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天性养育孩子是最好的养育方式
2020-07-16鲸鱼
鲸鱼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与行为主义的主张相似,“白板说”认为儿童出生时好像一块白板,父母要负责塑造他的个性。这无可厚非,父母在塑造子女,尤其是在培养孩子的个性特征和道德观念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孩子有其稳定的天性。
斯特拉·切斯和她丈夫亚历山大·托马斯均是纽约大学的精神病医生和教授,他们做了一项非常有名的研究——对133名儿童从婴儿期直到成年进行追蹤研究。研究发现,有两种力量在塑造这些被试者的个性:一是儿童的气质,二是父母对儿童气质所做的反应。换句话讲,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他的天性和父母养育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少爷的父亲一直想把阿米尔培养成和自己相似的、有血性的男人——替儿子报名参加足球队,带着他观看比武竞赛。而阿米尔由于极度渴望得到父爱,压抑写作的爱好,努力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甚至出卖伙伴,落下终身遗憾。正如父亲的朋友拉辛汗所说:孩子又不是画图练习本,你不能光顾着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他有自己要走的路。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自信、有竞争力,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疼爱。父母也希望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引导子女,少走弯路,避免重蹈覆辙。然而真实的情况是,父母认为对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按照父母为孩子写好的剧本去生活,所以很多父母不知不觉问会按自己认同的方向努力地塑造孩子。按照你认为孩子应该怎样,或你对孩子的期望来养育孩子——这便是常见的教育误区。
如果你试图强迫孩子成为那种与他本性不相适应的人,就是在对他/她传送一个非常危险的信息——“我不是因为你本来的样子而爱你,而是因为你越来越接近我所期望的样子而爱你。”这个信息会让孩子用尽余生去争取父母或他人的赞扬或肯定,从而迷失自我,找寻不到生命的意义。
按照天性培养孩子,会有什么好处?孩子会觉得他们受到你的高度重视,你之所以了解、承认、尊重他们是因为他们本身具有的某些特点,而不是他们按照你所期望的方式去行为。这才真正会促进他们的自尊心健康发展,也能更好地学会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
最近有句话叫“生女当如詹青云”。而众所周知,哈佛才女詹青云上初中时成绩不佳,父母却默默支持她的爱好,鼓励她探索兴趣,甚至将家里的茶几沙发换成四驱车赛道,顺着孩子的天性发展。最为难得的是,她的父母并没有逼她符合世俗的标准,而是在一旁给她土壤,静静等待开花结果。
希伯来语中,“方式”即derek,字面理解是爱好,也就是个人独有的内在倾向。因此这段话实际是在告诉我们,要按照孩子的自然天性去养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