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

2020-07-16吕炯

中国卫生产业 2020年13期
关键词:急诊护理应用效果

吕炯

[摘要] 目的 探讨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在医院急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该次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该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86例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用数字随机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护理分组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静脉通道建立时间、药物应用时间、总抢救时间和急诊停留时间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34%,高于对照组(67.44%),各项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有效。结论 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工作中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能提高护理水平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急诊护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20)05(a)-0045-03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Optimized Nursing Group Management Mode in Emergency Nursing Management

LYU Jiong

Department of Nursing, Dingtao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Heze, Shandong Province, 274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optimized nursing group management mode in hospital emergency nursing management. Methods This study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linical data of 86 emergency patients admitted in the hospital from April 2017 to April 2018. All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ing the digital randomization method. Each group of patients 43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implemented the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mod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optimized the nursing group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control group, and compared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venous channel establishment time, drug application time, total rescue time and emergency stay time and other indicators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34%,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67.44%). The clinical indicators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study results were valid. Conclusion Optimized nursing group management mode has good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in emergency nursing work, can improve the level of nursing and patient's nursing satisfaction.

[Key words] Optimize nursing group management; Emergency care; Application effect

急診室收治的患者一般病情危重且复杂,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是确保患者预后良好的关键,尤其是对于急诊室的危重患者,及时的施救工作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从临床实践中得出,急诊室中护理工作人员的分工不明确,导致工作效率不高,进一步对抢救效果造成不利影响。为了研究急诊室中有效的护理工作方法,该文对该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86例急诊室患者进行了护理模式及临床效果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对象是在该院急诊室接受救治的86例患者,用随机数字分方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3例。该次研究已经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及家属在知情且同意研究的情况下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各26例、17例;年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63岁、25岁,年龄平均值为(41.27±2.46)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各有24例、19例;患者的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分别是71岁、39岁,年龄平均值为(44.23±2.52)岁。急诊室中护理人员共有18名,其中14名女性,4名男性;年龄在24~43岁区间内,年龄平均值(31.72±1.73)岁;有护士11名,护师5名,副主任护师2名;专科学历人员4名,大专学历人员4名,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10名。经对比分析发现,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和监护,按照医嘱要求对患者实施吸氧、药物治疗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成立优化护理分组管理小组,从研究开始,将急诊科护理工作人员划分成3个小组,每组有6名护理工作人员,小组内选举一名组长,组长应熟练掌握各项急诊护理操作,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1]。然后由组长安排组内工作,落实每一位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责任和工作义务。根据实践工作效果选出一名副组长,副组长应有充分的急诊工作经验,了解和熟练操作各种急救设备。4名轮转护士,有足够的医护工作经验,对急诊护理工作有足够的认识。小组内积极沟通和交流,组长进行工作的分工和责任的落实,注意组内合作,确保组内工作高效完成[2]。

小组内成员锻炼自身的急诊护理技能和团队间的写作能力,每个小组邀请一位急诊临床医师对组内成员进行培训和相关急诊工作的指导。要求邀请的急诊临床医师需要超过十年的急诊临床工作经验,主要培训和讲解的内容包括护理操作技能、理论知识和紧急抢救期间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等。然后结合小组内成员的掌握情况,建立培训内容的考核机制,尽可能提升组内护理人员的综合工作能力。在定期的考核中除去和引进护理工作人员,保持组间良性竞争的状态。根据医院内部急诊收治患者疾病的特征和工作流程,提高小组内护理成员工作的规范化程度,明确每一个小组、每一个护理成员的职责和工作流程。从急诊工作中提升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和默契程度,避免在抢救过程中出现无序、岗位不明确的情况[3]。

优化抢救工作流程,在确保护理人员坚守自身岗位的基础上,按照抢救流程实施抢救,对每个成员自身所处的位置、工作内容、责任进行明确,注意小组内核小组间的配合与写作,与急诊医师共同高效完成诊治及抢救工作。每个小组内成员应服从组长的指挥,做好有序抢救[4]。在抢救过程中,组长可站在患者的床尾,对患者的疾病进展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和掌握,并指导与监督每位小组成员的工作,副组长站在患者头侧,指挥组内成员的操作,主要进行对患者的呼吸复苏等抢救活动。小组内其他护理工作者负责进行心脏复苏、心电监护,执行组长与副组长的指令等,记录每一位患者的抢救过程,及时建立患者的静脉通道,观察药物的注入情况[5]。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各项临床指标数据。使用满意度调查表收集患者的满意情况数据,将患者的满意程度分成3个等级: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将护理满意度规定為患者的满意比率与一般满意比率之和。患者的临床指标数据包括静脉通道建立时间、药物应用时间、总抢救时间和急诊停留时间等。

1.4  统计方法

确保研究数据准确无误后,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的表示方法分别是百分比(%)、(x±s),组间比较运用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数据

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从临床治疗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急诊抢救工作越来越重,对疾病的快速、有效控制是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急诊抢救室的重要工作内容,所以,其工作效果受到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影响。

急诊科中的医护人员必须做到及时、快速、有效的抢救,对于进入急诊科的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抢救时间越短且有效,患者存活的成功率就越高。所以,急诊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操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有较高的要求,对于急诊室中的所有护理工作者来说,协作意识、默契程度也是影响工作效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优化护理分组管理的护理工作模式,重点在于优化组合急诊室内的所有医护工作者,使护理人员之间取长补短,增加团队协作能力,从而达到高效的护理和抢救工作效果。而从急诊科的抢救工作来看,病人一般病情复杂,进展快速,对生命安全的威胁较大,所以在短时间内需要医护工作人员完成的工作较多,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专业水平要求较高[6]。为了弥补护理人员工作熟练程度的不足,该研究建立了划分护理小组的工作发展对策,在每个小组中安排一个或多个工作经验丰富、观察和操作能力强的护理工作者,同时邀请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较高的急诊医师进行小组护理工作的指导。在急救工作实践中不断提升小组内护理工作人员之间的默契程度和协作能力,对于工作效率的提升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7]。在该次研究中发现,应用了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的急诊室护理工作,有效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34%,高于对照组(67.44%)。缩短了患者的静脉通道建立时间、药物应用时间、总抢救时间和急诊停留时间等。

常规护理模式下的急诊室护理工作,容易出现操作延迟、无序等问题,导致错过了患者的最佳抢救时间,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于提高急诊室的护理水平有不利的影响。所以针对常规护理模式在急诊室护理工作中实施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优化护理分组管理发展模式的研究,将急诊抢救室内的护理工作人员按照工作经验、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等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相互合作,有效提升了工作的执行力度,提高急诊室护理工作水平[8]。

综上所述,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在急诊室护理工作中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提高了患者抢救时效性,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促进急诊室护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烨,裔雅萍,谢欢.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健康必读,2018(36):314.

[2]  姜辉.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4):212.

[3]  李曼.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的应用分析[J].保健文汇,2018(8):208.

[4]  刘付芳,田晖.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8(16):279-280.

[5]  董雨枝.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8(7):182,184.

[6]  付晨晨.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养生保健指南,2018(27):191.

[7]  孙妍,王双红,王海燕.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健康必读,2018(13):21.

[8]  白燕.优化护理分组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饮食保健,2018,5(13):199.

(收稿日期:2020-02-03)

猜你喜欢

急诊护理应用效果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与并发症预防措施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手术中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
健脾扶正汤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
舒适护理模式在小儿急性哮喘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用急诊护理临床效果分析
老年急腹症患者就诊特点和急诊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