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下北京市科技人才引入策略探讨
2020-07-15宋韵寒
宋韵寒
摘要:本文分析了全球化视野下北京科技人才引进的意义,科技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存在障碍、国际科技人才数量匮乏、创新创业支持体系不健全的等问题,提出了北京市应该加强相关工作统筹、拓宽国际科技人才引进渠道、完善创新创业支持相关机制等策略建议。
关键词:全球化发展;北京市;科技人才;引进策略
一、全球化视野下北京科技人才引进的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商品、资本、信息的流动日益频繁,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人口素质、填补劳动力市场的空缺,各国纷纷出台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1]。在移出地与移进地之间的收入差距、人口压力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当前跨国人才流动态势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许多移民同时也是创新者和企业家,为提升移进地的经济活力发挥了积极作用[2]。
二、北京科技人才引进面临的问题
(一)体制机制存在障碍
一是缺乏对国际科技人才专项支持政策的统筹设计。目前市科委、市人社局、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分别针对所联系的高端科技人才进行支持,相应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但缺乏整体统筹,没有形成对国际科技人才支持的政策合力。二是支持国际科技人才的机制尚不完全成熟[3]。三是对国际科技人才持续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多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支持,一旦后续支持经费无法到位,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
(二)国际科技人才数量匮乏
根据网络公开数据显示,北京地区人才资源总量已经超过了690万人。其中中关村外籍从业者占比却不足1%,只有将近1万人。而根据美国一家调研公司的粗略统计,位于硅谷的人才有37%属于外籍人士,也就是说并非是美国本土人士,而是来自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还有日本东京也涌入了大量的外籍人才,根据法务省数据显示,以经营·管理、技术·人文知识、国际业务等在留资格来到日本的外国高端人才截至2018年底有35万人,仅3年间就涌入了11万人。总的来看,北京的国际人才尤其是国际科技人才集聚度还不高,数量仍比较匮乏。
(三)创新创业支持体系不健全
创新创业支持体系仍然是开展国际化交流合作的障碍。北京在科研管理方面与其他城市有同样的问题。对国内人才来说,在出国管理制度方面,因公出国需提前报备,科研人员有时无法参与临时决定的国际学术交流,限制了人才的国际交流。对国外人才来说,获得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才在科研项目申请、技术转移优惠政策享受、创新补贴领取等方面有诸多限制;外资企业参与中方科研计划申报存在内部审批时间较长、报批手续较多等问题;海外人才在职业资格互认、境内开展执业活动、以内资身份进行工商登记注册、获得股权激励等方面也受到政策的诸多限制[4]。
三、全球化视野下北京科技人才引进策略建议
(一)加强相关工作统筹
充分发挥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作用和统筹协调作用,整合市级层面各单位加大对国际科技人才的支持政策,减少职能交叉,对外“一个出口”,以达到高效集约利用政策资源的目的。条件成熟时,可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涉才工作,对全市人才政策和服务保障實现更好统筹。在这方面,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和人力部共同成立“联系新加坡”项目,目的是吸引国际人才到新加坡工作、投资和生活,分别在亚洲、欧洲和北美设立办事处,为有意向到新加坡工作的全球精英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拓宽国际科技人才引进渠道
进一步调配、整合市级部门现有海外引才力量,扩大信息共享、加强国际宣传,建立市场化公司化机制引进国际科技人才。人才引进与使用密不可分,要充分调动跨国公司、外资研发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引进国际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对其引进和落地给予相关配套政策。充分调动国际猎头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积极性,搭建平台积极促成其与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加大对其引进顶尖人才的支持力度。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和人才国际化培养投入,成立海外研发中心就地开发人才资源为我所用。
(三)完善创新创业支持相关机制
依托中关村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吸引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基础领域的高层次国际人才,引进的人才要既能补充北京乃至全国技术领域的空白,又能带领科研团队掌握更先进的科学技术。除了基础科学人才,还要围绕科技创新主阵地引进实用型技能人才、产业高端化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顶尖科学家和领军型人才及其团队等。同时还要开发国际人才引进政策包,创造良好的创新制度和创新环境以保障科技创新,具体包括健全的法律制度、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备的产业扶持政策、发达的金融体系、有序的产学研合作政策以及政府的创新战略支持。
四、结论
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北京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解决发展速度加快,发展效率提高的问题。决策部门要寻求布局和精确的力量,充分发挥人才的驱动力和创造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金星.企业核心科技人才激励策略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8(03):P27.
[2]蒋晶.广西科技人才稳定策略探究[J].时代金融(下旬),2018 (01):40-42.
[3]周建中.关于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战略的思考与建议[J].科技导报,201937 (12):97-101.
[4]黄宝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策略[J].港口经济,2018 (10):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