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湿地植物景观的造景手法

2020-07-16顾润佶钱可敦

艺术科技 2020年15期
关键词:植物造景

顾润佶 钱可敦

摘 要:湿地是地球之肾,湿地公园是保护湿地的一种重要形式,湿地植物造景是湿地公园景观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真山公园的实地调查,对比分析两地的植物造景,浅谈湿地植物选择原则和湿地植物群落景观的营造手法。

关键词:湿地植物;植物造景;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真山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5-00-04

0 引言

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随着保护和进一步发展湿地的知识的增加,人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到湿地的重要性,对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已成为湿地使用的一个重要模式。植物景观是城市湿地景观开发的重要部分,也是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湿地植物选择原则

1.1 选用乡土树种

选择乡土树种构建公园的人工植物群落,适当引用驯化栽植的外来物种,进而提高环境的自我维护能力。选用乡土树种进行植物造景,还可以打造植物群落的地带性景观特色,增强景观的地域性特征。

1.2 选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树种

从物种多样性的角度,在植物选择方面要突出重点,并强调这片植物群落的基调,尽可能配置较多的植物种类和品种,以维护植物多样性。同时选择能够吸引更多动物栖息在湿地的植物,从而营造一个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演替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1.3 按植物群落结构选择植物

湿地植物景观配置需要考虑到植物的生长特性和生态学要求,以水生植物、湿生植物、陆地植物为基础造景材料,考虑到所应用植物的观赏特性,合理搭配乔灌草,营造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景观[1]。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可以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进而更好地发挥生态功能。通常湿地植物群落结构由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组成,结合耐水湿的乔木类、灌木类和地被类进行植物造景。

1.4 按规划植物群落的主要功能选择植物

在美学、环境改善与保护以及生产等各种植物群落的功能中,必须先确定以某一方面为植物群落的主要功能,同时应当具有其他功能。如确定以改善和保护环境为主,选用抗空气污染和净化水质的植物,并通过植物造景手法,使植物群落兼具美化功能。

1.5 注意对植物种间关系的处理

种间关系的影响可能是负面的,也可能是正面的。在植物景观中,通常情况下都有多种植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种间关系影响着植物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生长情况。可以模仿自然的群落结构配置,因为自然的群落结构是过时间检验的,以形成稳定、复杂、多层次的人工植物群落,从而取得较好的长期植物群落景观效果。

1.6 遵循美观原则

无论植物的种类、用途是什么,植物造景都应该遵循美观原则,并且要结合考虑近期效果和长期效果。首先要考虑园林植物个体的变化,尤其是树木受到年龄、季节、气候等影响发生的变化。例如,树木的体积和树冠形状随树龄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则应提前考虑树木的成熟程度对植物群落的影响,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布局,强调植物群落的整体协调,考虑平面和竖向构成、色彩的搭配,注意植物的季相变化以及和其他园林要素的协调,注意不同植物群落之间的过渡形式和植物单体之间的合理植株密度等。

2 湿地植物景观分析

2.1 配置模式

湿地植物配置没有一个定式,确定整体景观风格,以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植物群落结构设计配置模式。

如果是现代人工湿地公园,如真山公园,植物种植较简单,都是方正的——矩形密植的池杉林、成团成簇的水生植物,但是组合在一起仍显得和谐。真山公园的问题是,在苏州宜人的水土环境下,全园植物重复率过高,植物搭配显得较单调,笔者选取的植物群落几乎代表了真山公园其他地方的植物群落——再力花、蒲苇、水葱、池杉、睡莲,完全可以种植更多种类的植物。可以说,将真山湿地公园设置在北京也毫不突兀,因为植物与北京乡土植物相似度太高,种植设计时没有遵循选用乡土树种的原则,这点需要引以为戒。

如果是自然湿地公园,如西溪湿地公园,可以在原本丰富植物的基础上,稍加整理,营造美丽的自然野生风光,水面倒影,光影变化,使人满目绿色、心情舒畅。但要注意的是,要把握植物的量,如果植物過多,如水面种满荷花,不加以人工限制,反而会无景可赏。

2.2 空间构成

植物群落的空间构成受植物本身的体量、颜色和质感的影响,植物群落的立面造型是空间构成的呈现形式。乔木是植物造景中的骨干材料,由于体量较大,所以在植物群落中易成为视觉中心,同时大多构成了空间的顶平面和垂直面,对所构成的空间范围的大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乔木类中的小型乔木可从垂直面和顶平面两方面限制小空间,同时枝干奇特、花色优美或硕果累累的小乔木也可作为焦点和构图中心。

灌木以及挺水植物,会通过垂直面进行空间的围合,或根据空间的不同功能来进行区分,使空间更加完善,成为视线过渡;地被植物会通过自身所具备的不同色彩和质地,或使构建出来的地面具备差异性,或将不同植物群落有机统一。

同时在植物配置中,良好的主次关系是良好景观效果的基础,主景植物不仅本身需要有成为主景的特质,也需要从景植物的对比与烘托。

如真山公园的常见植物空间层次:水面种植浮水植物睡莲,中层种植挺水植物水葱、蒲苇、再力花,上层密植矩形池杉林。层次比较分明,浮水植物、挺水植物、耐水湿的乔木,高差近20米,即使中层均是挺水植物,植株高度亦有大小之分,同时蒲苇和再力花作为视觉中心,产生一种层次美。

再如西溪湿地的某处路边植物空间层次:下层种植低矮花卉黄秋英,然后以菲白竹作为地被,烘托黄秋英;中层为多年生草本芒、美人蕉,形成前景;上层为小乔木,如梅、海棠、樱花,作为视觉中心点;背景为高大乔木柳树。不仅垂直面的竖向层次清楚,空间前后景层次也比较清楚。

2.3 季相变化

不同的植物随着时间的流逝,除了体量的变化,在颜色、形态、物候上会发生相应变化,这是植物景观区别于其他类型景观的生命性特征。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个体、种群和群体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时间空间变化,塑造了每片植物群落各自独特的空间特征[2]。植物造景时,要注意利用各种植物独特的物候现象,使植物景观更生动,从而增强植物景观的时序性和观赏趣味。在设计植物景观时,要做到一季突出、季季有景。

如西溪湿地的某处植物群落,在靠近路的一侧种植彩色花卉——黃秋英,搭配花树,如梅、海棠、樱花,花树开花时节各不相同,使这块区域在较长时间内都有花可赏,季相变化明显。

再如真山公园的某处植物群落,背景是高大的秋色叶树种——杨树和池杉等,搭配开粉花的睡莲、开紫花的再力花、蒲苇的白色花序,增添色彩季相变化。同时杨树和池杉都是落叶树种,增强景观季相变化。

2.4 与周边其他园林要素的对应关系

植物从来不是孤立的景观要素,在配置植物群落时,首先应分析周围环境,因地制宜,达到整体环境的协调。植物群落需要与周边园林要素相得益彰,或者掩盖周边景物的不足之处,从而产生景观环境中整体的和谐美、意境美。

如真山公园的某处植物群落,走道转折处种植大片蒲苇,短暂地给人一种视觉欺骗感,让人觉得此路不通,其实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团成丛的植物种植又适当留出间隔,达到游园视线的开合收束,营造空间的开敞与闭合,同时显得景观有层次感。

如西溪湿地的某处路缘湿地植物群落,旁边为开阔水面,有光影疏落的自然风光,背景为高大野生乔木。因此,笔者认为虽然在路缘种植花卉增添色彩是常见的园林植物搭配种植手法,但在湿地公园此处此刻则显得喧宾夺主,以简单常绿地被作为底层即可,更能突出自然湿地风光。

2.5 植物质感

植物质感是观赏者对群体或植物个体的一种整体感受,粗糙却直观,一株植物是细腻还是粗糙、能否经得起观赏者的细看,是植物之间的质感差异造成的。植物质感不像色彩和形体造型那么吸引人眼球,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种植物观赏特性,是人们对植物整体的直观感受,能够引起观赏者丰富的情感感受,进而判定植物群落景观是否和谐。

一般而言,树皮光滑,小枝柔美纤细,叶表面无毛、触感光滑,叶缘规则光滑,植物生长条件要求较高者,则质感比较细腻,如鸡爪槭、紫荆等;树皮龟裂粗壮,小枝遒劲生长,叶表面多毛、触感粗糙,叶缘不规则裂,植物生长条件要求较低者,则质感比较粗糙,如构树、蜡梅等。同时,观赏距离和外部环境同样影响着植物质感,当背景环境是荒山时,远看荒山上的所有植物,给人的感受就比较粗糙;背景建造材料如果是粗糙混凝土,和植物的树皮质感相比更粗糙,那么这株植物带给观赏者的感受就比较细腻。

如西溪湿地,因为是自然湿地,拥有较开阔的水面,水通常给人亲切柔和的审美感受,所以水边植物在质感方面的选择上都是偏细腻的,背景的垂柳和香樟都是树冠圆浑、枝条柔软下垂或枝条水平开展的植物。

而真山公园水面相较于西溪面积小了许多,若种植垂柳和香樟等树种,会衬得水面面积较小。因此,真山公园群植质感相对粗糙的池杉,直立向上的树种与柔和水平面产生横竖对比,反衬出水面的亲切柔和,产生了整体效果的对比美。

2.6 光影变化

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植物与光影的诗句,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构建了一幅月光透过松林枝干倾泻在泉面,波光、月光与树影共同生辉的画面。光影可以使园林植物景观在原来的基础上,产生动态变化的独特个性,强化植物群落空间框架和层次感。植物光影的艺术表现主要是表现自然带来的美感和意境的渲染。通过发挥自然光影的时间性,表现不同时间段的光影变化,从而创造园林植物景观的动态美感。再运用园林植物的光影意象来展现深刻有趣的景观。同时运用植物光影艺术在营造场景时,功能和艺术美互相成就,充分发挥二者的优点[3]。

在湿地植物造景方面,水中倒影是湿地植物光影美学的主要呈现形式。将植物置于水边,水中的倒影能够增加空间纵深的感受。同时,光与影带给人的空间感受也是随时间变化的,不同时间段可以营造不同意境,清晨的生机勃勃、黄昏的朦胧迷离、夜晚的幽深静谧,都是特定的环境氛围,赋予同一植物群落不同的意境。

如西溪湿地,开阔水面配上树型饱满的高大乔木树种,如垂柳和香樟,水面映射出郁郁苍苍的森林,微风吹过,树影婆娑,波光粼粼,增加了水面的灵动性;同时水面边缘由于有水边森林的倒影,颜色更加浓郁,使得水面更具层次感和深邃感。同时西溪湿地保留了枯木,枯木造型奇特而有韵味,作为水中的视线焦点,水中倒影增强了枯木的禅意。

3 结语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真山公园可以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湿地公园类型,方便是自然湿地保育开发和人工湿地城市公园建设,两地湿地植物群落各有特色,也各有缺点。

西溪湿地是国内首个国家湿地,贯彻湿地保护的理念,整体植物景观是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希望达到修旧如旧、人工最小干预的目标,丰富了植被资源。整体风格较自然,富有韵味。

真山公园原为真山垃圾填埋场,是城市废弃地,公园对原场地进行人工干预生态修复,强化山体结构、降低空间退化的可能性和减少水土流失。从功能性的角度,更多地考虑植物的净化作用,达到生态恢复的目的。整体风格较现代,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本文通过举例进行了对比分析,探究了湿地植物造景的植物选择原则,包括选用乡土树种、选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树种、按规划植物群落的主要功能选择植物、注意植物种间关系的处理、遵循美观原则;同时从配置模式、空间构成、季相变化、与周边园林要素的对应关系、植物质感、光影分析等方面探究了湿地植物造景的手法,从而浅谈对湿地植物景观营造的一些感受。

参考文献:

[1] 刘小冬,郭春华.湿地公园植物造景探讨[J].广东园林,2011,33(05):16-18.

[2] 王永志.湿地公园植物造景艺术探究[J].南方农业,2018,12(33):58-59+61.

[3] 刘泓嫄,汤巧香.园林植物造景中光影艺术研究[J].现代园艺,2020,43(05):136-137.

作者简介:顾润佶(1999—),女,江苏苏州人,本科,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成果

猜你喜欢

植物造景
《植物造景》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研究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
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