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维微动探测技术在广州地铁十八号线番南区间的应用研究

2020-07-16雷锋国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微动岩性风化

雷锋国

(中铁十八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天津 300222)

微动探测方法因采用天然源的绿色环保特性,抗电磁干扰、振动干扰能力强,仪器设备轻便、探测方便等技术优势,适用于城市区域强干扰环境下的地质勘察。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和公司开展了微动探测的理论、应用研究及技术服务,在地热资源勘察、地热井位选址,煤矿采区构造,城市地质基岩面探测、活断层调查,地铁地质勘察土石界面、岩溶、空洞、断裂构造、孤石等工作中,取得了一批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探测成果[1-5]。微动探测技术现已成为城市地质调查、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物探手段,受到业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本文采用小台阵二维微动剖面探测方法,在广州地铁18号线番南区间不能实施钻探的地方开展微动探测工作,探明了地面以下40 m范围内土岩界面起伏、岩性变化及软弱岩体,为大直径盾构下穿密集城市建筑群施工提供了可靠的物探依据。

1 工程概况

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八号线番南1号盾构井(PN1)~番南2号盾构井(PN2)区间,线路主要沿番禺大道北敷设,穿越众多建筑物,人员和房屋密集,车辆穿梭频繁,部分路段穿经村庄、厂房,钻探勘察施工困难,地质安全隐患多。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区间场地地层主要为人工填土层(Q4ml)、冲积-洪积土层(Q3+4al+pl)<4N-2>、硬塑残积土层(Qel)<5H-2>、全风化花岗岩<6H>、强风化花岗岩<7H>、中风化花岗岩<8H>和微风化花岗岩<9H>。结合土石工程等级、土石的开挖性等方面,探测时把全风化岩层<6H>的底面作为土、岩分界线,即<1>~<6H>划为土层,把<7H>划为岩层。在工程地质断面上,以<6H>与<7H>间的分界线定为土、岩分界线。

本区间开展微动探测工作具有较好的地球物理条件:①探测深度范围内场地岩土层由覆盖土层及基岩组成,面波在地下非均匀介质中传播会发生频散现象,故可通过提取面波的频散曲线来获得介质的结构构造信息。②非密实岩体、松散土体、富水、软弱区域物性表现为横波低速,密实土体、完整基岩表现为横波高波速特征,两者存在明显的横波波速差异,具备微动探测的地球物理前提。③土岩分界面为全风化岩层的底界面,横波速度和密度均存在明显差异,也具有明显的视S波速度差异,微动视S波速度剖面能有效分层、探测基岩面突起。

2 二维微动探测方法

微动探测方法是以平稳随机过程理论为依据,采用数据处理技术从地表的微动信号中提取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再通过对频散曲线的反演,获得地下介质的横波速度结构、达到勘探目的的一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

采用空间自相关法(SPAC法)从微动记录中提取面波(瑞雷波)并计算各台阵的瑞雷波频散曲线,采用个体群探索分歧型遗传算法,由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勘探点(台阵)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反演计算前先给定初始模型,即层数以及各层S波速度及层厚的范围(上限和下限),再从给定的范围中求得S波速度结构的最优解。

二维微动剖面探测则在获得各微动中心点的面波频散曲线后,用式(1)直接计算Vx,可将相速度频散曲线(Vr-f曲线)转换成视S波速度Vx随深度的变化曲线(Vx-H曲线),再通过插值、光滑计算,最终可获得视S波速度彩色剖面。

(1)

式中:vr为瑞雷波速度;ti为周期。

视S波速度Vx是既不同于相速度Vr也不同于S波速度Vs的面波物性参数,具有速度量纲。因为避免了反演过程中设置初始模型、反演结果选取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微动剖面结果能更客观、直观地反映地层岩性及构造变化。

3 工程实施

3.1 测点布置与仪器设备

本次微动探测分4段(L1~L4),共布置21个勘探点。勘探点布设以10 m左右间距均匀布设,由场地条件确定实测位置。选定的勘探点做好标志,在勘探点上方铺设0.9 m台阵布,以精确确定0.9 m小台阵中3个观测点的位置。观测台阵中的其余观测点用皮尺丈量确定位置,满足微动探测对小台阵观测测点精度的要求,测量误差控制在厘米级。

采用MTKV-3C独立式微动数据采集系统,包括拾震仪和记录仪两大部件。拾震仪为CDJ-S2Cm的2 Hz三分量速度型,电压输出灵敏度≥2 V·cm/s;记录仪采用日本白山工业株式会社DataMark LS8800型记录仪;导航定位系统为南方灵锐RTK S86型号。

3.2 微动数据采集

3.2.1 仪器一致性测试

工作之前,对仪器进行一致性测试,以确保观测数据可靠有效。仪器一致性测试时,将全部仪器放置到同一点处同步记录10 min左右,由该记录计算各台仪器的功率谱、功率谱之比、相干系数和相位差,以对仪器的一致性做出评价。

仪器一致性测试波形记录如图1所示,图2为计算获得的各台仪器的功率谱、功率谱之比、相干系数和相位差。结果表明,仪器的一致性优于97%,达到微动探测对仪器一致性的要求。

图1 仪器一致性测试波形

图2 仪器一致性测试结果

3.2.2 数据采集

本次微动探测采用图3所示T字形观测台阵,台阵半径根据场地条件选用0.9 m-4 m-12 m 和0.9 m-5 m-15 m二种,可满足探测深度要求。

图3 微动观测台阵示意图

采集数据前对记录仪进行采集参数设置,采样频率为100 Hz,放大倍数为16倍。在仪器安放到位、确保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后,记录各台仪器同步采集的起始时间。实际施工时按照设计的观测系统沿测线逐点进行观测。单点每次观测时间16 min,观测结束后将仪器搬运到下一个点观测。

3.3 数据处理

微动探测现场数据包括野外班报、实测微动数据和波形记录、微动勘探点实测坐标等。微动数据处理分为野外数据实时预处理和内业SPAC法处理两部分。实时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将实测数据转换成SPAC数据处理格式,画出波形图,以监控实测数据的有效性;剔除被场地噪声明显干扰的数据段,计算台站间空间自相关系数,判断实测数据质量,以指导现场施工。内业处理主要是基于SPAC法从台阵微动数据中提取面波频散曲线,获得视S波速度剖面,数据处理流程见图4。参考测线旁钻孔岩性信息,以微动剖面Vx速度变化特征为依据,与钻孔岩性对比,总结出测区视S波速度与岩性的关系,如表1所示。

图4 SPAC微动探测流程图

3.4 微动剖面地质解释

表1 测区岩性与视S波速度的关系

3.4.1 划分岩土层

依据Vx速度特征划分岩土层、解释隧道深度范围(40 m)内岩体岩性变化,重点关注高速(致密)岩体、低速(软弱)岩体可能对隧道施工造成的影响。图5和图6分别为5号勘探点和L3测线实测频散曲线和微动探测剖面图。

图5 5号勘探点实测频散曲线

图6 视S波速度剖面及地质解释(L3线)

根据岩性速度差异划分出以下速度岩性层。

(1)杂填土、素填土:近地表Vx=160~200 m/s±的土层,岩性均匀。局部地段地表之下2 m左右深度范围内见Vx=290~4 000 m/s±高速区域。

(2)砂质粘性土:在杂填土层之下普遍发育,该层岩性及速度特征与黏土层类似,但其中夹含低速似层状、透镜状低速体(砂层)。

(3)砂层:该层Vx<160 m/s±,岩性较为均匀。测区内较发育,呈层状,局部呈透镜体状尖灭。

(4)全风化花岗岩:该层Vx=260~400 m/s±,岩性较为均匀,但速度低,密实度差。局部差异风化现象明显(对应似层状、透镜状低速层)。

(5)强风化花岗岩:该层Vx=400~500 m/s±,岩性均匀。

(6)中风化花岗岩:该层Vx>500 m/s±,岩性较为均匀,岩性密实度高。但局部呈强风化状,如5号点下方-6~-12.5 m、-19~-24 m深度范围内的低速岩体,关注其与围岩软硬程度差异可能对盾构施工带来影响。

3.4.2 基岩软硬变化可能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把全风化花岗岩底界面作为岩面,重点关注该界面起伏变化、岩体软硬变化可能对隧道施工带来的影响。根据L1~L4四段、21个勘探点所探测资料处理分析,得到岩面起伏、花岗岩差异风化情况如表2、表3所示。

表2 花岗岩差异风化情况

表3 岩面(全风化花岗岩底界)起伏变化

4 结论

(1)测区覆盖层为杂填土/素填土、砂质粘性土、砂层,下伏基岩花岗岩(全~强~中风化)。参考测点旁钻探柱状资料对岩性层作出定性解释,再结合剖面速度特征追踪岩面(全风化花岗岩底界),微动探测划分的土岩界面及主要岩层界面可靠。

(2)微动剖面上解释的土岩界面是速度分界面,与岩石软硬程度、致密程度有关。由于速度与岩性并非唯一对应,并且纵、横向速度都是内插、光滑计算的结果,所以,微动探测解释的岩层界面与钻孔所见真实的岩性地层界面可能存在一定误差,这可通过钻孔结果标定加以校正。

(3)在隧道施工时,建议在具备条件的地方钻探进一步查明硬岩(中风化花岗岩突起)的范围;如果隧道穿越花岗岩差异风化岩体,需注意岩体致密程度变化、软硬变化可能给盾构机姿态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及时调整施工参数。

猜你喜欢

微动岩性风化
一种基于样本传播的图像风化方法
一种识别薄岩性气藏的地震反射特征分析
全风化花岗岩路基设计与应用
基于石灰石岩性的超近距管沟爆破试验研究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
基于RID序列的微动目标高分辨三维成像方法
基于稀疏时频分解的空中目标微动特征分析
相关矩阵和熵值算法在松辽盆地元素录井岩性识别中的应用
随风化作满天星——吴江涛诗词读后
微动桥桥足距离对微动裂纹萌生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