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课题信息,提升思维能力

2020-07-16方美雪

当代家庭教育 2020年17期
关键词:分析能力质疑能力

方美雪

摘  要:当前,部分语文教师没有深入挖掘课题中隐含的信息,错失了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时机。因此,我们可以从“在发现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在思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在对比中,培养学生逻辑能力”这三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习作水平。

关键词:课题信息;质疑能力;分析能力;逻辑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7-0029-01

入选统编版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它的课题都隐含着丰富的信息,也能猜测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课题中隐含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下面,笔者以部编版教材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1.在發现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有些课题不仅语言精妙,而且形式特别。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课题对话,发现课题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从而培养学生会提问的能力。

(1)关注语言,感悟表达。有些课题一看就能给人一种新鲜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揣摩,感受作者的表达意图。如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一课,课题采用动宾结构的形式,给人一种新鲜感。学生在齐读课题后,笔者引导学生读懂课题的意思:“看着课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当学生回答后,笔者又接着提出问题:“再看看课题,你还想问什么?”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引领学生进入课题的情境。

(2)关注形式,探究秘妙。大部分课题中都是没有标点符号,但也有些课题是比较特殊的,如五年级上册《“糟糕透了”和“精彩极了”》,课题中就有两对引号。因此,笔者在板书课题时,故意把两对引号去掉,结果多数学生都指出了错误。于是,笔者趁势引导学生:“奇怪,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题目都没有标点符号,而这里却有两个引号,是什么意思呢?”随后,笔者引导学生再读课题,又发现了什么?学生自读课题后,发现了“糟糕”“精彩” 和“极”“透”两对反义词。然后,笔者再次引导学生:“作者为什么要把两对反义词放在一起呢?”可以说,借助这一陌生化的课题形式,不仅培养学生质疑课题的能力,还激发了模仿写作的欲望。

2.在思辨中,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阅读的过程,是心理加工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分析、推论等对课题进行思辨,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1)筛选信息,引发思考。有些课题包含的信息非常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筛选关键性信息,并引发学生思考。如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这是作家慈琪写的一篇童话故事。笔者在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取出重要的信息,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关键词—“倒不了”。接着,引导学生紧扣“倒不了”展开阅读,并借助分析、推理去挖掘隐含在“倒不了”里的信息:“这座老屋为什么倒不了?”“难道这座老屋被施了魔法?”“这座老屋最后有没有倒下呢?”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他们就能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真正读懂“倒不了”的原因,也让阅读之旅充满了乐趣。

(2)捕捉特别,激发兴趣。有些课题的言语形式与平时所见的课题形式是不一样的,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产生了冲突,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如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一课,是作家梁衡笔下的一篇有关保护环境的课文。笔者板书课题后,学生对这一课题立刻产生了兴趣:这课题很特别,采用拟人的写法。“不老”应该指人的,这里为什么会和“青山”联系在一起呢?“青山不老”这个课题是不是还包含着其他意思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于是,笔者让他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在阅读活动中朝深刻性发展。可以说,学生就是从捕捉课题的特别之处入手,从而产生了阅读期待。

3.在对比中,培养学生逻辑的能力

逻辑能力,指的是一种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课题,培养学生逻辑归类的能力。

(1)单元对比,明确意图。统编教材中每组课文都是双线组合的,即“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相统一。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整单元的课题进行对比,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由《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冀中的地道战》四篇课文组成。笔者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引导学生与整组课文的课题作对比:再读读其他三个课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读完后,发现有的课题直接点明了课文的主题,有的课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有的课题揭示文本线索……接着,在比较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假如让你给它们换个题目,你会换成什么呢?说说理由。”这样,学生就会在“换课题”中,又进行一次思维训练。

(2)类似对比,学会拟题。有些课题看起来有点相似,但是文体不同,编排的意图也不一样。如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珍珠鸟》是关于“心爱之物”这一主题的略读课文,而第五组《松鼠》是关于“介绍一种事物”这一主题的精读课文。粗看这两个课题,都和动物有关,但这两篇课文的文体却不相同:《珍珠鸟》是一篇散文,《松鼠》是一篇说明文。此外,他们编排的意图也不同:《珍珠鸟》是“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松鼠》是“通过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这样,学生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就能读懂课题,在以后习作中就不会随意拟题了。

总之,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思维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关注课题,培养学生对课题的敏感度,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华.阅读教学中开展“思维训练”的探索[J].语文世界,2019(05)

[3]刘彩霞.落实读写思辩 提高语文素养[J].新教师,2019(03)

猜你喜欢

分析能力质疑能力
初中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浅谈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分析能力的提高
论初中数学教师对学生解题错误的分析能力
电子白板让初中历史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课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再识“千变魔女”
浅谈车工实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