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数学中考题的解法与思考
2020-07-16李承志
李承志
[摘要]以2018年广西贺州市中考数学试题第28题为例探讨典型的中考试题解法,通过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数学;中考题;解法;思考
[中图分类号] C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4-0001-02
题目(广西贺州市2018年中考题):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2,点E在边AB上,BE=8,过点E作EF∥BC,分别交BD、CD于G、F两点.若点P、Q分别为DG、CE的中点,求PQ的长,
一、解法探讨
[解法一]如图1,作QM⊥EF,PN⊥EF,垂足分别是M、N,过点Q作QH⊥PN于点H.则四边形QHNM是矩形.根据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可得点M是EF的中点,点N是GF的中点.
∴HN=MQ=(1/2)CF=4,PN=(1/2)DF=(1/2)×(12-8)=2.
∴PH=4+2=6.
∵点M是EF的中点,∴MF=(1/2)EF=6.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FDG=45°,∴∠DGF=45°.
∴∠FDG=∠DGF,∴GF=DF=4.
∵点N是GF的中点,∴NF=2,∴QH=MN=MF-NF=6-2=4.
在Rt△PHO中,根据勾股定理得PQ=√(PH2+QH2)=√(62+42)=2√13.
[解法二]如图2,作QM⊥CD,PN⊥CD,垂足分别是M、N,过点P作PH⊥QM于点H.则四边形PHMN是矩形,根据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可得点M是CF的中点,点N是DF的中点.
∴PH=MN=(1/2)CD=6, HM=PN=(1/2)GF=(1/2)DF=2,QM=(1/2)EF=6,
∴QH=QM-HM=6-2=4.
在Rt△PHQ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PQ=√(PH2+QH2)=√(62+42=2√13.
点评:上述两种解法利用了正方形的性质、矩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勾股定理,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求出PN和QH的长.
[解法三]如图3,过点P作PN⊥CD,垂足为N,交AB于点M.连接PE、PC.则四边形AEFD、EFNM是矩形,M、N分别是AE、DF的中点.
∴MN=AD=12,NF=ME=(1/2)x (12-8)=2.
∵点P、N是DG、DF的中点,
∴PN=(1/2)GF=(1/2)DF=2.
∴CN=CF+NF=8+2=10,MP=MN-PN=12-2=10.
根据勾股定理得
PE2=PM2+ME2=102+22=104,
PC2=CN2+PN2=102+22=104.
∴PE2+PC2=208.∵CE2=BE2十BC2,∴CE2=82+122=208.
∴CE2=PE2+PC2,∴△PCE是直角三角形,
∵點Q是CE的中点,∴PQ=(1/2)CE=(1/2)×√(122+82)=2√13.
点评:本解法利用了正方形的性质、矩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和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关键是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EPC是直角三角形.
[解法四]如图4,连接AP、EP、CP.
过点P作PM⊥AB于点M.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D=CD,∠ADP=∠CDP,
∵DP=DP,∴△ADP≌△CDP,∴∠DAP=∠DCP.
∵PM⊥AB,∴PM∥AD∥EF,∵点P是DG的中点,∴点M是AE的中点.
∴AP=EP,∴∠PAE=∠PEA.
∵∠DAE=∠FEA=90°,∴∠PAD=∠PEF,∴∠DCP=∠PEF.
点评:本解法利用了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和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关键是利用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证明△EPC是直角三角形.
[解法五]如图5,连接PE、PF、PC,容易得到EF=CD.
点评:本解法利用了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和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仍然是利用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证明△EPC是直角三角形,
二、寻找规律
把BE=8改为BE= 10或者其他(大于0小于12)的值,按解法一和解法二不难找到PH=(1/2)AB, QH=(1/2)(AB-AE),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出PQ的长;按解法三、解法四、解法五不难找到∠CPE=90°,然后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求出PQ的长.
三、拓展延伸
如果把“点E在边AB上”改为“点E在直线AB上”,还有没有上述规律呢?为了说明此问题,分三种情况分析.(以解法五为例进行说明)
1.当点E在BA的延长线上时
如图6,连接PE、PF、PC,容易得到EF=CD,△DF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当点E在AB的延长线上时
如图7,连接PE、PF、PC,容易得到EF=CD,△DF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点评:此时仍可以利用“边角边”证明△PEF≌△PC0,得∠PEF=∠PCD,证明∠CPE=90°,然后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就可以求出PQ的长.
3.当点E与A、B重合时
当点E与点A重合时(如图8),点P与点D重合,∠CPE=∠ADC=90°,PQ=(1/2)BD;当点E与点B重合时(如图9),点P在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上,∠CPE=90°,PQ=(1/2)BC.
不管点E在直线AB的什么位置都有∠CPE=90°,进而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 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