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联合颈髓损伤的临床疗效

2020-07-15陈浩波陈方兴刘明龙

吉林医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颈髓前路脊髓

陈浩波,陈 源,陈方兴,刘明龙

(台山市人民医院骨一科,广东 台山 529500)

颈椎管狭窄及颈髓损伤是脊柱外科临床上的常见疾病,患者以中年人居多,疾病虽不属危急重症范畴,但对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影响巨大[1]。从临床治疗的角度而言,保守疗法早期应用于颈椎管狭窄联合颈髓损伤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对于重症患者效果欠佳。从过往临床应用情况来看,单纯前路/后路减压固定无法完全解除局部压迫且术式稳定性较差[2]。为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研究将以我院收治的43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重点分析前后路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将2014年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43例颈椎管狭窄合并颈髓损伤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纳入对象均经CT/MRI检查确诊;根据患者入院单双日的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23)与对照组(n=20)。观察组中男15例,女8例,年龄47~57岁,平均(52.5±3.1)岁;对照组中男14例,女6例,年龄44~59岁,平均(53.0±3.5)岁。研究经医院伦理会批准,患者均同意参与研究,统计学结果提示两组患者的各项基本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分组研究的理论要求。

1.2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前路减压术治疗,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于右侧颈前方位置作横向切口,逐层切开皮及颈阔肌以充分暴露颈椎体前部,根据影像学结果定位结果,切开颈椎管狭窄部位和颈髓损伤部位,并将后纵韧带切除至硬膜位置。完成上述操作后,采用牵引垂直植入的方法将载体植入,最后使用钛板常规固定颈椎。观察组患者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方法: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入室后将患者体位调整至常规仰卧位,于颈前部位作斜形切口,常规剥开椎前筋膜并借助影像学检测结果,对既已病变的椎间盘及局部软骨切除,植入载体后借助前路钢板作常规内固定处理[3-4]。完成上述处理过后,将患者的体位调整至常规俯卧位,于颈椎后正中位置作切口,扩大后路,约3~5个椎板节段,以最大程度暴露椎板;其次,借助微型骨钻将棘突进行分离并保留内板;再者,对棘突基底使用骨撬撬开缝隙并推开硬膜外脂肪,进行打孔处理;最后,常规引流并缝合[5]。

1.3评价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颈椎功能评分(JOA),评定内容包括患者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主观感觉及膀胱功能;分值总分17分,评分越高则提示患者的颈椎功能越好。②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6个月、12个月的脊髓功能改善率;评分标准:(术后评分-术前评分)/(总分-术前总分)×100%。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对比:资料统计显示,两组患者术后12月JOA评分(颈椎功能评分)均优于术前,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例数手术前术后12个月t值P值观察组236.39±2.2314.12±1.7812.992 60.000 0对照组206.43±2.3810.35±2.025.615 80.000 0t值0.055 56.506 9P值0.955 90.000 0

2.2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脊髓功能改善率对比:随访资料显示,观察组术后6个月、12个月脊髓功能改善率分别为56.52%、94.29%,两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的31.43%、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脊髓功能改善率比较[例(%)]

组别例数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观察组2313(56.52)22(95.65)对照组206(30.00)14(70.00)χ2值13.395 121.873 4P值0.000 20.000 0

3 讨论

颈椎管狭窄是多原因导致的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疾病会大幅度降低脊髓和神经的血供,进而引起肌力减退、肢体酸胀等症状[6],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从临床来看,颈椎管狭窄患者受到外力效果的影响,会对脊髓、神经根等位置造成进一步的伤害,引起颈髓损伤[7]。

在颈椎管狭窄合并精髓损伤早期患者的治疗中,保守治疗方法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症状较重的患者一般均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本次研究对照组患者所使用的单纯前路手术,是临床上使用率较高的一种术式,从应用来看该手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颈椎的稳定性,但效果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此外在解除局部压迫方面效果相对较差,以往临床处理该类症状患者时多需要采用分期手术,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观察组所接受的前后路联合手术,首先通过前路手术恢复患者的颈椎稳定性,术中以仰卧位进行具体操作,有效避免了对患者的脊髓伤害,而后采用仰卧位实施后路手术,则进一步提升了患者颈椎的稳定性。从研究来看,前后路联合手术最大程度地弥补了单纯前路/后路手术无法完全重建患者颈椎结构及稳定性不足的缺陷,在缩短手术次数的同时也加快了患者的术后康复进程。

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前后路联合手术实施时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前后路联合手术对患者机体所产生的应激反应更大,手术时间及书中失血量较之单纯前/后路手术有明显的提升,因而术前须彻底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评估其手术耐受性[8];②体位调整环节,应重点关注患者的头颈部稳定情况,防止脊髓再次损伤的情况发生;③操作时可适当将患者的肩部位置抬高或放置软垫,以避免在后路手术操作时引起前路手术内固定物脱出的情况发生。

从本次研究结果的数据对比来看,两组患者手术后的颈椎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提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颈髓损伤的可行性及效果,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术后6个月、12个月脊髓功能改善率分别为56.52%、95.65%,两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的30.00%、70.00%,各项数据对比提示前后路联合手术较之单纯前路手术的优势。

综上所述,研究得出结论: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颈椎管狭窄联合颈髓损伤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前路手术,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并推广。

猜你喜欢

颈髓前路脊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前路
前路漫长,但值得期待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评价颈椎病脊髓微观结构的变化
姜黄素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逐梦记·马
3.0T高清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脊髓型颈椎病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颈髓的弥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成像特点与脊髓型颈椎病辨证治疗疗效的相关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25例