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视角下的红色文化传承—以红嫂精神为例*
2020-07-16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济南 250100)
0 引言
数字人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9年的“人文计算”,并主要应用于语言学领域。[1]21世纪初期,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文计算”的应用对象范围得以扩展,从电子文本到以图像、视频、超链接、虚拟现实为代表的多媒体的转变也促使“计算”的对象从语言学拓展至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领域,[2]同时“人文计算”的概念不再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数字人文指南》(Companion Digital Humanities)一书的出版引发了“数字人文”概念取代“人文计算”的潮流。当今,传统的红色文化传承方式并没有与科技发展的时代潮流相结合,因此也未达到预期,数字人文理念的应用和技术的成熟将会极大改变红色文化的固有模式,使红色文化的传承达到“润物无声”的理想效果。
1 红嫂精神传承现状
红嫂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里沂蒙老区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爱党拥军的崇高品格和精神,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人们重温那段历史,会感受红嫂精神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红嫂精神在传承中具有政策支持的显著优势,同时所面临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因此在红嫂精神的传承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矛盾。
1.1 红嫂精神传承优势明显
红嫂精神不仅在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依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芒。红嫂精神为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极具活力的红色基因,是山东人民的传家宝,传承好红嫂精神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红嫂精神受到了不同层面的高度重视,这也是红嫂精神传承中的明显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间、多个场合对山东省弘扬沂蒙红色精神做出了重要指示,传达出了党中央对于山东省继承与发掘红色资源的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参加山东省代表团的审议时,又强调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3]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参加山东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山东省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为新时代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努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殷切期望。[4]山东省历来重视发掘与转化沂蒙红色文化资源,2018年山东省财政统筹安排资金1.79亿元,支持临沂地区文化发展以及沂蒙精神深化研究宣传和大力弘扬。[5]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批示《沂南县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时指出:“充分挖掘传统历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民俗风情,塑造自然、传统和现代有机交融。”[6]
从国家到省市再到地方,对红嫂精神传承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而红嫂精神的传承也迎来了重要的机遇期。
1.2 红嫂精神传承问题突出
即使红嫂精神在传承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其问题也是十分突出的,集中表现为仅对部分原型人物进行学习宣传、开发形式较为传统和不能将红嫂精神放在历史大环境中呈现这三大问题。
沂蒙红嫂为拥军支前作出巨大贡献是在革命战争时期沂蒙山区普遍存在的现象,然而当前有关部门着重开发与挖掘沂水县东头乡棵子村祖秀莲、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明德英和沂南县青驼寺一带的一位无名氏青年媳妇这三个沂蒙红嫂人物原型。红嫂精神是对革命战争时期沂蒙山区妇女拥军支前红色记忆的凝练,仅对个别人物的红色事迹进行研究与传承是极为局限的,不能完整还原红色历史的发展轨迹,也难以全面展现沂蒙人民爱党拥军、全民支前的红色精神。
红嫂精神文化资源开发主要以走马观花式的的游览参观为主,难以给参观者、研究者留下深刻印象;沂蒙红嫂主题旅游景点开发规模较小,以点状存在,展示内容也十分有限,只能在较低程度上还原沂蒙红嫂的事迹,既不能在短时间内使参观者身临其境、产生心灵震撼,也不能让游客深入领悟到沂蒙红嫂的奉献精神与革命情怀;红嫂精神主题纪念馆、博物馆发展滞后,其管理也相对落后于社会上其它类型的文化场馆,且展陈设备老旧,布展方式千篇一律,类型单一。
相关机构对红嫂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挖掘不够深刻,未能深入体现党群关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沂蒙红嫂的突出事迹没有放在革命战争的大环境中去剖析,所以红嫂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密切党群关系、加强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没有充分展现。
1.3 红嫂精神传承存在矛盾
从本质上讲,红嫂精神传承所存在的矛盾是由于其突出问题使得明显优势未能发挥而产生的,且这一主要矛盾直接制约了红嫂精神的有效传承。红嫂精神传承的明显优势在于各方面政策规划的重视与支持,可这种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开发利用红嫂精神的相关机构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急功近利和盲目复制的错误倾向。而红嫂精神传承原本就具有仅对部分原型人物进行学习宣传、开发形式较为传统和不能将红嫂精神放在历史大环境中呈现的突出问题,再加之急功近利和盲目复制的错误倾向,就造成了内涵挖掘缺失、保护力度不足和开发形式缺乏创新等后果。内涵和创新的缺失使得红嫂精神对社会大众的吸引力降低,进而引发了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红嫂精神的认同危机。如此一来,红嫂精神传承中的矛盾逐渐引发了恶性循环,从中也不难看出红色文化传承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
2 红色文化传承中的共性问题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而形成的先进政治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7]传承好红色文化,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体现。红色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基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和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的精神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8],因此红色文化传承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见图1)。然而,红色文化传承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近十年来有关“红色文化传承问题”的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见图2)。笔者总结了40篇相关度较高的有关“红色文化传承问题”的文献,发现其存在的共性问题集中表现为内涵挖掘欠缺、急功近利、资源保护力度不足、开发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和认同危机严重(见图3)。
图1 红色文化传承中文相关文献量统计表(2009年—2019年)
图2 红色文化传承问题中文相关文献量统计表(2011年—2019年)
图3 红色文化传承存在的共性问题统计图表(基于40篇中文文献)
2.1 内涵挖掘欠缺、急功近利
当前,红色文化题材的电视剧、影片等作品存在着内涵挖掘欠缺和急功近利的倾向。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原本应该承担起传播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影视作品却舍本逐末,过分追求商业利益。为迎合短期经济利益的需要,部分影视作品创作者并不关心作品本身能否承载更多的优秀红色文化,对作品能否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也存有相对冷漠的态度。红色文化作品内涵挖掘欠缺,未能发挥其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使红色文化趋向一种“病态”的产业化,正是当今社会对于文化事业发展存在急功近利心理的表现,这是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需要警惕的问题之一。[9]
内涵挖掘不足和急功近利的问题同样存在于红色文化基地的建设之中。例如革命圣地延安和山西省左权县的一些周边文创产品、文艺作品和民俗景区,其核心内涵并没有得到深度挖掘,缺乏特色的文创产品、辨识度不高的文艺作品和雷同的“样板”景区,相对真实地展现了国内部分红色文化基地缺乏创造活力和持续发展生命力的不良现象,而此现象应当引起红色文化开发与传承相关部门和负责人的高度重视。[10][11]
2.2 资源保护力度不足
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足集中表现为资金短缺和遗址资源保护意识欠缺上。我国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多是革命老区,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革命老区普遍存在着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和缺乏支柱性产业等问题。遵义市作为“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战役”的发生地,其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极为丰富的,然而贵州省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更多的财政收入被用于全省人民脱贫致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因此各方财政对遵义市红色文化传承投入的建设资金相当有限,直接制约了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12]
红色文化遗址作为红色文化的直接载体,它的保护程度决定了红色文化的传承效果。红色文化遗址中有很多资源可以开发和利用,其中包含的历史故事、生活环境和风俗人情等都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红色文化遗址所在地的有关部门并没有意识到红色文化遗址是一种不可再生且不可被代替的珍贵资源,一旦保护不力或者有所破坏,将会对红色文化造成永久性的破坏。[13]资金短缺、保护意识不强同法律法规不健全一样,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足的现象。
2.3 开发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文化是具有多样性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孕育环境,红色文化也不例外,它不同于“样板戏”,不同地区的红色文化生长于“成分不一”的土壤当中,因此缺乏创新且过分单一的开发形式对红色文化传承是一种莫大的伤害。搞形式、走过场、爱攀比的风气普遍存在于红色文化的开发过程中,而这种不良风气直接造成了盲目规划、互相抄袭的开发模式,使得红色文化脱离了其根植的土壤,沦落为“麦当劳式”的快餐文化,变成无源之水。[14]
江西省上饶市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聚集地,本应该打造成为一张亮眼的红色文化名片,然而单一的开发形式、匮乏的创新观念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桎梏。上饶地区的红色文化网站质量参差不齐,纪念馆内的展板仍停留在“文字加图片”的水平上;展馆陈列模式也存在着呆板老套的问题,内容简单,形式雷同,“展板加橱窗”的展览形式无法向参观者作出形象的介绍,因而红色文化社会教化的宣传效果难以实现。这既是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浪费,更是不负责任的盲目开发与破坏。[15]
2.4 认同危机严重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基因和宝贵精神财富,理应得到全民族的认同与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换言之,红色文化出现了严重的认同危机。红色文化认同危机的出现并不是空穴来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带来的红色文化发展历史淡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价值标准复杂化造成的红色文化崇高性结构和和平与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不可避免的红色文化话语权缺位都在不同程度上引发了这次认同危机。[16]
红色文化认同危机直接表现为人们对当今红色文化传承方式的“反感情绪”。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民群众的生活压力与日俱增,在缺乏创新的开发形式下,人们很难体会到红色文化的真正内涵,甚至会对红色文化产生偏见和误解,认为红色文化并不能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久而久之就会对红色文化的价值产生疑问,造成严重的认同危机,逐步缺失红色文化信仰。
3 数字人文改变红色文化传承
当今,红色文化传承中存在的内涵挖掘欠缺、急功近利、资源保护力度不足、开发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和认同危机严重等诸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沂蒙红嫂项目组从理念指导、系统优化和技术支撑三个维度探索出了数字人文助力红色文化传承的适用途径,概括地讲,包括内涵挖掘求深度、资源保护有力度、开发形式勿单一和认同危机需化解四部分。
3.1 内涵挖掘求深度
民谣舞蹈、小说影片等都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相关博物馆、档案馆和纪念馆大多采用“原封不动,直接展览”的传统形式,由于参观者的生活经历千差万别且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想要以传统的形式使参观者从这些文艺作品中学习到红色文化的内涵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对红色文化主题的文艺作品进行深度的文本挖掘。
郭金龙、许鑫在《数字人文中的文本挖掘研究》中提到数字人文项目的文本挖掘(Text Mining)手段主要包括作者归属与风格分析、模式发现与可视化、作品情感分析和人物关系挖掘。[17]文本挖掘手段对红色文化的内涵发掘大有裨益:作者归属与风格分析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风格来辅助鉴定作者的身份,保证红色文化作品所涉历史的真实性和可参考性;模式发现与可视化将文本中的深层次联系以具体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参观者;通过统计作品文本中有关情感的关键词,探寻红色文化作品中蕴含的或激昂高亢或悲痛沉闷的思想感情实现作品情感分析;人物关系挖掘旨在利用计算机选取红色文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进而分析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使参观者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入。
3.2 资源保护有力度
红色文化资源蕴藏在形式多样的载体当中,根据载体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是红色文化传承中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红色文化载体如有损坏,那么红色文化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也就无从谈起。为有力度地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可以通过项目化的方式统筹资金、技术、教育和管理等要素加以实现。
如今,以欧洲数字人文协会(EADH)、计算机与人文协会(ACH)、加拿大数字人文学会(CSDH)和日本数字人文协会(JADH)等机构为主要成员的国际数字人文组织联盟(ADHO)正在吸纳各国成员,通过开展项目研究、定期举办会议、编撰出版学刊和提供经费支持等活动整合各方资源,开展数据服务和研究工作。[18]国际数字人文组织联盟组织开展的相关活动可以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对于地点相近、类型相似的红色文化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组合,然后以数字人文项目的形式开展其文化资源的保护。通过红色文化数字人文项目可以申请专门的活动经费和资金支持,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项目化运作可以吸引外部力量尤其是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作为有力支撑;同时依据项目平台组织主题教育活动来提升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自觉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意识与责任。
3.3 开发形式勿单一
刘炜和叶鹰在《数字人文的技术体系与理论结构探讨》一文中,针对数字人文理论结构里着重提到了数据化或计算人文、可视化或形象人文和拟实化或增强人文,相对应的技术体系中也涉及到数据管理技术、可视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19]当前,红色文化博物馆、纪念馆等有关部门大多借助举办策展来开发与传承红色文化,单一的开发模式已经很难引发参观者的兴趣与重视,所以相关机构可以重点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视化技术和搭建数据库这三种手段来充实和完善红色文化的开发形式。
开发者可以从红色文化的发源地遗址、文献记载、影像资料中考证并获取所模拟环境的三维数据,根据需要构建虚拟环境模型后载入设备,为参观者提供感受和学习红色文化的浓厚氛围;在红色文化深度发掘与开发利用时可以借鉴历史地理学研究中较为成熟的可视化技术应用经验,例如在发掘与传承“长征精神”时,可以运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文献数字化和数字制图等技术使红军的行进路线、大小战役、重要会议等关键信息“跃然图上”达到生动形象的视觉传承效果;为了更有效地组织、管理、维护和利用通过数字化技术转化而来的红色文化数据,管理人员需要构建一个专门的数据库,进而实现数据的管理、检索、读写、分析和可视化。
3.4 认同危机需化解
内涵挖掘、资源保护和开发形式中存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红色文化传承的不足,但究其根源,社会公众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危机确是不容忽视的症结所在。因此,要凭借数字人文在宣传上的独特优势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承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进而化解社会上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危机。
在数字人文理念的影响下,图书馆通过拓展数字人文特藏传播服务、深化信息服务层次和创新经典阅读推广服务模式来加强其传播服务功能。[20]利用数字人文的传播功能化解红色文化认同危机,可以从当今图书馆的运作中获得借鉴经验。首先,红色文化所在地的文化机关要积极宣传红色文化特藏数字化的重要意义,引起社会群众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足够重视;其次,构建跨地区的红色文化数据库,加强各地资源的调配与整合,使红色文化的参观者和利用者能够接触和了解更为多样的信息,只有更为全面的资源才能激发社会群众对红色文化的兴趣;最后,当在线阅读、全面阅读的潮流袭来之际,红色文化传承也需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文化部门应当积极创新阅读推广服务模式,弘扬红色文化主题的人文阅读理念,在合理的范围内将红色文化作品数字化,以公开课、阅读推广人等形式开展全民阅读红色文化经典,全民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化解红色文化认同危机。
4 解读红嫂精神数字人文平台
红嫂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保护与传承需要得到高度的重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红嫂精神”在谭必勇副教授的指导下成功申报2019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全媒体时代红色基因创新性传承的模式与路径——以沂蒙红嫂为例的探索。在项目过程中,团队成员构建起一个以红嫂精神为主题的多功能数字人文平台,旨在全方位、多层次地呈现沂蒙红嫂群体的宝贵精神、突出事迹和历史贡献。该数字人文平台采用与时俱进的呈现形式,打破传统载体的局限,对红嫂精神进行创新性的传承。红嫂精神数字人文平台的搭建可以将红嫂精神放到革命战争的大环境中,在深入挖掘历史内涵的基础上凭借丰富的信息内容、多样的数字手段真实还原时代历史,帮助参观者深入领悟红嫂精神。(见图4)
图4 “红嫂精神”主题数字人文平台示意图
4.1 理念指导
当前沂蒙地区现存的文书档案、旧时照片、影像资料、历史遗迹和大小物件等都是红色文化的载体,透过这些文化载体,在深入挖掘探析后可以体会到其中承载的红嫂精神。当前对红嫂精神的挖掘和传承存在着开发形式传统、宣传力度不足和脱离历史大环境等问题,使得红嫂精神传承效率低下,甚至对已有的相关载体造成一定的损坏。在数字人文理念的指导下,红嫂精神数字人文平台运用多种数字化技术挖掘丰富的红嫂精神人文资源,通过技术与资源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打造红嫂精神文化资源传承的综合性平台。
以数字人文平台的方式,整合各类信息资源,组成权威、全面、专业的红嫂精神主题信息资源数据库,推进红嫂精神的全方位保护,为其多样化呈现和高质量传承提供全面和充足的数据。通过数据地图、红嫂精神历史时间轴、VR体验和红嫂精神主题视频四种数字人文手段实现红嫂精神的多样化呈现。数字人文平台的建立,不仅能够储存数据,还能对海量信息进行分类、处理,提供精确化的检索服务。红嫂精神数字人文平台的搭建将推动红嫂精神研究转化的纵向深入和研究视野的横向拓展;沂蒙红嫂精神记忆馆和主题网站正常运行以后,及时开通主题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舆论氛围和宣传效果;同时拍摄主题宣传视频,在全媒体技术支持下传播红嫂精神,重拾人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视和对红色文化精神的学习。
4.2 系统优化
红嫂精神的高质量传承,离不开对其的保护与挖掘,红嫂精神数字人文平台构建的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关注红嫂精神保护、挖掘与传承的全过程,实现平台中各个部分的有机结合。
首先,将老照片、报纸以及文件档案进行扫描,同影像资料一起,依据各自的特点分类整理,构建相对容易管理与使用的MongoDB数据库;有关红嫂精神的大小物件和红嫂生产生活的遗址可以采用3D建模技术将其还原,把红嫂精神的历史背景和生长土壤以数据的形式保存下来。
其次,将已有数据按照时间、地点等逻辑顺序排列分类,然后运用可视化工具呈现出来,更好地保护这种精神,这段记忆;红嫂精神历史时间轴是项目组的重要创意之一,项目组将收集到的红嫂精神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关键的时间节点、历史事件和对应的红嫂事迹,并将它们整合到同一个平面上,使得红嫂精神与历史大背景紧密结合,参观者在学习红嫂精神时也可以获取更为全面的视角。
最后,主题网站中的资源共筹功能,也可以吸引更多关注红嫂精神的社会群体提供相应的数据,进而实现资源的共享;红嫂精神主题视频将红嫂精神的内涵介绍、挖掘过程、开发人员感悟、学习者心得体会等内容融合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对红嫂精神的展示越久,围绕该主题的多方主体的数据就越全面,覆盖面也就越广泛,最终使得红嫂精神体系化、多样化地呈现在参观者面前。
4.3 技术支撑
红嫂精神数字人文平台主要以数字化技术、数据管理技术、可视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最为支撑,建构红嫂精神传承体系。
以数字化技术保存珍贵红嫂精神资料。每一种文化都有相对固定的载体,红嫂精神也不例外,它的载体一般为旧照片、影像资料和档案文件。其中,大部分旧照片和档案文件为纸质材料易受到灰尘、潮湿、火灾、腐蚀等威胁,影像资料的读取设备也与现代影像读取设备存在较大差距。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可以通过扫描、拍摄等数字化手段将红嫂精神有关资料中的文字、图片、视频转化为可以度量的数据来建立数字化模型,进而转化为二进制代码输入计算机内部实现统一处理。
以数据管理技术构建红嫂精神数据库。鉴于红嫂精神数据量庞大、类型多样的特点,在数据库的选择上可以更倾向于以MongoDB为代表的非关系型数据库,灵活适应多变的数据存储需求,在大数据的处理和数据库的可拓展性上具有相对优势,因为非关系型数据库在数据管理、检索、读写、分析和可视化等方面的功能十分强大。
以可视化技术展现动态红嫂精神。例如项目组考察到红嫂70余位,将其姓名与所在地以表格的形式进行统计,然后运用可视化技术制作成数据地图,把沂蒙革命老区的红嫂分布情况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参观者面前。红嫂精神不是静态的,它是一种在运动中不断发展的文化,运用可视化的数字人文技术手段实现“时间”与“空间”的有机结合,通过视觉效果向参观者展现红色文化的动态变迁和发展历程,在增强吸引力的同时也切实加深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可,更能提升其传承的质量。
以虚拟现实技术营造红嫂精神文化氛围。当今,听讲座、阅读文献和观看视频是接触和感受红嫂精神的传统途径,对于没有经历红嫂精神形成和发展历史年代的人群,这些方式或许很难达到理想的宣传和教育效果。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为参观者提供沉浸式乃至交互式的体验,使得人们对红嫂精神蕴含的深层意义有所感知,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自觉承担起传承与弘扬红嫂精神的崇高历史使命。
5 结语
数字人文理念的逐渐深入和数字人文技术的成熟应用,对红色文化传承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个不容错过的重要机遇。红嫂精神数字人文平台在数字人文的理念指导、系统优化和技术支撑下,较为成功地解决了红嫂精神传承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为包含内容更广、概括性更强的红色文化提供了高质量传承手段。当今,红色文化传承面临着内涵挖掘欠缺、急功近利、资源保护力度不足、开发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和认同危机严重等问题的制约和掣肘,有关机构和部门需要提升敏感度,及时更新观念,采取数字人文手段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加强其资源保护力度,再以多样化的开发形式化解红色文化的认同危机,最终达到理想的红色文化传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