旅游危机研究文章收录情况
表2 旅游危机研究的前24位机构出现频次
然后,对相关研究的作者发表论文篇数进行统计,由于论文发表中存在联合署名的情况,本研究以作者姓名出现的频次为准,其中核心期刊以CSSCI、CSCD、JST等为准,结果见表3所示,为关于旅游危机研究出现频次较多11位作者,从核心期刊发表和作者出现频次来看孙根年和李峰关于旅游危机的研究较为深入。
表3 旅游危机研究的前十位作者出现频次
1.3 对研究主题的统计
本文通过对“旅游危机”这一研究主题进行检索,生成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与“旅游危机”相关的研究主题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危机管理”、“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应急管理”等,对上述关键词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主要的研究对象有“汶川地震”、“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企业”、“海南”等;运用较多的方法是“本底趋势线”。
2 对文献研究成果的总结
由于旅游危机事件的研究跟我国发生的重大危机事件有密切联系,纵观近些年,我国发生的重大危机事件主要发生在2003年的“非典”,2008年雪灾、汶川地震、金融危机等,所以本文把2003年和2008年作为两个重要的时间点将旅游危机的相关研究进行隔断,从图一中可以看出2012年以后,旅游危机研究出现波动性状态,所以本文通过2003~2007,2008~2011,2012~2019三个时间段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
图2 关键词共现网络
2.1 2003~2007年
这一时期非典的出现才开始让国内学者们重视对旅游危机的研究,我国在这一阶段关于旅游危机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主要研究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对旅游危机、旅游危机管理等概念的界定;第二是宏观的论述旅游危机出现后政府、企业要如何预警、如何应对;第三是非典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影响。例如李九全,李开宇详细论述了危机事件和旅游危机管理的概念,分析了危机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以及中国旅游危机管理要完成的任务[1]。宋洪波,郑建瑜分析了非典期间我国旅游企业应对危机的管理机制[2]。温秀以非典疫情为研究背景,从行业内部、历史和社会三个角度论述引发旅游危机的原因,并说明旅游危机预警机制如何建立[3]。林红梅对引发旅游企业危机的原因,旅游企业危机预防措施进行阐述[4]。高璐以包头"11·21"空难造成南海公园污染这一事件为例,对南海公园景区如何进行旅游危机管理进行阐述[5]。邵冬梅分析了我国政府面对旅游危机,在旅游危机营销方面采取的对策和效果进行论述,并针对四川省政府在非典时期进行旅游危机营销进行案例分析[6]。
2.2 2008~2011年
由于2008年雪灾、汶川地震、金融危机等危机事件均对旅游业产生重大冲击,使得这一时期针对旅游危机的研究进入到一个高峰期。这一段时期的研究有如下特点:第一,多采用定量方法分析旅游产生的损失,并通过定量分析的结果为旅游发展提出对策。第二,以国内具体的危机事件作为背景,分析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例如:李峰以汶川地震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目的地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协会在不同的旅游危机生命周期阶段各自职责的重要性进行排序[7]。邹靓对与汶川地震之后北川县的旅游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和探讨[8]。马丽君,孙根年等利用本底趋势线对灾后四川北部的6个主要景区的游客损失,以及四川周边几个省的旅游经济损失进行分析评估[9]。戴欢丹分析了金融危机对青岛旅游业的影响,并提出青岛旅游发展的应对策略[10]。孙根年采用本底趋势线模型对2008年的雪灾、藏独事件、汶川地震、金融危机、奥运会五大事件对入境旅游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11]。杜艳以2009年新疆"7·5"暴力恐怖事件为例,分析了事后新疆旅游发展的情况[12]。
2.3 2012~2019年
这一时期由于我国未出现重大危机事件,所以这一时期的研究着重在小规模事件上,有如下特点:第一,方法上出现多样化,大量研究中出现多种方法融合使用。第二,研究对象更为具体,很少对政府、企业进行笼统的论述,而是更加细化到某一具体的目的地。第三,由于网络信息的发达,网络舆情对目的地旅游产生的危机成为一大研究主题。例如:张铁生(2012)通过本底趋势线和距平波动线对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张家界旅游收入和游客人次数进行分析,说明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雪灾、汶川地震、金融危机对张家界旅游的影响[13]。李峰通过熵值法和集对分析法对我国1983~2011年的旅游经济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我国旅游经济系统的敏感性、应对性和脆弱性的四个阶段[14]。邓丽媛以2011年日本"3.11"地震为例,采用德尔菲法和问卷法收集数据,再用因子分析建立旅游危机影响评价模型对危机后营销对策进行研究[15]。唐恋以三亚信任危机为例,构建后危机管理系统模型,又将该系统分为危机恢复系统和危机转化系统,并阐明了旅游业后危机管理中各个系统的运行[16]。朱莹以凤凰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例,以旅游本底趋势线理论为研究视角,探讨凤凰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危机事件的作用机理[17]。荣全喜分析了旅游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的生成机制[18]。覃培艺运用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对丽江女游客被打事件中的政府应急信息发布进行剖析[19]。孙丹将危机传播阶段分析理论、危机应对理论及旅游地品牌资产测量模型进行融合,设计了以负面网络口碑为调节变量的旅游地危机应对策略对旅游地品牌资产影响机制的实证模型[20]。蒋冠文以"丽江女游客被打"事件为例,通过采集互联网上的"数据痕迹"作为原始材料,采用情感分析和话题挖掘等方法,以公众负面情绪作为旅游舆情危机的测度工具,并结合危机事件生命周期理论,对旅游舆情危机进行综合分析[21]。王玉莹以鞍山市为例,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4R危机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研究,探讨鞍山市旅游危机事件应急管理中主体、客体、程序及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22]。
2.4 2020年
2020年初,新冠肺炎全球肆虐,这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所以关于新冠肺炎对旅游业的影响及相关对策研究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旅游危机研究的主题,例如明庆忠将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机理,疫情影响旅游业发展的特征和表现,疫情对旅游业产生的后果,以及疫后旅游振兴策略进行了详细的探讨[23]。
3 研究总结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关于旅游危机的研究从最初的概念性研究、宏观的对策性论述逐渐走向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内容更加的细化、具体。针对我国旅游危机事件的研究可以总结为3个阶段:2003~2007年为初步涉入阶段,2008~2011年为快速提升阶段,2012~2019年为成熟阶段。所以对于未来关于旅游危机的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上会出现多元化的趋势,研究内容上更加具体,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一个目的地或者景区,而有可能是一个具体的企业,某一类旅游者等,研究方法上讲究多种方法和理论相互融合,使得研究更具有科学性。而且还会在国家有重大危机事件时,研究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没有重大危机事件时,会根据地方性的危机事件或网络舆情传播展开小规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