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黑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分析与保护策略研究
2020-07-15史赟斌
史赟斌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甘肃 天水 741020)
1 研究区基本概况
黑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甘肃省东南部的两当县境内,东北与陕西省宝鸡市辛家山林业局相接,西与小陇山龙门林场相邻,南接左家林场及陕西凤县, 地理位置位于东经 106°30'11"~106°34'25",北纬 34°8'39"~34°15'25"之间,海拔 1250~2740m。自然保护区地处古北界和东洋界分界线秦岭的西段,海拔高差大,植被垂直分布较为明显,区内动、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具有较高而特殊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区林地面积4188.51hm2。其中有林地4035.4hm2,灌木林地 144.05hm2,未成林造林地 9.06hm2。森林的主要建群优势树种 (组)有云杉(Picea asperata)、落叶松、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华山松(Pinus armandii)、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栎类、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林型包括硬阔、软阔、针叶林、针阔混交。
2 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
2.1 植物多样性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野外调查工作。根据当地的物候,采取在花期(4月~8月)和果期(7月~10月)进行调查,其它时期进行补充调查。样方的设置主要利用原有的林业调查样地。样线根据不同的海拔和地貌进行设计,保证每个不同的生境都可以覆盖。
2.2 动物多样性调查方法
动物多样性调查依照国家环境保护部2015年颁布实施的《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各类群观测方法进行,主要采用了样线法、红外相机法、铗日法、社区访问法、二手资料收集等方法。
2.2.1 样线法
自然保护区共设立动物调查样线7条,样线总长24.3km。洞沟、油菜沟、竹梢巷、潭板板、楼房崖各设立一条样线,主沟设立1条样线,保护区北部海拔高的北牧滩设立1条样线。
2.2.2 红外相机法
在自然保护区选择野生动物出没较多的区域安置红外相机,布设样点24个,保护区的洞沟、油菜沟、猪梢沟、楼房崖、滩板板和北牧滩,红外相机对自然保护区的哺乳动物进行了监测。
2.2.3 铗日法
样区内鼠类数量统计采用铗日法。依据保护区内不同生境,设2个样地(林间草地和针阔混交林),铗距5m,行距20m,共布放400个有效铗日。
2.2.4 访问调查法
社区访问以补充大型动物的分布、资源量信息。共访问林业工人8人、社区常住居民5人。
2.2.5 二手资料法
查阅甘肃脊椎动物志、中国兽类野外手册(A.T.Smith和解焱,2009)、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1]、中国两栖动物图鉴[2]等以及本保护区范围内的相关文献、地方志、工作总结、保护区工作报告等,补充了动物种类分布的资料。
1)鱼类调查。在保护区主要的水系河流进行捕捞,不同鱼种带回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同时查阅汇总以往的调查资料。
2)两栖爬行动物调查。在保护区设立相应的调查样线,在样线上捕捉并鉴定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类,同时查阅汇总以往的调查资料。
3)鸟类调查。鸟类种类和数量采用样线法调查为主,种类调查辅以红外线照相机监测数据以及走访、查阅资料。
4)哺乳类调查。小型啮齿类动物采用铗日法调查种类和数量,其它哺乳类主要采用红外触发相机及样线法进行调查,并结合访问调查、查阅资料进行补充。
5)数据分析。采用Whittaker(1960)介绍的相似性指数对群落间相似性进行估算,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I为相似性指数,ai和bi为物种i的个体数分别在a和b群落中的比例,S为鼠种数。
采用香农维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对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H为多样性指数,Pi为鼠种i在群落中所占比例。
群落均匀性指数(E),参照Pielou(1969)的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E为多样性指数,Hmax为最大均匀性条件下的物种多样性,S为群落鼠种数。
群落优势度指数(D),参照Hurlbert(1978)的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D为优势度指数,Pi为第i个鼠种个体占群落的比例。
3 生物多样性分析
3.1 植物多样性
通过对前人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实地调查,按照《中国植物志》和《FloraofChina》的植物分类系统,发现该地区有维管植物111科461属994种及种下单位,其中蕨类植物门11科25属40种及种下单位;裸子植物门4科7属11种及种下单位;被子植物门96科429属943种及种下单位。维管植物占我国维管植物科属种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6.96%,14.37%,3.10%;占甘肃省维管植物科属种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1.14%,37.99%,19.11%;占秦岭维管植物科属种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8.64%,40.99%,23.93%,;占小陇山维管植物科属种总数的比例分别为65.12%,59.31%,42.38%。
按照物种数量的不同,将物种数量仅有1种的科划为单型科,2-10个物种的科划为小型科,10-20个物种的科划为中型科,大于20个物种的科划为大型科。自然保护区内有大型科13个,中型科13个,小型科60个,单型科25个。小型科和单型科的科数占总科数的比例达到了76.79%,小型科和单型科的种数占总物种数的比例为28.79%。
自然保护区分布的中国特有植物248种,隶属于3门58科151属,其中蕨类植物门5科7属8种;裸子植物门2科3属4种;被子植物门51科141属237种。中国特有植物占保护区维管植物总数的24.92%,特有化程度较高。
通过对保护区分布的中国特有维管植物濒危等级的分析发现(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2013;覃海宁等,2017),数据缺乏(DD)有 10 种,无危(LC)有 225 种,近危(NT)有 7 种,易危(VU)有 3 种,濒危(EN)有 3种。
保护区共有各类保护植物2门11科24属27种,其中裸子植物门1科1属1种,其余均为被子植物。保护植物最多的为兰科,共有14属15种,为全科保护。
整体而言,黑河自然保护区内维管植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是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十分完好,森林景观十分典型,森林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和保护意义。
3.2 动物多样性
3.2.1 哺乳类
保护区分布有哺乳类5目15科32种,占甘肃省哺乳类142种[3]的22.54%,占中国499种哺乳类的6.41%。哺乳动物中种类最多的是啮齿目,有5科12种,其次是偶蹄目有3科7种,食肉目有3科6种,种类也较丰富,其余各类群种类不多,每目不超过5种(食虫目3种,翼手目4种)。
3.2.2 鸟类
依据郑光美分类系统[4],自然保护区有鸟类11目35科96种,占甘肃省鸟类479种[5]的20.04%,占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种数(141种)的69.57%。
3.2.3 两栖爬行类
保护区有两栖类1目2科5种(附录2),占甘肃省两栖类32种的15.62%,占保护区脊椎动物种数(141种)的3.55%。爬行动物有2目2科4种(附录2),占甘肃省爬行类65种的6.15%,占保护区脊椎动物种数的2.83%。
3.2.4 鼠类
保护区鼠类主要有白腹鼠 Niviventer coxingi、大林姬鼠 Apodemus peninsulae、东方田鼠 Microtus fortis三种。
依据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9)及国家林业局令第7号(2003),黑河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共16种,其中一级保护物种1种,为哺乳类的林麝,二级保护动物15种,哺乳类有黑熊、石貂、黄喉貂、鬣羚、斑羚5种,鸟类有红腹锦鸡、红腹角雉、勺鸡、雀鹰、赤腹鹰、大鵟、普通鵟、斑头鸺鹠、灰林鸮和红隼10种。有国家保护的“三有”野生脊椎动物76种。其中哺乳类有10种,鸟类有61种,两栖类2种,爬行动物有3种。
4 保护策略及建议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要体现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从法制的层面,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要让当地群众在生态保护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提高社会的发展水平,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要依据这个基本的原则,来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4.1 强化保护区管理
依据保护区的现状,应积极建立保护区的管理机构,明确保护的人事编制、管理范围、保护对象、保护重点,做到土地确权、机构明确、人员合格、权责分明、管理规范。在这个基础上,积极开展保护和研究工作。
4.2 增强全民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
及时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并积极对周边人民群众开展环境保护的教育工作,保障周边人民群众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为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4.3 清查自然灾害区域,制定灾害防治方案
保护区属黄土覆盖的石质山地,岩石以花岗岩为主,一般坡度约30°~45°。沟谷两侧坡面坡度较大,土壤厚度相对较薄,存在滑坡的风险。应该定期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对于重点区域要制定相应的保护预案。对于自然灾害风险区内的重点保护植物、古树等应及时进行保护。自然灾害发生后,应按照相应的风险预案,开展灾后的环境修复工作。
4.4 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和研究
依法定期开展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工作,积极开展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对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进一步深入了解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同时积极开展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研究,保育优质的种质资源,杜绝保护区周边群众对野生物种的采集,引导人民群众开展科技致富,进而减少周边群众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干扰。
加强保护内人工林地的监测,及时评估人工林地与原生植被的相互关系,减少非乡土物种在原生植被中的存在,切实保护原生的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植树造林,应坚持因土制宜,乡土物种的原则,根据土层的厚度、肥力,尽量采用周边原生植物进行植被恢复。
4.5 加强珍稀濒危植物的评估和保护
保护区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政策法规,积极开展珍稀濒危植物的评估和保护工作,掌握保护区内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范围、种群大小、生物学特性等基本情况,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