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发育推拿法联合针刺治疗脑瘫对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2020-07-16魏冬锋
兰 金,魏冬锋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本研究用运动发育推拿法联合针刺治疗小儿脑瘫,观察对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90例,均为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痉挛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7~36个月,平均(18.60±2.12)月;痉挛型15例,混合型11例,共济失调型10例,不随意运动型9例。观察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7~35个月,平均(17.80±2.10)个月;痉挛型14例,混合型12例,共济失调型11例,不随意运动型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脑瘫诊断标准[1],家属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其他型脑瘫,精神障碍或癫痫发作,依从性差。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运动发育推拿。推拿手法主要以揉、按、推、压法等为主,在不同体位及姿势进行推拿,对异常肌肉进行按摩,纠正异常姿势。根据影像学结果,着重推拿易发生畸形及病变部位,每次持续0.5h,1周4~5次,治疗6个月。
观察组加用针刺治疗。选取舌三针、风池、曲池、神门、通里、内关、足三里、三阴交,进针后留针1h。在足运感区和语言1区、2区、3区,智三针、脑三针、四神聪头针治疗。20天为一疗程,休息7天后再继续治疗,治疗6个月。
3 观察指标
用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2]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3]对综合独立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示预后越好。
测量下肢关节活动度。患儿取仰卧位,其足背屈曲后与前侧小腿之间的夹角为足背屈角。取仰卧位,伸展一侧下肢,将另一侧下肢抬高并伸展膝关节,大腿后方与小腿之间的夹角为腘角。下肢伸直取仰卧位,床面上两下肢分开的角度为股角。
4 疗效标准[6]
无效:病情及症状无明显改善。有效:智力、运动功能、发育及肌肉指标有所改善。显效:智力、运动功能显著改善,肌肉及发育指标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关节活动度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关节活动度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关节活动度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足背屈角 腘角 股角对照组 45 治疗前 85.43±3.10 105.57±4.23 70.25±3.72治疗后 78.31±3.24 133.20±4.60 101.81±3.74 t 61.233 -237.625 -271.424 P<0.001 <0.001 <0.001观察组 45 治疗前 85.40±3.14 105.40±4.35 70.35±3.54治疗后 74.35±3.20△ 143.34±4.75△ 112.24±3.90△t 95.033 -326.294 -360.265 P<0.001 <0.001 <0.001
两组治疗前后WeeFIM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WeeFIM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 (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WeeFIM评分 Barthel指数对照组 45 治疗前 62.50±17.89 65.83±5.17治疗后 75.52±17.90 72.25±4.34 t-111.975 -55.214 P<0.001 <0.001观察组 45 治疗前 63.65±19.69 66.02±4.90治疗后 110.03±11.36△ 89.51±5.64△t-398.880 -202.220 P<0.001 <0.00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脑瘫属中医“五迟”、“五硬”等范畴。元神之府为脑,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受损,致肢体无力、智力低下、言语模糊及咀嚼流涎障碍[5-6]。
针灸有醒脑开窍、益肾补肝及疏通经络作用。头针对顶前斜线上段及额中线等部位进行刺激,同时刺激顶颞后斜线上段及四神聪部位,可加快血液循环,促进脑部营养物质代谢,增加脑部组织血氧供应,修复受损的神经元及脑组织。体穴主要以阳明经为主,辅以少阳、少阴,发挥疏通经络、增加气血供应之效,以改善肢体功能[7]。运动发育推拿法是根据病变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用针对性的推拿手法改善肌肉及骨骼肌的发育,两者联合使用,以纠正患儿异常及畸形姿势[8-9]。
运动发育推拿法联合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可提高日常生活质量,临床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