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2020-07-15钟文祥

吉林医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肌群步行偏瘫

张 维,钟文祥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 惠州 516001)

脑卒中是中老年群体中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1]。脑卒中的患者,多数患者存在肢体偏瘫情况,合并偏瘫患者站立、平衡以及步行能力均会出现明显的变化,这给患者的生活及工作造成巨大影响,所以对脑卒中合并偏瘫的患者,需要对患者实施科学且有效的治疗及干预[2]。核心稳定性训练作为康复医学领域的一门特殊性学科,该训练模式主要是借助合理训练以提高患者身体平衡能力,让患者的步行能力在训练后得以提升,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标。本研究中,探讨了给予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其平衡能力、步行能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9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情况[3-4];②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醒;③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脑卒中病史、脑肿瘤病史的患者;②出现新的脑梗死病灶及出血病灶的患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入院顺序进行合理分组,具体分组方法如下:观察组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54~78岁,平均(62.1±2.4)岁;病程8~6年,平均(3.5±1.2)年。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56~80岁,平均(61.8±2.5)岁;病程10个月~6年,平均(3.2±1.3)年。一般资料上对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给予患者实施常规内科治疗,治疗期间予以对照组常规的护理,护理内容如下:良肢体摆放、神经发育疗法、核心肌群训练、针灸治疗、功能行电刺激及减重步行训练等。观察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核心稳定性训练,具体如下:①提高腹肌及腹内压:患者健侧卧位,让身体上半身缓慢直立到坐位并将重心朝患侧倾斜,治疗师扶持患者的患肢,让患者的身体后仰,让身体同地面呈45°,维持10s。针对一些核心稳定性比较差的患者,在实际训练的时候,可以先对患者进行主动式后仰及平移练习,让腹部力量得到提升,在训练一段时间,腹部肌力提高后可以进行以上所述的后仰练习,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得患者自身的核心稳定性得以提升。训练时间为10 min/次,2次/d。②核心肌群控制能力训练:让患者平躺在训练球上,双下肢支撑身体以维持身体平衡,治疗时站在患者头后方并用双手握紧患者的手部,让患者进行主动的躯干前驱运动,在运动的过程,指导患者可进行腹部肌肉收缩练习。③躯干控制能力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平静呼吸并分别做肩胛骨前伸伴腹肌运动、躯干屈曲位旋转运动、双桥运动,训练频率为2次/d,每次训练时间5 min。④激活桥网状脊髓路:让患者保持在站立的状态,然后将治疗床升高到同髂前上棘相同的位置,然后在床上放置一个硬枕。在治疗时治疗师可以站在患者的后方,右手则托住患者的腹部。之后将患者弯腰趴在治疗床上,此时治疗师可用双手对患者的腹部进行有效按压,使患者腹部进行被动的收缩。注意在训练的时候,避免患者患侧的膝关节屈膝,减少训练过程的损伤,训练时间设定为15 min/次,2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每周治疗5 d休息2 d。

1.3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采用Berg平衡评分(BBS)量表评价,量表主要包括站立、坐起、独立站立等14个项目,各项目分值为0~4分,总分为56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平衡能力越佳。②治疗前后,均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6 min步行试验(6MWT)评估患者步行能力。FAC分成0~5级,级别越高表明患者的步行能力越好;6MWT距离越长也表明步行能力越好。

2 结果

2.1平衡能力:治疗后两组患者BB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评分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5036.52±5.4846.63±6.78对照组5036.18±5.5141.16±6.17t值0.3094.219P值0.7580.000

2.2步行能力:经治疗后,两组患者FAC分级、6MWT均较治疗前升高,单相比之下观察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别例数FAC分级(级)治疗前 治疗后6MWT(m)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500.96±0.283.46±0.68195.56±18.87458.84±24.47对照组500.93±0.262.87±0.58193.35±19.02328.87±21.16t值0.5554.6680.58328.409P值0.5800.0000.5610.000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中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起病较急,患者的临床表现通常为猝然昏倒、口眼歪斜、肢体偏瘫及智力障碍等,其中肢体偏瘫是脑卒中常见的症状[5]。脑卒中偏瘫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因此一旦确诊需予以及时的干预。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规是给予患者实施内科治疗,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肢体摆放、神经发育疗法、核心肌群训练、针灸治疗及步行训练等康复干预,然而实际情况显示,常规干预模式对患者肢体偏瘫的改善效果并不佳[6]。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中发现,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病因主要无法提供肌群所需的肌力,这样使得平衡能力降低。核心稳定性训练是在康复医学理念下发展出的现代化干预模式,有别于躯干及腰腹力量训练,核心力量的训练需平衡能力的训练更重视,通过平衡力的训练能够促进损伤部位的恢复[7]。在训练的时候,下肢平衡训练的部位选择腰部、骨盆以及髋关节等位置,这些核心部位为人体运动提供帮助,对偏瘫的患者,纠正核心部位主要是对躯干以及骨盆等进行训练,使周围肌群可恢复至良好的状态,同时还可以增加腹内压及提高核心的稳定性,改善机体平衡功能。考虑到脑卒中偏瘫的患者,核心稳定性训练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在实际的训练过程需分阶段实施,且在训练的过程还需提供良好训练支持,比如利用动态不稳定支撑环境以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有效的刺激,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参与肌力增强剂肌群收缩的参与能力[8]。此外核心稳定性训练上,还将体位控制、任务导向运动融合在一起,如此可起到提高腹直肌、腹内斜肌及腹外斜肌的力量,激活桥网状脊髓以起到改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的目的。本次研究结果中,探讨了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中设置了采取常规治疗及常规康复干预的对照组,结果显示在平衡能力BBS评分上,观察组评分较治疗前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在FAC分级及6MWT较治疗前的升高幅度上,观察组也较对照组显著,该结果充分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改善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行内科治疗的同时予以患者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肌群步行偏瘫
魔方小区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步行回家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核心肌群
——稳定身体的“磐石”
更正
从步行到奔跑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