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产业人才协同发展问题探讨

2020-07-17陈加欣李旭曼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24期
关键词:湾区粤港澳大湾

陈加欣 李旭曼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1 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产业人才发展现状

1.1 高层次产业人才

“高层次产业人才”是高层次留学人才和海外科技专家的统称,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及其授权部门负责其身份认定工作。尤其是高层次留学人才,拥有广阔的人脉及国际顶尖学府、科研工作单位和全球500强等地先进的科研技术和国际化的管理经验,富有国际视野和全球化眼光。

具体来说,“高层次产业人才”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才:(1)两院院士;(2)国家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4)有突出贡献的国家或省、州中青年专家;(5)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6)享受国务院、省、州政府特殊津贴的专业技术人员;(7)具有国际、国内领先的专利、发明或者专有技术。

除满足上述条件,高层次人才的评定还需其他条件,各行各业、不同地方并无统一标准,如人才年龄、任职年限等。

1.2 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产业人才总量与结构

1.2.1 高层次产业人才总量

1955年和1994年,我国确立了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两方面的最高职称,即“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国务院提出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1998年8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由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联合发起并实施,是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建设的先行项目。2011年,中央人才发展协调小组启动“千人计划”,大力引进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为产业和我国未来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2012年,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是杰青基金的铺垫性基金。上述所提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青年千人”“优秀青年”六类是目前学术界影响力较大的高层次产业人才。

经过大量文献、数据查明后,以2013年-2017年共5年我国各省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为例,基于此数据对粤港澳大湾区中的高层次人才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广东高层次人才数量位于全国第四,占比7%,仅次于北京市、上海市和江苏省。中国科学院院士数量排名第15位,仅占1%。“中国工程院院士”“优秀青年”和“青年千人”数量都是全国第四,分别占比5%、6%和9%;“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数量居全国第七,占比4%;“国家杰出青年”数量全国排名第五,占比5%。

表1 2013-2017年广东省六类高层次人才入选数量统计(人次)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1.2.2 高层次产业人才结构

大湾区高层次产业人才结构呈钻石型。广东省高层次产业人才数量从全国来说较为可观,但高层次人才顶部数量明显欠缺,具体如表2所示。

广东高层次产业人才数量居全国第四是因处于人才结构底部的“青年千人”和“优青”数量较多,与除北京、上海、江苏外的其他省份差距较大,虽然广东在顶部和中部人才数量较其他省份有差距,但差距不大,具体如图1所示。

表2 2013-2017年广东省“两院院士”与全国
“两院院士”比较(人次)

资料来源:统计模型分析结果。

图1 大湾区“钻石型”高层次人才结构

大湾区流入人才主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才。根据《2019年产业发展及人才流动报告》,人才学历主要集中在本科,达到46.99%,高中及以下的人才占44.07%,硕士及以上占8.95%,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专科、本科、硕博及以上)较为普遍,合计达88.44%。人才学历分布呈橄榄型或不规则形的“小、大、中”,即硕士及以上学历小,本科学历中大,高中及以下学历中。

人才以年轻人为主。人才年龄分布图由左至右,偏呈金字塔状分布。年龄为18-25岁较多,占37.69%。其次为26-30岁,占25.08%,合计占6成以上,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2019年流入湾区人才年龄分布

资料来源:《2019年产业发展及人才流动报告》。

2 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协同发展现状

2.1 大湾区内人才资源的共享状况

科学与知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层次和顶尖人才的竞争。如今,“知识共享”的概念正席卷全球,一种崭新的理念即人才共享应运而生。要以更大范围、更高效率配置人才资源,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一体化发展,实现高层次人才协同发展。

目前,人才共享有6种形式,包括委托共享、外借共享、跨行业共享、购买共享、项目共享和候鸟共享。人才共享的模式变“人才私有制”为“人才公有制”,降低企业发展成本,使人才资源利用最大化。

湾区人才净流入略有增加。根据《2019年产业发展与人才流动报告》,2019年湾区人才净流入率为1.30%,比2018年同期增长0.06%。穗深是大湾区的人才流动中心。湾区内大多数人才流入广深两处,根据《2019年产业发展及人才流动报告》,42.01%流入深圳,28.56%流入广州,合计70.57%。从深圳、广州流出区外的人才分别占湾区流出人才的46.43%、29.34%。

2.2 大湾区内人才体制机制的协同状况

为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对国内外人才的吸引力,当务之急是要做好湾区内人才体制机制的衔接与协同性,通过创新性举措,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湾区内人才体制机制的互补效能。

2.2.1 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

根据国内外人才及产业分布规律,人才随产业流动,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协同发展,必须加快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高层次产业链,促进各高层次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共进,发挥大湾区产业的聚集作用。

目前,大湾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区域内经济互补能力强,港澳服务行业蓬勃生长,珠三角已形成以战略性新兴工业为向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结构雏形。

依靠港澳、穗深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广东正切实发挥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树范区等高端要素集聚效应,携手打造一批产业体系完备、辐射范围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2.2.2 人才政策协同创新

为更好地进行高端人才引流,中央和地方积极创新人才优惠政策,通过协同创新人才政策推动粤港澳人才战略实施。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进湾区社会保障合作,使在广东工作和学习的港澳人民在民生事务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福利。

此外,粤港澳出台了加强新形势下引进境外高端人才工作的创新举措,实施更积极、开放和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2019年6月,广东省财政厅发布规定提出由珠三角九市人民政府对在大湾区工作的、满足高层次人才申报要求的境外高端、紧缺人才的个人所得税进行部分补助,且补助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

3 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协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3.1 高层次产业人才协同发展的机遇

3.1.1 “9+2”城市群经济效益明显,产业高度互补

经济体量巨大,实力雄厚。2019年,“9+2”城市群国内生产总值达115695.46亿元,比2018年增长6.4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8年增加近2个百分点。与2018年相比,湾区内除中山外所有城市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均有所增长。具体如表3、表4所示。

此外,根据《四大湾区影响力报告(2018)》,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影响力指数排名第三。根据GDP数据和预测模型计算,到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全球四大湾区之首。可见,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潜力无限。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全球领先的金融与服务枢纽城市——香港、全球领先的博彩业城市——澳门、中国超级消费与贸易城市——广州,以及中国领先的创新技术城市——深圳,加上具有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基地的佛山与东莞,中心作用凸显,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形成了强大的城市网络。香港、澳门、珠三角九市三处优势作用显著,使粤港澳大湾区综合竞争力强大,以自身优势促进了湾区的积极建设。

表3 2018年和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总量

注:香港、澳门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是当年的年平均汇率。

资料来源:百度。

表4 2018和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人均经济总量

注:香港、澳门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是当年的年平均汇率。

资料来源:百度。

3.1.2 高水平人才培养条件

高等院校是推动湾区科研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有着近150所高校。通过2020年三大世界排行榜的500强发现,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大湾区拥有9所,其中6所是世界100强;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榜单中,共有9所隶属湾区;USNews榜单中,大湾区上榜7所。由此可见,湾区已成为名校聚集的区域,具有高质量、国际化的教育资源。此外,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始终紧密合作,发挥教育优势,成立了高校联盟、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高校创新创业联盟以及音乐教育联盟。

此外,实验室和在粤中科院科研院推动地方科研人才的培养和研究发展,营造人才共育良好氛围,提供人才培养环境。数据显示,湾区有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此外,广东省(不含粤东、粤西北地区)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01个,企业重点实验室64个;香港有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澳门有1个国际实验室。

3.1.3 宜居宜业的人才安居生活圈

便捷的交通、优质的医疗服务、高水平的文化教育资源等特性为人才安居提供了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20-2030年)》制定工作中表明,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有望建成“一小时城轨交通圈”,广州、珠海、佛山、中山、江门几座湾区繁华城市将会被广佛江珠城际线连通。2018年1月9日,粤港澳三地签订《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框架协议》,此项措施有利于湾区内居民享受更优质的医药卫生服务,促进健康湾区的建设。

薪酬水平对于吸引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粤港澳大湾区薪资呈增长趋势,全国领先。2019年平均薪酬为9344元/月,与2018年的8763元/月相比提高6.63%,仅次于京津冀城市群。

3.2 高层次产业人才协同发展的挑战

3.2.1 湾区工作协同性不足

在卫生医疗方面,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医疗保障体系和医药准入标准不同,造成人才在湾区内相互流动不畅。对于社会保障,三地居民在就业过程中未享受平等待遇,难以长期留住人才。在科技创新方面,湾区内合作不紧密,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企业,产业聚集协同发展有待加强。

3.2.2 湾区内部各城市间发展差异性较大

以湾区四大核心城市来看,香港拥有现代化金融及服务业、深圳高新科技产业位全区之冠、广州以大规模制造业为主、澳门的旅游业别具一格。以2019年大湾区各市GDP和人均GDP说明,深圳、香港、广州是湾区超大城市,已进入世界级城市行列,而肇庆、江门等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位于国内三线城市行列。

3.2.3 人才竞争遭遇缺陷

粤港澳大湾区通过购房补助、项目补贴、配偶就业、人才绿卡、子女入学等一系列吸引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来建立多层次的人才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随着新一、二线城市的兴起和“抢人政策”对人才吸引力增强,出现人才回流的现象,导致湾区人才供给不足,人才结构性短缺。尤其是先进省、市超越历史力度的招智引才新政及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工作的推进,均削弱了湾区人才竞争优势,与国际先进湾区的人才相比存在差距。

4 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产业人才市场化机制创新具体对策

4.1 政府在人才市场运行中的角色定位

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其需从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提高行政效率,在人才市场运行过程中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在人才市场建设中及时填补缺位,合理利用政府职能,对宏观层面进行科学管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发挥财政作用,成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为人才培养、引进、资助及奖励等提供财政拨款,构建公益性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供求体系。

此外,为了在人才市场管理中形成人才制度优势,政府首先必须对此进行深层次改革,正确处理与市场的关系,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简政放权。例如,让用人主体在人才选用上有更大自主权;此外,加强人才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市场监察体系,使市场运行中的各项事务更加公开透明,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有效服务。

4.2 创新高层次产业用人单位人才资源配置机制

4.2.1 创新人才配置理念

根据市场化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企业及各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时首先考虑的是利润最大原则。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纵横深入和大湾区高层次产业发展的精准定位,用人单位在人才配置上应更多的从“以人为本”和高质量的层面出发,创新高层次产业的人才配置理念,追求协同发展,实现双向共赢。

4.2.2 创新人才配置方式

各企业高层应与各职能部门形成紧密联系的团队,加强人才引进理论研究,共商人才引进方案,采用多元化多引进渠道,力求高质量及精准高效用人,实现劳动力要素利用最大化。

同时,为了人才配置的可持续发展,用人单位需对高端人才进行全面有效的人才培训,树立创新就业观,促进人才专业及各方面素养的提升,顺应高层次产业市场化趋势。此外,用人单位需在人才考核、人才激励和人才服务保障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以提供更科学、公平的工作制度与竞争环境。

4.3 促进高层次产业人才资源市场化机制创新

4.3.1 促进高层次产业协作共赢

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大湾区的最大优势。创新人才资源市场化机制,必须发挥上述高层次产业优势,进一步提高影响力,借助文化同源的传统优势,促进高层次产业战略性合作,利用市场分配机制吸引更多高端人才。

4.3.2 创新区域人才市场化配置

按优势互补、互惠共享、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区域人才资源市场化的合作平台,达到大湾区内信息互联互通,人才资源协同共享。同时,做好求职人才和用人单位的互动衔接、优化结合,推进区域间高层次产业人才的高效流动与配置。

此外,通过拓宽技术合作和服务合作的渠道,在咨询、授课、讲座等智力服务中促进高端人才智力交流,打造区域高层次产业人才与技术成果对接的交流平台,促进大湾区高层次产业人才在产学研中快速成长,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4.3.3 完善高层次产业人才宣传机制

坚持把高层次产业人才宣传工作放在发展大局中谋划和推进,充分调动各类人才为湾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切实加强人才信息宣传组织领导。通过创新人才宣传工作机制流程、丰富宣传题材、介质和手段,形成上下联动、协调高效的人才宣传工作模式。切实做好宣传工作,进一步强化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的宣传理念,有效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工作热情。

猜你喜欢

湾区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