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降低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的应用效果

2020-07-15林翠娟何雁洪

吉林医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科室护理人员发生率

林翠娟,何雁洪

(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100)

院内转运是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步骤,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短时间内将患者安全的转送至相应科室接受进一步治疗,能够让患者在最佳时间内接受更加系统和有效的救治,同时能够降低伤残率以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但大多数患者会在检查过程中、院内转运途中发生轻微甚至是严重的并发症,导致院内转运患者的病死率升高。因此,对于院内转运的急危重症患者,临床上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1-2]。集束化护理干预是一种较为系统的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集合了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有针对性的处理一些难治的疾患,尤其适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现共选取100例需要院内转运的急危重症患者作为主要对象,对集束化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予以评价,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现选取2018年5月~2019年8月10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使用数字随机表法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n=50)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2~78岁,平均(62.23±2.51)岁;急性创伤22例,急性脑卒中10例,急性心梗11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4例,其他3例。观察组(n=50)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1~79岁,平均(62.14±2.46)岁;急性创伤21例,急性脑卒中11例,急性心梗12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4例,其他2例。通过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两组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接受治疗,且均为急危重症患者;②所有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完整,生命体征暂时稳定但仍有波动,具备院内转运指征;③本研究在患者和家属均知情,且同意的情况下开展;④本次研究符合医学研究的伦理要求。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障碍,或有精神病史;②合并意识障碍或沟通障碍;③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后血压仍不稳定者;④心脏骤停或休克者。

1.2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在院内转运途中实施常规护理:根据科室内的相关规章制度对急危重症患者予以转运,由护理人员用平车将患者送至相应的治疗科室,转运途中护理人员在患者的头侧,观察患者神志、呼吸和面部表情的变化,保持口腔及呼吸道通畅,用氧气袋持续给氧。观察组患者在院内转运途中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①对转运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选择有三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且接受过正规急救技能和急危重症转运培训的护理人员负责患者的转运工作,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系统化培训,提高护理人员预测和评估转运风险的能力,以便于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转运风险并及时处理。②对急救药品和设备进行规范化管理。医护人员根据工作经验选择转运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急救药品和急救设备,确保药品和设备处于待用状态,避免仪器不稳定引发转运风险。③加强转运过程中的病情监测。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站在患者的头侧,时刻观察和记录患者的面部变化以及监护仪中的指标变化情况,重点观察和记录患者面部神色、呼吸、心率、血压等指标的波动情况,及时评估患者病情波动。④加强转运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要时刻注意患者的心理动态,在转运前向患者和家属说明转运的目的地,转运过程中的大概用时和路程,以及转运过程中患者和家属需要注意及配合的事项,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同时,向患者介绍转运过程中随行的医护人员配置、携带的急救物品,提高患者的安全感,让患者不要过度担忧。叮嘱家属要多安慰、鼓励患者,给予患者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⑤加强各科室的协作与配合。在转运开始前先与相关临床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并让接收科室提早做好接收准备,全程开通绿色通道,让急危重症患者优先诊疗,并让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有效的救治。将患者转送至相关科室后,要与接收科室的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工作,核查交接项目,充分保障患者的安全。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准确统计,风险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几项:病情变化、设备物资、管道相关、协助相关,计算两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并对两组的发生率进行组间对比分析。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经过对比两种护理模式下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者院内转运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相对较低,患者转运途中病情变化发生率、设备物资准备不足发生率、管道相关不良事件以及协助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例(%)]

组别例数病情变化设备物资管道相关协助相关观察组503(6.00)01(2.00)1(2.00)对照组5010(20.00)5(10.00)7(14.00)8(16.00)χ2值4.3325.2634.8915.983P值0.0370.0220.0260.014

3 讨论

急危重症患者的占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急危重症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因此,临床上需要加强院内转运过程中对患者的护理和干预,确保转运过程顺利、安全,积极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率[3-4]。

本研究对比了危急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两种不同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两种护理模式分别是常规护理、集束化护理干预,通过对两种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汇总和对比发现,集束化护理干预的应用优势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发生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更低,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病情变化、设备物资、管道相关、协助相关。对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是一个高风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系统且完整的监护,确保院内过程中仍能够为患者提供科学的护理和治疗。要控制院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就必须综合多方力量,以确保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和便捷性[5]。本研究结果充分体现了集束化护理的优势与价值,集束化护理作为一种新兴的护理模式,是将系列具备循证基础的治疗措施和护理措施集合起来,针对临床某种难治性的疾患进行针对性处理,由此可见,集束化护理干预尤其适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可降低转运的风险性。院内转运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患者自身的因素;其二是医护人员的因素,包括转运人员的资质不够、工作时间短、转运流程不顺畅等;其三是药品和设备的因素。针对患者自身因素,护理人员可以做的干预程度有限,但在转运途中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病情变化的观察和监测,能够最大程度上确保患者因自身疾病因素发生风险[6]。针对医护人员方面的因素,通过对院内转送护理人员选择标准进行规范,并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护理人员负责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送,可以最大程度上保障转送过程顺利。针对药品和设备方面,护理人员在院内转运前要反复、仔细核对携带的药品和设备,确保药品量充足、设备时刻处于待用状态。

综上所述,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风险事件发生率,可大大提高院内转运的安全性,最大程度上确保患者的安全。因此,集束化护理干预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科室护理人员发生率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爱紧张的猫大夫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观察
无缝隙管理模式对ICU多重耐药菌发生率的影响
平衡计分卡在手术室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