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状态空间模型中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化趋势分析
2020-07-15杨幸圆
杨幸圆
(兰州财经大学 统计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1 概述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超过德国和日本,成为了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从GDP构成来看,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是投资而非消费,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没有完全的发挥出来。
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十分普遍。有效需求的不足,既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又是抑制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逐年加大,在2015年我国GDP增速首次跌破7%,随后一直保持在7%以下的增速。经济增长后继乏力,因此,通过研究边际消费倾向以此来拉动我国有效需求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是十分有必要的。刘颂[1](2018)指出,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总体上符合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王亮[2](2005)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 研究边际消费倾向就是研究总需求, 而边际消费倾向是总需求发生作用的根源也是总供求发生变化的起点。方福前[3](2011)等人提出我国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逐年递减是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本文从实证出发,研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边际消费倾向变化以及其变化原因。
2 中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化趋势的实证研究
2.1 样本数据的描述与检验
样本数据是1978~2017年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城镇人口、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村家庭平均每人年消费性支出、农村人口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组成。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78年=1)来消除价格因素。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经过处理后,可得中国居民消费cs和居民可支配收入inc数据,如图1所示:
图1 收入与消费的变动趋势
图1给出了1978~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cs和居民可支配收入inc的变化趋势。由图可知,自1996年以后,居民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即中国居民的消费函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固定系数的消费函数已经难以刻画中国居民的实际消费情况,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因此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模型,本文采用时变状态空间模型来对我国居民消费函数的边际消费倾向进行分析。
2.2 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回归分析,故对数据的平稳性来进行检验是有必要的,以防带来不良后果,如伪回归问题。
本文采用ADF法分别对剔除价格因素以后的居民消费cs和居民可支配收入inc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此来检验居民消费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平稳性,结果如下:
表1 平稳性检验
由检验结果可知,居民消费cs和居民可支配收入inc之间呈二阶单整关系,故以居民消费为被解释变量,以居民可支配收入为解释变量来对二者进行协整检验。首先对二者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模型,可得结果为:
再对得 (1)式得到的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在5%显著水平下,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表明居民消费cs和居民可支配收入inc之间存在协整,即两者之间有着长期均衡关系。
2.3 状态空间模型的构建
根据已有文献,研究边际消费倾向仍以凯恩斯消费函数为主流。我国经济结构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为反应这种变化,可以用状态空间模型来估计系数的变化情况。
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的一般表示如下:
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考察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情况,本文已实际居民消费cs为被解释变量,实际可支配收入inc为解释变量,采用量测方程和状态方程误差协方差的模型形式,状态空间模型估计结果为:
式中,sct是实际居民消费,inct是实际可支配收入。ct为变参数,代表边际消费倾向。
2.4 回归结果分析
采用的状态空间模型得到的边际消费倾向值都在0~1之间,既符合经济意义,又通过了t检验,可以认为对于解释变量居民可支配收入对被解释变量居民消费有着显著影响,参数即边际消费倾向有意义。如图2所示,以年度为横坐标,可以清晰的看出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趋势。
图2 中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化曲线图
由中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化曲线图可知:
(1)从1978年到1989年,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呈波浪式上升趋势;
(2)从1989年至今,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波动频率较高,幅度较大与刘长庚(2005)结论基本一致。
3 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化原因分析
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各阶段引起变化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从各阶段具体分析。
3.1 1978年到1989年变化趋势原因分析
自1978年起,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农村和城市都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我国的各项体制和政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使得我国的城乡居民的观念和消费行为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农村居民年收入稳步增加,告别短缺经济以后,中国居民的收入增加势必会导致其各种消费也随之增加。因此这一时期,中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了明显的增加。但在此期间,我国边际消费倾向也有下降,这是因为我国初步实行改革开放,正常和制度不够完善,市场不够成熟,居民的消费理念也不断变化,因此才会造成波动。
3.2 1989年至今变化趋势原因分析
从1989年起,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相一致,但并不完全一致。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国情复杂,因此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情况。我国边际消费倾向不断下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的同时,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日益增大,这势必会影响到国民的消费倾向。一方面多数财富掌握在少数人身上,另一部分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这就会拉低我国整体消费率;另一方面,因为高收入人群边际消费倾向较低,所以从整体上也会造成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
2)我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因此我国人口结构出现较大变化,我国也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原有家庭模式的变化造成家庭当中青年人口比例的下降,导致养老压力增大,人们不得不增加储蓄来应对各种意外情况。
3)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不断变化,就业体制、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产生的不确定性对边际消费倾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虽然经济快速发展,但我国就业率却没能随之增长。失业人口的增多,房价的不断上涨,使得居民对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为了适应改革后的新环境,我国居民必然会把原有打算用作消费的资金用以储蓄,以便应付各种状况。
虽然我国边际消费倾向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仍有起伏。这是因为,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逐渐增加,市场制度逐步完善,消费品的种类越来越多,这就促进了居民消费。并且教育制度的改善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支出也随之增大,也会造成边际消费倾向的增大。在此期间,我国仍有通货膨胀的情况发生,这会导致物价水平上涨,居民盲目抢购,也会造成边际消费倾向的上升。
4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40年中国居民消费状况的数据进行分析,利用了状态空间模型定量分析了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长期变动趋势。从长期来看,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呈波浪式下降的趋势,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居民收入差距变大、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社会体制改革引起的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等。边际消费倾向的持续下降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产生许多不利影响,因此必须想方设法的来阻止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在此,本文提出了几条可能提高消费水平的方式。
1)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的差距。理论研究表明,不同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在我国,通过消费来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仍是大多数的中低阶层人群。因此,为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率,应着力改善这种收入分配不均的情况,可以通过税收等方法,减轻中低收入阶层负担,提高其可支配收入,最终提高消费水平。
2)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基于我国国情,我国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有很大的忧虑,因此造成了我国高储蓄、低消费的状况,大量储蓄意味着货币流通量的降低,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经济低迷再次会造成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让居民消费没有后顾之忧。
3)引导消费,提高消费质量。我国居民基本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居民手里有了多余的钱来进行消费。因此,应当开发物美价廉的商品,提高居民的消费欲望,尤其是对农村居民消费心理的引导,改变其观念,以此来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