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垃圾分类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0-07-16孙昕萌

现代经济信息 2020年9期
关键词:垃圾分类劳动教育高校

孙昕萌

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决定着当代大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垃圾分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本文以垃圾分类为切入点,探讨高校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高校垃圾分类现状,提出垃圾分类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可行性方案,从而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和文明素养,提升劳动技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一步体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劳动教育;垃圾分类;高校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重新进行定位,对劳动教育作出顶层设计,对推进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同时也首次对高校提出了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的课程要求。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应当把劳动教育作为基础。而依靠劳动实践为主要实施方式的垃圾分类,也亟待在大学生群体中展开。

一、垃圾分类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指以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态度,发展其基本劳动能力、知识和品格等必备的劳动素养为目的,开展的教育性活动。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智力开发、人格形成、个性发展及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大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学开展劳动教育既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也是践行大国工匠精神的方式之一。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甚至是00后,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据调查显示,90后、00后从小备受家庭溺爱,有着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因此更加注重个性的发展。然而这些学生,由于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学生的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大多数学生欠缺基本的生活和劳动能力,甚至不乏出现漠视劳动、不尊重劳动、贪图享乐等现象。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培养劳动精神,意义十分重大。

2019年7月,上海市颁布《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标志着垃圾分类进入“法治时代”。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意识。首先,垃圾分类旨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价值。高校推行垃圾分类,既能使学生养成尊重劳动的习惯,也节约了校园资源和财富。其次,垃圾分类的劳动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高校通过引导大学生解决垃圾分类实际问题,在劳动实践中激发学生劳动创新创造能力。最后,垃圾分类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劳动认同感,在实践锻炼的同时培养勤俭节约、坚持不懈的品质,从而推动劳动精神养成。

二、高校垃圾分类教育现状

在国家推行垃圾分类立法和部分城市试点垃圾分类后,许多高校已经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和开展相应的活动。但是在大部分学校,仍未开展垃圾分类教育。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

(一)个人层面

当代大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垃圾分类责任意识,对于垃圾分类这一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垃圾分类的责任主体是学校、政府和环卫工人,自己并没有承担垃圾分类这一社会责任的义务。此外,由于垃圾分类的过程较为繁琐和复杂,许多学生不愿意主动进行垃圾分类。遇到诸如废旧电池等有毒有害垃圾时,虽然大部分学生了解随意丢弃该类垃圾所造成的危害,但是由于自身惰性,一半以上的学生仍然选择将这类垃圾和其他垃圾一起丢弃。

(二)学校层面

高校在推广和实施垃圾分类时,涌现出了许多问题。一是高校宣传工作的缺乏。目前来看,大学生接收垃圾分类知识大多是通过网络这一途径。而高校特有的宣传方式,如广播台、宣传板、横幅标语等,并未经常对垃圾分类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在宿舍区、教学区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区域,也没有设立垃圾分类宣传板和警示标语,告知学生垃圾分类标准和必要性。二是高校的分类垃圾桶标准单一,一般只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大类,甚至有些区域没有分类垃圾桶的存在,导致校园内依然充斥着大量未分类垃圾。三是校园内的垃圾处理人员并没有按照垃圾处理标准对已分类的垃圾进行处理,而是将各类垃圾桶内的垃圾进行統一倾倒或者焚烧处理,违背了垃圾分类的初衷…。四是目前高校内所开展的各类垃圾分类活动,例如部分高校食堂会进行厨余垃圾的单独处理;校内快递工作人员进行快递包装的回收与再利用;学生组织和社团定期举办废品回收活动等,在一定程度上对废弃资源进行了分类和再利用,促进了学校垃圾分类的实施。然而此类活动,大部分是由个别组织或者个人开展的,覆盖的范围较小,宣传的力度不够,并没有形成体系和规模,对高校整体的垃圾分类事业贡献度有限。而由学校核心部门组织,其他各部门联动进行的垃圾分类活动较少。

(三)社会层面

一是缺少相应法律法规的制约。我国现有的垃圾分类政策法规对普通群众的行为没有足够的约束力。既有的政策多是基于宏观层面而制定的,针对个体行为而制定的垃圾分类回收机制和制度较少。二是垃圾分类体系尚待完善。垃圾分类不是仅仅依靠某一个团体和个人做出贡献就能完成的,而是要通过政府干预,从垃圾的分类着手,到垃圾的处理再利用,形成并发展出相应的产业链,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垃圾分类水平。

三、垃圾分类与劳动教育深入融合的实施路径

垃圾分类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度。高校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更要抓好垃圾分类这一契机和载体,帮助学生与社会更好衔接。

(一)注重顶层设计,构建完整垃圾分类体系

将垃圾分类融人劳动教育过程中,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形成三方联动的教育体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结合,培养大学生垃圾分类意识,提高大学生劳动技能和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高校是实施垃圾分类的责任主体,应当统筹协调,加紧制定科学合理、实用性强的校园垃圾分类标准,细化实施方案,完善责任制度,明确操作办法、部门分工和奖惩机制。

就垃圾分类教育的实施而言,高校领导部门应该统筹安排,协调各部门有序合作,尤其要明确后勤系统在落實垃圾分类的重要作用。后勤部门与学生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存在着天然的劳动教育场所、环境和资源,在开展劳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的垃圾分类工作,学生是实施主体,教师是教育主体,后勤部门则充当着管理主体的责任。因此在垃圾分类教育中,可以由后勤部门主导,学工处、工会等部门协作,开展校园垃圾分类现状的宣讲以及各类活动;设置垃圾分类专职勤工助学岗位;在食堂、图书馆、教学区等人流密集处,根据区域特点增设分类垃圾桶等一系列举措。学生通过观察、实践,从而了解、体验垃圾分类,最终形成良好习惯。依托后勤部门开展的垃圾分类实践,将垃圾分类融人劳动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锻炼目的。

(二)针对高校特点,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的意识,强化大学生在垃圾分类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将垃圾分类与学校特色专业进行融合,形成多角度、多学科、多专业的科研团队,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实施工作。譬如,利用世界地球日、国际湿地日等生态主题节日,积极宣传并倡导大学生低碳出行、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绿色生活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其次,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了解垃圾处理现状,围绕环境污染、垃圾分类处理现状、资源保护等方面,开展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最后,以学生组织和社团为载体,鼓励大学生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扩宽宣传领域,增强垃圾分类实施效果,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推进高校垃圾分类进程。高校可以利用专业优势,召集专业相关并热爱环境保护的同学,建立志愿者协会,引领大学生做好垃圾分类。校团委还应建立垃圾分类志愿者的激励措施,定期对表现积极、贡献突出的志愿者加以表彰,在学生群体中树立良好榜样,激发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三)以学生为主体,将垃圾分类教育融入课程体系

高校应及时制定将垃圾分类教育融入课程体系的方案,并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当注意的是,垃圾分类教育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顺应当代大学生特点,注重培养专业技能,同时与德育相融合,引导学生垃圾分类意识。高校应以课堂为主阵地,将垃圾分类融人劳动教育全过程,以实践体验为主方向,将垃圾分类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在实践类课程实施中,实现多种学科内容的整合、各类能力的综合提升。譬如成立垃圾分类教研室,专职从事垃圾分类研究。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垃圾分类学、环境保护等公选课,以调研实践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此外,将垃圾分类作为新生入学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让大一新生从进校门时就了解垃圾分类知识,接纳垃圾分类理念。

猜你喜欢

垃圾分类劳动教育高校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